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建筑

 自问心如何 2012-03-02
建筑是一门营造的艺术,举世闻名的中国紫禁城、颐和园、敦煌石窟,印度阿姜达石窟、泰姬玛哈陵,以及埃及金字塔、法国罗浮宫、希腊神殿等,这些都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建筑。从建筑中,又衍生出绘画、雕刻、造景等艺术,因此有人说:「建筑是艺术之母。」
建筑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从建筑可以一窥各地的民族性,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民情、风俗、人文、信仰乃至生活习惯等,例如古埃及人重视永生,大部分人把毕生精力集中在为死后的灵魂营建住所,因此有金字塔的伟大建筑诞生;中国因历代群雄并起,内乱外侮不断,因此有万里长城、护城河的建筑。在希腊、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国,长年只有下雨而无雪,所以屋顶采缓坡的斜式屋顶;北方国家降雪屋顶的倾斜度自然陡峻,在埃及等不下雨的地区,则流行平顶屋。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北方天寒地冻,建筑不可少的设施之一是「炕」;南方天气温和,一般的建筑均有亭台楼阁、花园小径,广植花草树木,主要是为了通风凉爽。不过大致说来,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向平面发展,与西方的纵向升高方式大异其趣。
建筑上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的一大骄傲,万里长城被称为是「世界的奇迹」,它是从月球俯瞰地球唯一仅见的建筑物;秦始皇陵被誉为「最伟大的古迹」;敦煌石窟是「墙壁上的博物馆」;天坛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建筑物之一」。
此外,中国历代帝王往往在改朝换代之后大兴土木,以建筑物来彰显自己的功勋,例如秦阿房宫、明清故宫等;也有以建筑物来纪念先人者,历史上有许多建筑物便是用来纪念一个人、一件事,或保留一个史迹,所以建筑物也有记录历史的功用。
建筑与社会民生更是紧密相连,在食衣住行等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中,除了住宅、道路、桥梁、运河的兴建,与住、行有直接关系以外,如果没有建筑工厂,又如何能生产衣食日用呢?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能,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也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例如中国建筑主要类型包括城市、宫殿、寺院、佛塔、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石窟等,其中寺院、佛塔、石窟都是佛教的建筑,所以佛教在建筑学的领域里,可以说扮演著极其重要的角色。

◆佛教建筑的历史与价值
佛教是个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与自然为伍,尤其佛世时,弟子们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终生,就是山林水边、岩洞树下,到处都能随缘安住。但是后来为了众生的需要,佛陀接受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的请命,允许信徒布施精舍,而有只园精舍、竹林精舍、鹿母讲堂等寺院的兴建,这是佛教建筑的起源。
到了中国,因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论道,启发东汉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内建筑比丘尼寺院,城外建筑比丘道场,开启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
佛寺一向是当代文化活动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更是人们心灵休憩的重要场所。中国佛寺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塔」又名「塔婆」、「浮图」、「浮屠」,俗称「宝塔」,是一种高耸的佛教建筑,它的概念和形制导源于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是为供养佛陀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塔传入中国之后,得到了改造和创新,表现出中国建筑在艺术上兼容并蓄的能力。塔的形式多样,造型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缅塔以及金刚宝座塔等。它随著佛寺的位置,有的在山间,有的在水际,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类型。
不过,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锡兰的遗存建筑与印度大致相同,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则杂有木造建筑,爪哇的婆罗浮图为一表现密教九层曼荼罗的大规模石造建筑。西藏的大寺院,多建筑在山麓斜坡上,配置有多种建筑,连接在一起,呈现一种欧洲风格的市街景观,特色为塔身下部尚有一细小的喇嘛塔。我国的佛教建筑多仿皇宫式建造,称为宫殿式建筑。其典型设计多以主要建筑物整齐、对称地配列左右两方,山门与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等呈一直线并列,其左右分别设置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殿、客室与云水堂等。材料以木、砖为主,屋瓦大多加上彩色涂绘。中国现存的早期宫室、住宅极为稀少,宫殿式佛殿却可反映出当时结构、装修、构造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成为建筑史中有价值的证物,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佛光寺是现今仅存的唐朝木构建筑,唐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期,唐朝主要的艺术表现全集粹于殿内,使该寺成为中国独特的宝藏。
我国著名的佛教建筑物当中,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的永宁寺,被誉为「此寺精丽,阎浮所无」。而我国的佛教建筑,可以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大观,其中尤以石窟艺术更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石窟,又称石窟寺院,是将山岳的岩质断崖凿成洞窟,供养佛像以作为寺院者。我国石窟的开凿,约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由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试凿开始,直至十五世纪,历时千余年而不衰,以北朝至唐朝为盛,分布遍于中国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河北河南的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洞,以至辽宁的万佛洞等,规模均极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大同云冈石窟最为奇伟。此外,尚有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南京栖霞山、山西太原天龙山等处,石窟内部,遗存有丰富的尊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综合风貌。
石窟寺院与一般平地的木造、石造或砖造寺院不同,是利用岩盘或岩山开凿而成,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痕迹,弥足珍贵。内部多设有佛龛、佛坛、华盖、塑像,饰以浮雕、壁画等,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俨然是佛教的宝库,形成石窟艺术,同时造就了佛教艺术史,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在在显示出佛教不仅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佛寺建筑的功能意义
寺院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佛法弘传的所在,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灵寄托的所在。佛寺建筑是为了弘法、度众所需。虽然今日随著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余,尤其是遭遇挫折、彷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论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是在佛前瞻仰、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象是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有寺院就有信仰,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寺安僧。
寺院不仅是信仰的道场,尤其过去寺院大都建筑在僻静的山林,湖光山色,配上朱檐碧瓦的庄严殿宇,景致怡人,环境清幽,宁静祥和,往往吸引一般社会大众前往旅游踏青,借以远离尘嚣,涤尘静虑,享受山居之乐。
到佛教寺院参访,除了眼观耳听之外,尤其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无形中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具有端正民风,安定人心之功。
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建筑方面所遗留下来的古迹,却甚少早于十六世纪者,这固然是因为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保存不易,其实最主要的是连年战火,尤其每当改朝换代,君临天下之后,往往把前朝所遗留下来具有纪念性的建筑,悉数摧毁,于是在人为与战火的破坏下,无论是石造、木造,均无法幸免于难。
所幸,从佛教石窟的外观建构及壁画上,仍可缀拾一些古代传统建筑的吉光片羽。此外,如前所提,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则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建筑,也可一探早期中国建筑的风貌,例如建于八世纪的唐招提寺,这是日本仿唐朝的木造建筑,现今仍保存完好。
再者,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世界,贡献不可谓不大。

◆佛教建筑的未来走向
过去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修道区,一为生活区。修道区又分为两类:供养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祖师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禅堂、念佛堂、云水堂等。生活区的建筑有斋堂、香积厨(厨房)、客堂、寝堂、茶堂(接待室)、延寿堂(养老堂)以及库房、浴室等。
随著时代进步,弘法方式日新月异,佛寺建筑的硬件设备也应配合弘法的需求而增设,在建筑上,除了一般性的问题要注意外,更要重视:
1.空间的有效利用。
2.活动的动线配合。
3.设施的适当配置。
4.需要的人性设计。
5.里外的合理区分。
6.安全的完善考虑。
例如佛光山除了上述的建筑之外,并有会议厅、讲堂、抄经堂、礼忏堂、谈话室、视听中心、文物陈列馆、文物展览馆、净土洞窟、美术馆、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车场等设施。
佛光山是一个集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圣为一体的七众道场,硬体建筑是依开山四大宗旨而规划,在朝圣方面,仿效大陆四大名山而建设,除主殿大雄宝殿外,另有大悲殿、大智殿、大愿殿、大行殿,分别供奉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阐扬悲智愿行的精神。
  在培养弘法人才的教育方面,僧众、信众教育院舍一应俱全;在文化方面,除了文化大楼以外,并有文物展览馆、文物陈列馆、美术馆等;在慈善方面,设有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万寿堂、佛光诊所、云水医院等,全面照顾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
  从以上各项建筑可以看出,佛光山是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道场,所谓现代化,就是一切建筑设备要能配合时代及社会大众的需求,例如,过去部分佛寺最初建在偏僻的山野林间,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由山林走向都市。从最初的以佛殿为主,渐渐发展到讲堂、教室、课堂、会议室等。尤其现在的寺院已从过去出家人专属到今日四众共有,从传统佛堂到今日高楼讲堂,从过去简陋的茅蓬到今日庄严的殿宇。未来的佛寺希望能具有学校、讲堂、会议室等功能,而不是停留在过去吃斋拜佛的信仰上,要让设备来度众,所以我希望今后的寺院能从建筑上发挥以下的功能:

  一、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一个四众融和共有的道场。
  二、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
  三、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注重研究交流的会议中心。
  四、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具有谊社功能的活动场所。

  佛教建筑现代化,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现代化的佛教建筑,乃是本着佛陀慈悲为怀,普化众生的心愿,使佛教能够顺应每个时代的需要,而做种种的方便施设。
  根据印度出土的遗迹,佛陀在世时所住的精舍,无论在卫生、通风等设备,都相当的进步,达到当时的“现代化”。翻阅中国佛教史书上的记载,北魏时代置有僧只户、僧只栗,以解决人民的饥馑;唐代设有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福祉设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应每一个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及于社会,也就是要“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公元前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便沿着这条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丝路传入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并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佛教的传播达到高峰,当时的梁武帝(502-549年在位)把佛教作为国教,大兴寺庙,唐代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段史实的写照。唐朝是佛教发展的另一个盛期,不仅中国佛教自身得到发展,而且还传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元代统治者提倡喇嘛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喇嘛教寺院。

 

山西云冈石窟佛像

    今天,人们把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称为汉传佛教。由印度与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的密宗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还有少量的南传小乘佛教,建筑形式与汉族地区的传统佛寺大相径庭。

    俗谚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是由于佛教的诵经修行需要远离尘嚣,打坐静思,幽静的山林正是理想环境,所以大多数佛教寺院都处于山岳丛林之中。这些寺庙或择址于山脚,或镶嵌在山腰,或雄踞于山顶,或依山而造,或跨水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僧人们还创造出“佛光”、“听法石”等富有宗教意义的景点。山因佛寺而扬名,寺因居山而兴盛。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声誉日隆,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峨眉奇景——“万佛顶云海”

    在古代中国,君权向来高于神权,随着佛教的盛行和佛寺的不断增多,僧尼特权的扩大,危及到了朝廷的利益,在北魏太武帝(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和唐武宗(841-846年在位)时期曾先后发生过“灭佛”事件。不过这种较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在历史上只占很短时间,过后佛教仍然得到发展。佛教建筑在中国延续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有佛寺、塔幢和石窟。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佛寺

    佛寺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是供奉佛像、举行佛教礼仪、居住僧侣的地方。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中郎将秦景等人前往西方天竺(即印度)求法,他们邀请到了两位高僧伽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开始让两位高僧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里,第二年为他们修建了住所,仍称“寺”,由于驮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原本为中国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白马寺开中国佛教寺庙之先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当时佛教迅速传播而缺少专门的佛寺,许多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奉献出来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通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由于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轻物质重精神,所谓“四大皆空”,因此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很快就和佛教寺院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寺最初仍按照印度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或采取“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随着佛寺的中国化建设,佛塔逐渐退居后面或一侧,殿堂成为全寺的中心。现存中国最早的两座木构建筑都是佛殿,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它们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面平缓,装饰简洁,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定型后的中国佛寺继承了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采用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布置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两边布置供香客、僧人居住的生活用房。以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一组宋代佛寺建筑群——河北正定隆兴寺为例。它的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在东西碑亭之后就是高大的佛香阁(又称大悲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都在佛香阁东面。由于建筑体量大小、形态,以及院落空间都富于变化,轴线虽长却丝毫不觉呆板。

 

 

山西大同悬空寺

 

悬空寺建筑的重量靠插入石崖的木柱来支撑

    始建于北魏后期的山西浑源“悬空寺”是一座非常特别的佛寺,它是一组由多座悬挂在北岳恒山陡峭岩壁上的殿堂所组成的寺庙建筑群。这些殿堂的重量完全靠在石崖上凿出石洞,然后插入木柱来支撑,殿堂之间再以栈道相连接,宛如一座“空中楼阁”,蔚为壮观。悬空寺中供奉以佛教为主,兼有儒、道,是中国古代三教相互影响、交融,尤其是宋代“孔、老、释迦皆至圣”的“三教合流”思想的具体表现。

    佛寺内建筑的名称往往来自供奉的主神及主要用途: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的大雄宝殿;诵经修行的法堂和经楼;安置舍利或法宝的舍利殿、转轮藏殿;日常生活和接待来客时使用的斋堂、寝堂、客堂等。

    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行政教合一,特别讲求宗教礼仪,各种佛节几乎是西藏全民的盛大节日,因而大都规模浩大。藏传佛教结合西藏高原上多山的地理条件, 多依山而建,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上结合中原的木结构和当地的碉楼城堡,又吸收了尼泊尔寺庙的装饰特点,创造出富有藏地风貌的坚固雄伟、色彩鲜明浓烈的建筑风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松赞干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经历年扩建,几乎占满全山,楼形即山势。全宫分为白宫、红宫、山下的“雪”和龙王潭四部分。白宫是达赖的宫殿,以及喇嘛诵经殿和僧官学校;红宫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雪”部分是政府机构、作坊、马厩等;龙王潭为后花园。

    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围现存八座喇嘛庙,人称“外八庙”。它们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团结国内少数民族,特别是信奉喇嘛教的藏、蒙地区上层首领而建的,其中普陀宗乘之庙就是仿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是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寺则直接受到缅甸、泰国佛寺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当地建筑的轻透灵巧的特点。建筑群布局灵活;屋顶不仅分层而且分段,充分突出中央部分;屋脊上还布满了各种装饰。

    塔幢

    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物。古印度的塔最早是供养释迦牟尼“舍利”(佛身焚化后形成的颗粒)的“ 堵坡”(梵文stupa),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膜拜。

    塔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印度的“ 堵坡”很快就与中国的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楼阁式佛塔:楼阁在下;代表佛的“ 堵坡”高高在上,被供奉在塔的顶部,称作“塔刹”;而舍利及后来的佛经、佛像等宝物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塔下的地宫中。在楼阁式塔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密檐式塔、花塔、过街塔、塔门等形式。即便是直接来源于印度,受汉族楼阁影响较少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以及云南傣族地区的缅式塔,其造型和细部装饰上也加上了不少中国式样。

    最早的塔以木结构为主,由于木结构不易长久保存,到南北朝时期发展出砖石塔,唐宋以后又有了铜铁塔,宋代以后更出现了琉璃塔,还有瓷器做的塔等。中国现存的数以千计的古塔,大都是砖石塔。现在留存下来最古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近千年来经过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河南少林寺塔林

    佛塔由独立孤塔逐渐发展出双塔对峙、三塔鼎立,还有五塔、八塔,甚至上百座塔的塔群。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有唐朝至清朝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形式多样,雕刻丰富,是研究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佛塔在中国不再单纯作为佛的象征,而逐渐具有了其它用途,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首先,中国古代的高层楼阁本来就有登楼眺览的用途,与塔结合之后,这一作用延续了下来。唐宋以后,登塔游览更为盛行。如西安的大雁塔(慈恩寺塔),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登塔赋诗,凡进士及第的人也要到大雁塔上去游赏、题诗,一时形成风气。

 

 

建于1056年的山西应县木塔

 

建于1931年的南京灵谷寺石塔

    随着登塔远眺的发展,塔也被用于军事和航行。比如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高84米的河北定县料敌塔,就是宋王朝为了防御北方的辽国,以供奉舍利为名建造的,而实际上是观察敌情的望塔;杭州的六和塔原本是为了“镇潮”(钱塘江的大潮)而建,它位于钱塘江入海的江岸转折处,也就担负起了灯塔的重任,“海船航夜泊者,以灯塔为指南”。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此外,还有很多塔成为了风景名胜的一部分。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喇嘛塔“白塔”,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成为整个北海的风景构图中心;云南大理崇圣寺有三座塔,主塔叫千寻塔,两座副塔是南塔和北塔,合称“崇圣寺三塔”,又叫“大理三塔”,这三座塔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风光明媚,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杭州西湖边南屏山顶的雷峰塔则是以《白蛇传》的神话故事为背景,传说中善良的白蛇娘娘就曾被镇压在这座塔下。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杭州,雷峰塔被纵火烧毁,只剩下残破的砖塔心,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

    公元7世纪后半叶,佛教建筑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经幢。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弘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奉弥勒佛为主的佛殿前仅建一个,而奉阿弥陀或药师的则以两个或四个经幢立于殿前。它始见于唐代,经五代到北宋发展到最高峰,现存的经幢中以河北赵县的北宋经幢最具代表性。

 

赵县经幢

    赵县经幢分为三段。基座为一层约六米见方的扁平须弥座加上两层八角形的须弥座,周围雕刻了火焰门、佛像、伎乐、莲瓣、经变故事等;幢身包括宝山、仰莲、刻经文的八角形幢柱和有缨络垂帐的宝盖等;宝顶则有佛龛、蟠龙雕、仰莲、覆钵和宝珠。这个经幢比例匀称、雕刻华丽,是极为罕见的石刻精品。

    石窟

    中国的石窟源自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到魏晋至唐这一阶段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的石窟大体上是沿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分布的,这也是汉代通西域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再流传到中原及南方地区,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走向非常类似。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这些石窟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石窟中的大量壁画和彩塑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四川大足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也最完好。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普贤菩萨像,高13.25米。

    甘肃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两路的汇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樽见到这里的山上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于是就在山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龛。从十六国(304-439)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到今天崖面几乎布满石窟,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第20窟,

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建于唐宋时期的窟檐建筑,这些窟檐都模仿中国木结构建筑形式,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屋脊和鸱尾,反映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过程。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景。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早期佛像仍可看出西域艺术的影响,人物的长相及服饰都带有印度、波斯风格;到北魏后,人像体形有了明显变化,服装也更加中式;唐代是发展的高潮,这时期的佛像变得丰满而生动,装饰纹样也同样有明显的变化,早期外来的火焰纹、卷草纹,逐渐与中国传统装饰中如行云流水般飘逸的云气纹和水纹、富丽堂皇的植物花卉图案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特有的华丽的卷草纹样。壁画中所绘大量的城池、宫殿、亭台、楼阁、寺塔、桥梁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五台山的唐代佛光寺大殿就是梁思成夫妇根据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而发现的。

 

敦煌飞天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的美丽菩萨。她既不像希腊神话中带有翅膀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传说里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古代艺术家用纤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盈的身体漫天飞舞、气韵生动。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四川乐山大佛

    石窟造像越来越大,逐渐从窟内发展到了窟外,到唐朝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石佛像——四川乐山大佛。大佛以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的天然岩石雕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从唐开元初年(713)开凿,历时90年始告完成。佛像高71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站立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目前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