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余县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建立以“一张网络、一支队伍、一项活动、一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实现党员干部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推进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全覆盖、常态化。 构建乡、村、组“三级联动”群众服务网络。整合全县涉农公共服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以乡镇“三大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组服务站所为骨干的群众服务网络。在乡镇,整合“七站八所”服务职能,着力打造“三大服务中心”。农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证照和行政审批事项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农业服务中心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农资配送、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一揽子”服务,农民标准化培训服务中心为群众创业和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在行政村,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阵地,建立农民服务所,设立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站、农民书屋、科普宣传栏、留言板,受理群众公共事务办理、来信来访、信息咨询、纠纷调解、交流谈心、党员服务等事项。在村落社区,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祠堂、闲置房屋等场所,建立农民服务站,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在政策宣传、矛盾调处、农技指导、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服务。目前,全县群众服务网络已覆盖95%以上的村组社区,受益群众19.5万人。今年以来,各乡镇服务中心、村组农民服务站所共接待群众4952人次,申请事项办结率达85%以上。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针对农村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意识淡化的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党组织“进区入会”和党员“定区联户”,打造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骨干队伍。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根据村级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整合农村社区组建区域型党小组;在农村理事会、产业协会、生产合作社、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中组建功能型党小组,形成“乡镇党委—村党(总)支部—农村社区或新社会组织党小组”的党组织工作体系,实现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群众有困难可就近找到党组织寻求帮助。另一方面,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思路,以居住相近、便于服务为原则,把农村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党员服务区,每名有履职能力的党员指定负责一个服务区的20-50户农户,开展政策宣传、纠纷调解、弱势群体帮扶等服务。不少农村党员表示,“定区联户”让自己肩上有了担子,服务群众有了动力,今后一定要耕好“责任田”,做一名让群众“看得起、信得过”的党员。 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坚持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从县乡机关抽调988名党员干部,派驻全县116个村(居),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行“四问”工作法,即上门入户“走访问需”,了解掌握群众困难和诉求,建立民情台帐;召开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涉及利益群体代表、“五老”代表等参加的民情政务恳谈会,就当前急办事项“恳谈问计”,共同商定解决办法;对于村级自身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县、乡定期召开“问题交办会”,明确办理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交办问责”;成立专门督查组“跟踪问效”,对未按规定时限办结、达不到要求或办理结果群众不满意的,责令限期销号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活动开展以来,下派干部共收集群众诉求5360条,办好事实事4514件,送上帮扶资金168.6万元,排查处理矛盾纠纷1796件。通过“零距离”服务群众,让广大群众“冷暖有人问、疑惑有人解、心声有处诉、难事有人帮”,促进了农村发展稳定。 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结合农村党员“定区联户”,以群众服务网络为平台,大力推行群众事务代理服务。明确代理内容。以党员服务区内农户为对象,开展“五代三协”服务,即证件代办、物资代送、技术人员代请、政策法规代问、应缴资费代交,协助确定发展思路、协助调整村级产业、协助解决发展资金和产品销路问题。创新代理形式。采取逢圩日集中办公和平时轮流值班的形式,为办事群众提供代理服务,让群众“只进一家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把事办好。同时,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预约上门服务、结对帮扶等方式,主动上门了解服务需求,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完善运行机制。建立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全程代理、登记反馈、服务承诺等制度,统一印制《办事指南》,严格工作纪律和服务规范,强化涉农服务技能培训,确保做到热情主动、文明办事、快捷高效。实行每季度考核和每半年群众满意度测评,对党员干部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导致群众不满意的情况,给予预警提醒和诫勉谈话,严重的进行内部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