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茶业产业的一些看法

 xzhk 2012-02-23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也是茶叶生产与加工最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后五十年代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和加入WTO后所带来国外同行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制茶业将面临一次严峻的挑战,而茶叶中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的频频被报道,世界茶叶产大于需的情况的出现,更使茶业的前景不容乐观。那么如何继续保持茶业大国的地位,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茶业焕发又一次的青春?已成为业内人士及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下面只是本人对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些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茶业今后的发展道路与方向,当然,由于能力有限,时间仓促,其间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为谢!
    一、茶园的管理
    茶园是茶业产业化链中最基本的一环,它建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特别是如今加入WTO,茶叶将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以前的贸易阻碍已不复存在,但所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大行其道,中国的茶叶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所大的作为,茶叶的绿色化这一瓶颈必须突破,因此,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显然至关重要了。
    1、树的品种管理
    一个好的茶树品种,不仅是茶园的高产、优产、稳产的前提保证,同时也可以解决茶叶适制性与适栽性的问题。如今,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大叶种的碧螺春,就是对适制性的漠视,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把市场做坏,做烂。当然,如果一个好茶树品种,具有抗寒、抗病,而且滋味、香气都比较高,但不适宜在本地区栽培,高产、优产、稳产也就无从谈起了,这就是适栽性的问题了。
    2、茶叶的采摘管理
    茶叶的采摘问题,也是茶园管理中的一环,好的采摘时间,方法不仅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代谢,而且有利于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加强,采摘时,做到不浪费茶叶资源,也不过度的采取,从而不利于茶树的长久生长。现时,也可配合茶叶生产的进度,有利于茶叶生产的合理安排。
    3、茶园的水、肥,药管理
    这里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相关的、有科学依据的茶事活动,包括修剪,病虫害的一些防治,水肥合理化使用等等,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一定要注意,尽量使用一些降解快、高效、安全的新型农药。当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一些生物、物理的防治方法。
    以上只是茶园管理的通用方法,我想其发展方向也许是向生态茶园的转变,所谓生态茶园,即根据茶树的喜温、喜湿、耐荫的生物学特征,运用气候生态学、茶树生理学、土壤学等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茶树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平衡观点,以生态投入替代纯一的人工投入所建的树(果树为主)、茶、草多因子复合群体的“立体式”茶园。良性生态结构茶园是一个生物学因素(树、茶、草)协调的有机体,据分析,苏州洞庭山的碧螺春所特有滋味,就是与其同果树间种有关。当然,良性的生态结构茶园有许多的经济、生态指标,比如光、温、土壤理化、树势等指标以及回报率等等。
    二制茶工艺的创新与新品种的开发
    制茶工艺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目前持名优茶就是手工茶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手工茶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因为,手工茶的质量难于控制,也不符合茶叶作为食品生产的卫生标准,更不利于茶叶的大生产和向商品化深度的发展。
    1、观念的创新
    要进行制茶技术的创新,首先得是员工观念的创新,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硬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软技术的创新,通员工观念的创新,使他们提高对技术创新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竞争的观念、效益观念、长远的观念,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有利的微观环境。
    2、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茶叶界极大多数的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都集中在科研院所中,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与自身能力有关的,因此,茶业企业应先着手完善创新的组织机制,并协调与科研院所的关系,调整科技资源,使自身获益,具体的做法是(1)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通过完善内部创新机制,提高本身的开发创新能力(2)通过资金入股或出资购买科研院所开发研制的科研成果(3)抓住科研机购的企业化改组这一机遇,使其为我所用。
    3、新品种的研发
    茶叶是传统的饮料,其独特的保健优势正风行世界,在做好茶叶传统加工的同时,也可根据其自身的实力,向深加工方向的发展,目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茶饮料就是其深加工的一种。根据市场的要求,研发一些深加工的产品,如茶多分,多糖、茶粉等等,这样可以丰富产品的产业链,从而可以调整茶叶季节性生产所带来的缺陷,合理安排茶厂的生产,提高本身的综合效益。当然,我们所说的制茶工艺的创新,并不是让茶业企业,今天创新一个新茶,明天又创新另一个,我们只是要求通过工艺的变革、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提高产业效益,使这样的品质得以连续性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在产品链上作纵深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技术与需求的结合。
    三茶叶品牌的创建与市场的开拓
    如今是商品的社会,品牌的时代,一个再好的产品,经不住市场的考验,进不了市场,产品永远是产品而不是商品,更谈不上什么品牌了。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0年中国茶出口创历史最高,为24.892吨,同期增长24.68%,这是广大茶人茶企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喜可贺,但同样一组数据也显示,中国人均茶叶消费不足0.4kg,远远低于爱尔兰的2.78kg,甚至少于印度的0.66kg,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声中,中国经济却一支独秀,2001更是以7%的高速增长率傲视群雄,再加上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及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此,外资企业纷纷抢滩国内茶叶市场,从早期的联合利华,到现今的正大国际,无不想从国内茶叶中分一杯羹,设想一下,如果让中国的人均茶叶消费每增中0.2kg,就是26万吨的平均容量,因此,广大茶企业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应加强国内市场开拓的步伐,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茶叶品牌的创建
    中国茶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今天,也确实涌现了一批知名的茶叶品牌,如旭日升,猴王,以及流通领域中张一元,张泰等,但这极少数的几个与我国是茶叶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缺少像立顿这样的世界性品牌,因此,国内等茶业界的任务是任重道远,当然一个品牌的创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茶叶的生产,加工,到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细致地培育。当然,客观上茶叶品质的不稳定性给茶叶品牌创建带来不少难度,但一个好的品牌,是市场上王牌通行证。因此,必须努力地朝这一方向努力,这要求茶企认真进行市场的调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分析,然后找到与市场相吻合的切入点,制订一些适合茶叶本身的促销策略。虽然目前普通认为行动使于广告,兵马未动,广告先行,诚然这是一条捷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鉴于茶业普遍资金周转不灵,财力不足,因此,广告也只能适当而止,但可以借助像展销会等一些会议来推销自己的茶叶及品牌,也可在网上安营扎寨,向全球推销自己。总之,品牌的建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自身不懈地努力,不放弃任何尽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功到自然成。
    2、国内市场开拓
    其实,创建品牌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开拓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内的市场的开拓,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法不尽相同,也无什么成功的案例可循,但笔者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连锁经营如今,连锁业的发展可谓如雨得风,特别是如今特许连锁的进一步规范,这样更加可以利用社会上的富余资金、人力来推销的自己茶叶及品牌,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中国流通中,连锁业将掌握流通的主导权,并将占据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第一位的份额,因此,茶企只有借助连锁业这一高速发展的东风,迅速与茶叶终端市场。
    进入超级市场超级是现代零售业中的新军,它有其庞大的终端网络,因此,茶企借助这种网络上的优势,把茶叶迅速放在消费者面前,不失为其开拓市场的一种法宝。
    其实,以上只是茶叶市场开拓中两个很小的部分,而我们传统的茶叶流通渠道,包括单一的茶叶专业商店,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福利用茶等。总之,不管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利于茶叶沟通的顺畅与销售,适合自己也许就是最好的。
    3、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军国际市场,首先必须清楚茶叶出口的现状与前景,据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资料表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是:管理失控,价格下跌,质量下降(特别是农残问题,在国际社会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如此,其前景是看好的。
    首先是世界茶叶市场是发展的,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产销量均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其次,茶叶早已成为世界上消费人数最多的饮料,所以人口的增加经常导致茶叶消费量增加。
    第三,茶叶尤其是绿茶防治多种疾病日益为所证实,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声誉进而刺激需求。
    第四,茶叶作为商品,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尤其多种加工的形态—袋泡茶、速溶茶、茶粉、茶饮料以至茶丸,品种日益多样化,消费日益方便化。据统计,这些深加工产品已占据国际贸易近半数,对这些终端产品的开发,国内虽已开始,未形成规模生产和出口,这是仍有潜力可挖,我们茶企不要灰心。首先要了解市场的容量,消费习惯,关税,税收水平,产业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情况,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拿出周密可行的市场开拓规划,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性。
    当然,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往往存在风险,那么如何避免防范这些风险,根据北京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朱仲海的研究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深度开发传统市场,亚洲和非洲等传统市场是在我国茶叶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国家,但我国出口占其进口的比例很少,有进一步开拓的潜力。深度开发这些市场,首先要从进口贸易渠道进入这些市场的深层次营销网络,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茶叶品种,使出口适销对路,跟上这些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方面提高传统出口的红茶,绿茶的档次,一方面大力开发新的茶叶品种,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的附加值(如提高茶叶在药理中的功效)。
     大力开发有潜力的市场,主要是独联体市场,东欧市场和拉美市场,开拓这些市场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也要讲究方法,要将进口,出口,援外,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也继续开发振兴市场。
    四、茶业产业中其他的一些补充
    1、人力资源的培育与使用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竞争心将成为21世纪中国茶叶发展的主旋律,而竞争的焦点则集中于“人”,通过改革报酬体系以岗位价值确定薪酬标准,以报酬分配为导向,要使公司形成比贡献,比干劲的良好风气,让能干的人有动力,平庸的人有压力,偷懒的人有生存余地,任何员工收益同公司资产同步扩大,为公司的发展保持长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改革培训体制,建立全员培训机制,不仅使员工的技能有所提高,同时也会使员工的向心力有所增强。
    2、新时代的企业家:呼之欲出
    不用置疑,没有张瑞敏,就没有今天的海尔;离开倪润峰,长虹就是玩不转,市场经济在制造商品神话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无数的企业家神话,这是商品经济时代的最强音。因此,我们茶叶企业长不大的原因,也许和缺少像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不无关系,由于是历史的原因,茶叶企业都是农业行业,所掌舵人也大多带有小农思想,所以,如今很多优秀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在这里行不通,最典型的家族企业,由本族人掌管大权,当然,这在创业初期是有利的毕竟有血缘关系,至少人与人的交往成本会较少,茶叶企业也不反对这种形式,毕竟它有它的生存理由,但是如果是因为这种关系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就必须改革了,现今国际通行的所有者于管理者分离,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向。
    当然,茶企不要局限于茶叶上,也可利用适当的自身条件,做一些像茶之旅,以茶为主题的山庄什么的。许多的学者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是茶的世纪,但在迎接辉煌时刻到来的时候,却有许多漫长的道路要走,更没有什么成功的模式可行。因此,这就需要大家来不断的探索,但我想,质量卫生问题,经营管理问题,运行机制问题,是当务之急,迫切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茶叶比较优势(保健优势,品味优势、文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想,辉煌时刻的到来也许不会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