分享

《石门颂》的笔法、结字、章法

 觉非非非 2012-02-17
       摩崖刻石《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倡修褒斜道“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僚成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废子午道复通褒斜道)”的明智之举而勒石颂德的。
   石门颂是桓帝初期的产物。它区别于后来的《礼器》《史晨》《曹全》等名碑,缺乏那种严谨整饬、端庄华丽的庙堂之气,而具有放纵不羁的特色,汉隶的规范模式在它这里尚未成气候,少了许多法度的约束和规矩,多了许多野性、山林气。字字飞动,纵横奔放,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的书风。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世称“隶中草书”,它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了汉隶中的佼佼者,受到人们的崇高和喜爱。自此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到清代王昶、冯云鹏等名家,都曾对《石门硕》作过考释。康有为称其“高浑”、挺劲有姿“;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祖翼则云:三百年来司汉隶者不知凡几,竟无人《石门硕》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均对《石门硕》作了高度的评价。
    《石门硕》的书法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支观察分析:
     (一)、笔法
       笔画瘦劲,字间空白往往大于线条。整体看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从局部看仍有肥厚细瘦之分,甚至一画之内因轻重、疾涩、提按、顿挫等用笔效果而变化微妙。所以,不以能简单地理解笔画细瘦而忽视其笔法神韵的把握。
    中锋用笔,笔法高古,多用篆意。每作一画,笔尖逆锋起笔,折笔涩势道缓运作,笔毫进时左时右,忽上忽下,顿挫而行,似处处有阻力,处处留得住,提笔中含,力在字中,使笔画如“屋漏痕”之蜿蜒,至笔画尾部则收笔回锋,或轻按即止,或凌空收锋。
    “点”有弯曲点、圆点、直点、斜点、横点等不同形态。
    “线”是点的延伸,有“直线”、“曲线”。
    “折”有方折、圆折、断折之分;“方折”转折处翻笔转锋换向(即);“圆折”顺笔势,边行边转,圆融有力如“折钗股(寒)”;“断折”分两笔完成,第二笔另逆锋起笔,要求笔断意连(伯);另外还有内折(即)。
     “钩”有圆钩、方钩之分。“圆钩”圆转,弧度有大小之别,笔尾回锋或凌空收锋。“方钩”则在转弯处略顿,转锋逆笔送出。
      线条多曲,不使僵直和浮滑。一般横画多向上微弯作弧形,波画更是突现“一波三折”之妙,“戈”画,走之,撇捺及钩折处多作圆转。”曲则动,直则静”曲线灵活自如,曲尽其妙,是造成《石门硕》活脱飞动、跌宕起伏气势效果的重要手段。
    不拘泥“蚕头雁尾”的约束。有些字既无“蚕头”,也无“雁尾”,一般波画长横逆锋入纸均不作“蚕头”;捺画的处理较为独特,行笔至此通常不向下顿笔重按和翻锋向上来突出“雁尾”而是顺着笔势向右上方作弯曲的圆浑笔道,显得书写意味特浓,不矜特,不做作,意态瓢逸,舒展自如。这正是《石门硕》的鲜明个性。
      (二)结字
      《石门硕》结字率意恣肆,宽松灵秀,“随字赋形”,“因势立形”、“随感情抒发而造形”,不拘一格,不像庙堂汉碑那样方正整饬。不同的字或紧凑或松散,或欹侧或平正,或大或小,或长或扁。在运用点线进行结字时,通常要考虑各部件之间宽与窄、长与短、、直与曲,正与斜、高与低、疏与密、收敛与放纵、粗与细、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等对立因素的巧妙这排,错综变化,在既对比又各谐的组合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形态不同、意趣各异的审美图象。1、结字小(无);2、平整(难);3、结字大(高);4、疏松(事);5、欹侧(峻);6、紧凑()
    《石门硕》中有三个纵放长竖的字,是其他汉碑所罕见的,这种结字处理明显是源于西汉简帛。“高祖受”命的“命”字,坚长竟占两个字的位置,这是因为该处石质绽裂,凹凸不平,不宜作字而以长竖补空;“武阳王升”的“升”字是书写者以王升这位顶头上司的尊重而示区别;“世世叹诵”的“诵”字,正处该最后一字,增长竖画寓意长诵不己,同时也起到打破板滞、增添情趣的作用。
    结字虽极尽变化,但仍不难发现其内在规律:1、强调走之(遗);2、凸出长波(者);3、扁结体(从);4、撇捺开张(春);5、夸张戈画(成);6、长结体(丽);横画之间有长短高低俯仰,不予平直等分;竖画之间有长短欹侧向背,不使平行僵直;上为撇捺者向左右尽量开张;字有长横者突出长横波法;字有“走之”者极其势而延伸外肆;字为“弋”画者夸张戈的圆转弧度;字尾为捺者伸长磔笔;笔画简单的字则线条处理较粗、占位小;笔画繁复的字则线条处理较细、占位大;竖画多或左右合体的字一般作宽扁结体;横画多或上下合体的字一般作纵高结体。这只是一般规律,具体创作实践中会丰富得多,灵活得多。
       异体字、通假字、减笔字的多次出现,是书写者有意变化、丰富造型、调和疏密而采取的特殊处理手段。如“坤”、“恶”、“涩 ”、“流”、“泉”、“虐”、“灵”、“尾”、“碍”等字,依次可见其变化。重叠的字,如蒸蒸、明明、荡荡、世世、勤勤等,均以符号表示重叠。这样便在字间产生疏密跳跃的关系,丰富了审美效果。
        (三)章法
        章法上的特点也很明显,不受汉碑纵横排列格式的限制,虽然整体布局上下齐半,可是每行字数不等,最多的一行有37字,一般多为30字,31字,也有29字、26字、25字等,所心纵成列,横不成列。《石门颂》摩崖是直接在山崖石壁上书刻文字,书丹者必须站在脚手架上面壁悬空书写,加之石面凹凸不平,显然比在碑上书丹难度要大得多。从《石门颂》的章法布局来看,作者并未事先定出每个字应占位置的界格,完全凭籍书写者把握整体的能力,从宏观上观照全局、经营位置,下字乘上字之势,追求结体的变化和气韵的连贯,左行与右行相呼应,保持整篇气势融为一体。章法犹如一支歌,靠音符的高低强弱疾缓,形成节奏韵律;书法谋篇也要靠大小、粗细、斜正、疏密、长短等诸多因素,错综其间,灵活布白,打破均衡板滞,在规整中富于变化,获得自然天成之审美效果。《石门颂》的章法布局给人以阔绰大方、质朴率意之趣。
    因为《石门颂》是一种带有野性、自由气息的书体,具有放纵不羁的特色,所以初学起来难度较大,不宜此作学习隶书入门的范本。应该选择法度比较成熟规范的隶书如《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等来学习,经过一定时期的专精博取,对隶书书写的基本规律有了认识和把握之后,为了开阔视野,学习隶书不同风格的形式创造,以便获得更丰富的营养和审美效果,《石门颂》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参照,可以通过亦步亦趋的临摹,也可通过反复读贴,从《石门颂》笔法、结字及至章法上领悟艺术特征,比较与其它汉碑的差异。隶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必须有深厚的功力作基础,首先在如何取法问题上要解决观念问题,单纯仿效某碑某家,即使能写得非常精致准确甚至乱真,也不过是在重蹈覆辙而已,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只有开拓取法范围,广临博取,从各种不同汉碑甚至简帛古隶形式中吸取丰富多变的笔法、结字法,旁及其它,杂糅融合,汲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追求变化,敢于创新,才有可能在当代隶书创作中获得突破。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的一段话:“若见所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断非枯守一二佳体兰亭醴泉所能如也。”对我们如何进行隶书学习和创作是个很明白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