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7-10-14 12:40:11 来源: 中国千灯党教信息网
中文名称:稻瘟病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 拉丁学名:pyricutaria oryzae Cav.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症状:(1)秧苗 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2)叶片斑点 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另外,还有两种:即白点型,为白色圆形病斑,在发病初期,环境条件不适情况下产生;褐点型,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常发生在抗病品种上;这两种类型病斑都不产生分生孢子。(3)叶鞘斑点 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即“叶枕瘟”。 (4)茎节病斑 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5)穗颈病斑 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6)谷粒病斑 发病早的易辨认,病斑椭圆形,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病原菌形态特征:青灰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镜检分生孢子梗常束生,顶端产生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为鸭梨形或慈菇形,一般有2个分隔。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我国南自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生长的地区均有发生。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在温室或薄膜育秧的条件下容易诱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褐萌发,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污水或冷水灌溉,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 流行动态:我国华中、华东稻区以及西南稻区的局部地区发生流行较重,年发生面积在6500万亩次左右。 防治方法:1、 种子处理。稻种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留选,对菌种子进行种子消毒效果明显。 2、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措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3、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保证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配合水的管理,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4、 抓住关键,适时喷药保护。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苗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出现,应开始防治;叶瘟应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或叶枕瘟发病率高,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抓好农药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