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霜降

 俯牛山人 2012-02-24
  每年的霜降节气是从10月23日或24日开始,到11月7日或8日结束,霜降是农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冬季第一个节气“立冬”将如约而至。

霜降节气概述

  每年的霜降节气是从10月23日或24日开始,到11月7日或8日结束,霜降是农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冬季第一个节气“立冬”将如约而至。

“霜降”两字斟酌

  “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霜降节气直白地告诉人们,在此期间,大地上能够见到霜了。霜是哪里来的呢?或许两千年前的先人,以为霜是从天而降的,于是就把此节气叫作“霜降”了。难道霜真的是从天而降吗?
  气象学对霜作出的解释:霜降时节,若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地表面温度降到0℃或以下,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便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形成细小的冰晶。
  了解了霜的成因,也就不会认为霜是从天而降了。霜降作为已经习用两千年之久的节气名称(根据考证二十四节气在公元前206—25年的西汉时期已经完善),其传达的主要意思已经显而易见了,这里只不过是通过霜降两字的斟酌,来了解霜的形成而已。 

霜降节气意义

  霜降和白露寒露节气一样,从表面上,它们直接反映出水汽凝结、凝华的一种天气现象,但实质上却反映了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以及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反映了气温的变化。霜的出现表示天气更冷了。   

霜降天气印象

  霜降期间,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走入深秋了。由于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空气大体上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特征的复杂天气基本上退出了天气的舞台,这一时期的天气气候可以用“比较简单”四个字来形容。
  就北方而言,冷空气过后,依旧是天高云淡,给人印象较深的也就是一次次的降温了。除东北、西北一些偏北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已是万物凋零,雪花飞舞外,偏南的大部分地区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游人留连忘返时。就江南、华南大部而言,雨水过后,秋风送爽,天朗气清,橙黄橘绿。华南沿海的人们,即将跨入秋天的门槛,夏末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酷热,碧海蓝天、金色海滩,鲜花绿树,满目清新,广大农村瓜果飘香,稻谷丰收在望。
  当然,如果遇到少见的寒潮天气,那就不仅是大面积的凉风冷雨、剧烈降温了,降温所造成的霜冻,对南方晚稻、油菜等一些不耐寒的喜温作物,会是灭顶之灾。   

霜降期间的天气特点

  霜降期间,也就是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现象,基本上都退出了天空的舞台。天气相对前期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 西北、东北等地 —— 初冬的天气特点

  在10月下旬—11月初,我国的西北、东北等地区,都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冷空气在这些地区不仅是常客而且是最先被接待的客人。一般的冷空气给途经之地带去的不是干风就是雨雪,而降温则是每批冷空气都要送上的特产。由于我国自80年代中期进入了偏暖的周期,特强冷空气少见。但遇到强冷空气,最低气温降至-7、-8℃,甚至-10℃以下,寒风与雪花共舞,也让人冷得可以。少数情况局地的大雪容易形成雪灾,北部海区的偏北大风也值得注意。
  冷空气也并非一无是处,每当冷空气过后,天空晴朗,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有人把冷空气称作城市大气污染的清洁工,这个美称可真是名副其实。在某些湖边、林区、谷地等湿度大的地方,人们有时可以亲眼目睹到玲珑剔透、洁白高雅的雾凇身影。   

◆ 华北等地 —— 深秋的天气特点

  冷空气在影响我国的过程中,由于山地的层层阻挡以及长途跋涉中的能量消耗,相对于西北、东北,华北中部到淮河以北广大区域,平均气温偏高,在10℃左右。即便是冷空气带来的降水,也还是以雨水形式出现。许多地方陆续进入了初霜期,与霜降节气名称刚好吻合。因为山区比平原的霜要来的早一些,气温要低一些,早晚温差也大一些,此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吸引着大批的游人前往观看。此时的天气,仍具有深秋的特色。在霜降与立冬彼此握手之时,有时一场比较强的大风降温过程,会使一些地方在几天之内就变得草黄叶落,万木枯荣。  

◆ 江南等地 —— 仲秋的天气特点

  由于夏季风的南撤,冬季风的建立,江南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雨量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大部分地区,在雨水过后,很快呈现出秋天的景象——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秋菊竞放;广大农村正值水稻收割,小麦播种、油菜间苗,一派秋收秋种的繁忙景象。此时如果雨水偏少,出现旱情,对秋播不利。  

◆ 华南等地 —— 夏末的天气特点

  两广南部、台湾南部及沿海地区,人们还在享受温暖的阳光,碧海蓝天、金色海滩,鲜花绿树,满目清新。广大农村则是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人们已不用很担心台风、暴雨的袭击,如果这时候能来个台风,也许还能够避免出现旱情呢,只是海上大风需要警惕。此时若有强冷空气南下,闽东南沿海、广西沿海、海南北部会受到寒露风的影响。   

◆ 西南等地 —— 开始进入少雨期

  从11月开始,华西秋雨基本结束,从此进入了一年当中的少雨期。西南地区有的地处高原,有的地处盆地、丘陵,天气自然会有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此时的平均气温还没有达到冬季的标准,即不如夏季潮湿,也不像春季干燥,早晚温差也不像春天那样明显,应该说是一年当中天气较为舒服的时段。四川盆地地区,在此期间,气候温和,田畴青葱,橙黄桔绿。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霜降时节降温快 农业生产须防冻

霜降节气

  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这一时期刚由暖入寒,农作物须注意防冻防寒。
  初霜越早,对不耐寒的作物后期生长和成熟的影响越大,气温较低时,造成霜冻,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如尚未吐絮的棉桃受冻后会使棉绒发黄,产量和质量下降,烟草叶片受冻品质下降,生姜受冻会变质、无法储存,等等。霜降后秋霜冻发生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逐渐加大。
  据了解,霜冻可分为3种类型:由强烈冷平流天气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的霜冻称平流型霜冻,常常伴有强风,也叫“风霜”;由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植物表面强烈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称辐射型霜冻,也叫“静霜”;冷平流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霜冻,称平流辐射型霜冻,通常先有冷空气入侵,温度明显下降,天气转晴,夜间无风,辐射散热强,这种霜冻出现次数多,影响范围大,降温幅度较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较重。霜冻程度还与地形、地势和土壤状况密切相关,迎风坡比背风坡重、山谷地和低洼地比山坡重、干旱农田比潮湿农田重。
  专家提醒说,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是防御霜冻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对于尚未成熟的作物应进行催熟、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避开霜冻。在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防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