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不见的手:误解200年的经济学真相

 上古真人 2012-03-05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巴苏在《经济学的真相:超越看不见的手》一书中说,其实200年来人们一直误解了斯密。

“看不见的手”并非《国富论》的核心。就这个话题,斯密讲的是,经济能自我运行,市场秩序不需要强有力的中央协调者。后来的经济学家们把他的话敲定成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竞争经济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理性根据个人利益自由选择,达成的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主流经济学所要证明的是,利己主义和“看不见的手”之上的经济秩序是所有可能方案中最好的。问题是,果真如此吗?

按照经济学“如果…那么”的逻辑,如果个体是理性的,那么狭隘的自利可以带来社会福利和市场均衡,尽管这个结果是个体无意中达成的。可是,个体理性吗?很多人从行为理论证明了未必如此。读过科佩尔《非理性投资》的人知道,行为金融学就告诉我们直觉对投资一样重要。

接下来的是,个体理性能达成群体理性吗?个体效益最大化可以推导群体效益最大化?巴苏特别讲到了社会规则。他说,这个世界更多的靠规则来运转,而不是某些人眼中漫天的阴谋。不过,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则。比如在日本,即使无人的半夜,开车的人还是会遵守信号灯;而在印度,即便光天化日,如果有空隙不插队,也是不能被理解的。当然了,社会规则存在是一回事,被发现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需要知道,存在“看不见的手”就一定带来正面性吗?巴苏讲到了卡夫卡的小说《审判》,那里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小说中的约瑟夫?K因未知罪名被起诉和处死。卡夫卡笔下的社会,所有个体只在乎自己,结果却产生了凌驾于任何个体之上的力量。“看不见的手”是正面抑或负面,离不开道德因素。如果追求个人利益真能带来社会福利,那么道德问题也就消失了,因为道德问题关注的正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

有谁能保证个体都能怀揣良好意愿和道德来追求私利呢?只要有“看不见的手”,人的自利就有利社会?如果真这样,那经济秩序还需要政府干预吗?事实是,政府对保障经济效率和公平至关重要,否则,如果只是按市场交易,“自愿成为奴隶”也可以成立了?这无疑是歧视性的,因为这种交易的权利仅仅被赋予给了有色人种。巴苏质问道,那些效率低下的人就只能“享受”赤贫和失去医保吗?更糟糕的是,大量资料证明,穷人并不总是效率低下的人,而富裕的出身却常常有助于人更富裕。如此看来,“看不见的手”创造了效率的同时,通常也带来了不公平和贫穷的副产品。

显然,这些不是“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的。巴苏说,所以我们才看到为什么有的经济体成功,而有的失败。这样,就剩下利他主义来解释了。实际上主流经济学并未正视,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个体也可能牺牲自己来服务集体。人的本性未必是自利的,但可以被教导成这样。不过巴苏也指出,在群体内和在群体外,利他可能不同,对相同身份的人和不同身份的人,个体的利他表现有别。

好了,那些认为现存经济秩序就是最好选择的人坚称,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设法让现有体系顺利运行,而不是要什么重大改革。巴苏可不这样认为,他说,所谓大政府、小政府这类的话题本身就在误导我们偏离经济的主题。穷人为什么革命?是因为不平等的增长,而他们没有选择。什么是选择?选择什么?巴苏讲了一个他的故事。他曾遭遇校园抢劫,他的选择是交出了手表,保全性命。在他看来,交出手表也是选择。但是,有选择不等于非强迫。同样的,即使市场交易是自愿的,如果交易的一方不理解交易的含义,那么交易仍然要受到质疑。

说到选择,什么是所谓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有过选择吗?没有选择,那又算什么必然呢?如网络上有文章说的,革命从来不是什么“必然”,“选择”罢了。关键是,谁的选择?

相关阅读:《经济学的真相:超越看不见的手》【美】考什克·巴苏 著,东方出版社201110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