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李占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惠农区尾闸中学 李占军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异常迅速,时代呼唤着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只是重复和再现教师所传授得知识,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成了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和储存器。目前国内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认为,当前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要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程标准》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科学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引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是在活动中学科学、“做”科学。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生物学科内容,在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科学思维,体会科学过程,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生物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计了不同选题的探究活动。然而,由于实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种种原因,现在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等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而今天的教师仍然习惯于用灌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虽然每一章节都提倡探究,但许多教师实际上根本没有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不到体现。在以往的“灌输一被动接受”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始终重复着“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养成了学生根深蒂固的惰性,不爱动手、动脑,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超越课本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 (2) 探究性过程的指导策略。(包括:提出问题的指导策略—猜想和假设的指导策略—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指导策略—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的指导策略—分析论证的指导策略—评估的指导策略—交流与合作的指导策略。) (3)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4) 探究性实验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5) 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在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尝试和研究。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本学科探究性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成果显著,初成体系。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探究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已经问世。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去做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为此,许多的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探索法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显现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问题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但是,生物学科方面的探究式教学和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者更少。教材的改革中相继出现一些“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探究式教学”。《生物学教学》1997年第11期发表了《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科教育》1998年的第10期发表了《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做为科学方法训练,北京版生物教材还写进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四大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然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言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目前,只有江苏省和北京市有课题组在对生物探究性实验进行系统的研究,且都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研究,非常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多种途径,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而探究性实验的实施,不仅会促进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更对学生动作技能和智力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验还揭示,我们在探究性实验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能面对面地交流信息和情感,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局面。另外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反映,满足他们各种探究的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引导他们探究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探究性实验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主渠道,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和谐统一的催化剂。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以实验证实或证伪假说猜想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启发兴趣、探索问题、阐述内容、解释原因、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引导学生根据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规范并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极大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本课题问题关键要改变实验课模式,提高实验课质量,唯有探究性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入心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训练了思维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实用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加强对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实验现象鲜明、直观、讨论气氛宽松、热烈,为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脑力激荡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在未知领域自由驰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收敛中走向创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以提高。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因此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结果的分析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有利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理论价值 现代认知心理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心理学揭示了在探究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个性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现代教育学深刻揭示了教育必须构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教育学的依据。为此,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科学观、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的哲学观点与人文价值、终生教育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有意义认知和构建新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应成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经历生物科学是生物教学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生物科学是生物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物科学的奥秘和趣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理解生物科学是生物教学的目的,生物科学教学就是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最终让学生用科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上是价值观层面的体现。在经历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因此生物课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家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体验过的那个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Gadner) 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中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作用如下:首先,多元智力理论具体而准确地阐述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并能够做到尽其才,显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第三、建构理论告诉我们: 学习的过程是儿童认知的过程,也是建构知识的过程;第四,建构理论明确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因此,上述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探索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途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当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改变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多角度多层面地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为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努力,为最终向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而奋斗。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含有需要经过分析、探索、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出结论的未知成分。显然,这种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处理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思维价值。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生物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提出探究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 (二)原则 (1)探索性原则,即问题的开放性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2)动态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迁移性原则,即问题内容开放,可以是单一学科的问题,也可以是多门学科整合之后产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4)社会性原则,即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拓展学校教育的外延。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1.1999年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初中生物课程教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这就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重大课题“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验”已经举办了“全国科学探究式学习专题研讨会”,并在网上开辟了“全国科学探究式学习研讨”专栏。江苏省作为国家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基地,自2001年至今,在科学探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料。这些将会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需要的信息与资源。 (二)内部条件 1.课题的研究人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基础,对科学探究研究都有一定的共识,积极寻求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课题负责人李占军,从教十七年,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多次参加培训学习,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严谨的科研能力、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作为理化生教研组长,熟悉实验教学。经常在一线参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曾完成《初中物理对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实验》县级课题,已结题。我和孙建宁曾完成《树立新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劝还给学生》获自治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王跃兵老师的市级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获自治区、市级奖励。 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图书馆的书和杂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完善的网络和电子化资料提供了资料查询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充分的研究时间也是完成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生物:是 指 初 中 七、八、九 年 级 的 生物 。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设计在于问题的开放性,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因为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攻克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将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都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及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课题组教师如果能更新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和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就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指导策略,学会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就能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掌握进行探究的基本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探究的兴趣,学会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的品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创新的动机。 2、将“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于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提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 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多种途径,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观念,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探索更具有科学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物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很多个“探索与研究”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这就意味着在生物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 (一)调查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教” 的现状和学生“学”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对该问题的可能的解释和假设 3.阅读资料,搜集证据,论证假设 4.制定、实施计划 5.分析解疑、总结、表达和交流 (三)探索研究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 1.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2.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探索科学探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本 课 题 研 究 从 2 0 0 9年 9 月 开 始 , 计 划 三 年完 成 ,分 三 个 阶 段 。 ( 一 ) 实 验 准 备 阶 段 : 2 0 0 9年 3 月 —— 2 0 0 9 年 8月 。 主 要 任 务 : 1.购 买 有 关 理 论 书 籍 ,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 2.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3.组建课题组,培训课题组教师。首先培训《纲要》、《课标》和生物新教材;其次培训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 4.召开教师座谈会,摸清教师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存在的问题。 5.通过对学生问卷 、座谈、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现行生物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情况分析;查阅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探究的最新研究资料;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及课程改革的动态,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形成实验方案。 ( 二) 实 践 研 究 阶 段 : 2 0 0 9 年 9月 —— 2 0 1 2年 2月 主 要 任 务 : 1.举办科学探究方法指导培训班。 2.引导实验教师进行实验与研究。 3、由初步尝试到深入探索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特点,抽取出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要求,推出典型的课例进行示范研究,从中总结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七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进行全过程设计并完成探究,难度很大。与七年级上册相比,七下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且自主制定计划,对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八、九年级在探究活动的引导上,重在探究方案的设计,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给出了较详细的提示,或者通过模拟讨论情景等方式进行引导。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较高,在技能训练方面,也有意安排了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的训练项目,而设计和评价的要求都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同时,教材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九年级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还要设计对照或对比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现象需要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进行的行动研究主要有:一是学习研讨生物课程标准;二是查阅与整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三是教学中渗透、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质和方法指导;四是撰写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五是撰写研究论文。 教师在科学探究中要履行以下职责:选择或创设足以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只是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确定或选择探究的内容;尽量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协助学生理解探究的目的;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完成探究过程。 6.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科学探究的指导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7.实践、反思、修正、总结科学探究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 ( 三) 总 结 评 价 阶 段 : 2 0 1 2年3月 - - 2 0 1 2年 8 月 本 阶 段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 通 过 问 卷 、调查、课堂表现、科学探究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查学生经过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科学探究品质的养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检验科学探究指导策略和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教育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编辑《案例集》、《论文集》、《课堂实录集》等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 范围:科学探究从场地上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由于现有初中生物课时的限制,生物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本课题重点探索、研究初中生物课内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研究课外科学探究的指导方法,并探索科学探究课内与课外的整合策略。 对象:尾闸中学七—九年级学生全体学生和生物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调查法:针对我校理化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疑惑,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问卷,走访调查,来定论研究。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科学探究教学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实验法:选择相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跟踪教学实践,比较差异。 5、 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中,对课题不断探究,总结、完善。 我们准备做以下工作:一是让学生明白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用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作说明,强调每次实验要认真对待,独立完成。二是每次的实验时间都作了精心安排,由以往师生各占一半转向二、八开,提倡教师精讲,把实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探究,体现出主体作用。三是对原实验内容作了修改,为了体现出探究性,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作了认真分析,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都回避实验结论,便于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发挥想象,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能开拓思维,带着一连串的为什么进行每次实验,让每位学生在实验中连续地探究。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对每次实验结论中所出现的不同结果,实验失败的原因引起重视,进一步去分析,探求思路,找到正确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每次实验中有所收获,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七、完成课题的措施 (一)课题的管理和课题组分工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李占军 尾闸中学生物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课题组成员:孙建宁 尾闸中学生物一级教师 李 云 尾闸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王占元 尾闸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杜尚文 尾闸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课题组负责人李占军承担课题的管理工作,为完成课题提供所需人、财、物和时间,并监督和管理专设经费的使用情况。负责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准备图书资料,组织理论培训,收集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召开课题研究会议,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撰写研究报告等。课题组成员孙建宁、李云、王占元、杜尚文,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学习与实践,每学期进行一次经验交流、书面总结,并提供相关数据。 2.聘请课题指导专家 金 惠 自治区教研室生物教研员 植广宁 石嘴山市教科所所长 吴树强 惠农区教研室主任 刘志军 惠农区教研室生物教研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保证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纲要》和《课标》,参加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查阅相关理论与实践书籍和网站,收集进行科学探究指导的有用信息和资料,从而构建起科学探究指导的信息资源库。 2.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和方向,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采用多种课题研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重视设计和收集科学探究指导的案例。 3.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注重调查、反思、交流、总结、矫正,调整课题研究方向,探索指导初中生物教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策略。 4.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确定每月一次课题咨询会议,每学期一次经验总结,每年提交课题年度进展情况和该年度的阶段性成果。 5.宁夏教育厅、惠农区教育局出台了《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我校也制定了《尾闸中学立项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预期将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是: 1.《关于“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2. 《生物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教学设计汇编》 3. 《探究性实验课例汇编》 4. 《生物探究性教学案例汇编》 5.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和方法的论文汇编》 九、参考文献 1、罗星凯等·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晓英·生物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中学生物教学,2002(1-2)· 3、黄建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2 4、丘才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5、刘恩山。200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红.《谈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27卷)第2期 7、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江苏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8、探究性学习应注意及需解决的问题(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9、汪忠,刘恩山主编。《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0、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实际难题(23)冯新瑞 11、钱源伟 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12、靳玉乐 编《教学探究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3、勒玉华主编. 探究学习的学习与辅导.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4、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王建春. 实验设计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中的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6期. 16、陈行虎.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 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9期. 17、江永州. “呼吸作用”探究性实验案例. 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6期. 18、吴志华 崔玉影. 关于目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