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佳宁图书馆605 2012-03-09

论文提纲

浅谈语文教学中读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读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二)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三)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四)精讲多读,读出感情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着重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等这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字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摆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当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现将我将我的几点体会简述如下:

一、明确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理解和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课文,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讲授二年级的上册《坐井观天》时,文章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我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结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还带上了动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也表演的活灵活现,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后会说些什么,小朋友都争着抢着要说,而且说的有声有色。

  在比如讲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我把读的重点放在了四次对话上,第一次是小鸟和大树的对话,我引导学生体会天冷了小鸟要去飞去南方了,大树不想让小鸟走,想让小鸟来年还来给他唱歌,大树应该用不舍和留恋的语气读,小鸟应该承诺大树来年春天一定会回来的,应该用真诚的语气读。然后我指名学生读,学生马上就能根据老师的引导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接着第二次是小鸟和树根的对话,我又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鸟要寻找大树的着急的心情,让学生自己揣摩读文的语气,此时已经有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分角色朗读,我指名学生后,读的效果很好,完全体会到了小鸟的仍没找到大树失落和焦急。然后是第三次小鸟和门的对话以及第四次小鸟和小女孩的对话,学生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地自主体会小鸟的心情,读出感情,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读书的兴趣,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富有感情地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表达,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执教《白公鹅》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1、把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遍;2、找一找作者笔下白公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因为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学生在读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在课上我随机把文章的重点“海军上将的派头”进行板书,并给学生讲“什么是海军上将”,在学生对这个头衔很感兴趣时再让学生读文章,自己找从哪些地方体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鹅的走路姿势“慢条斯理”,走过泥泞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从不跑等等。通过学生感兴趣地找读,很快找出了鹅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感兴趣地读书,让学生在找读过程中体会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比如在讲第三单元童话课文的时候,课堂上讲完了生字词后,每一篇童话我都会让学生去复述,因为复述既检验的他们读课文的效果,又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讲故事能力的机会。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表达,他们很善于说,虽然有的时候说的没有条理,但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能够把一个故事复述的非常完美。更有甚者可以进行续编。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就出现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在学习童话的基础上进行续编。学生在复述了课文内容之后也觉得故事似乎没有讲完,意犹未尽,就主动地进行了续编,有个别学生续编的童话情节跌宕起伏,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瞠目结舌。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如:通过《观潮》、《桂林山水》等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领略神奇的自然,壮丽的山河;通过《黄继光》、《罗盛教》等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学习浴血奋战的英雄,舍己为人的战士;通过《落花生》、《养花》等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为人的根本,处事的哲理;通过《草船借箭》、《开国大典》等故事的解读,引导学生牢记古今之历史,民族之荣辱……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宝贵素材。在学生感动于文本,沉醉于课堂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得到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能力。除外,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背景下感受语文的美,以美的语文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总是放心不下的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讲读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说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交流讨论,我再做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轻松愉快。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所以平时,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文读物也是很重要的,依照不同年龄阶段推荐不同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简介文章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小学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只有了解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爱憎、美感和情趣。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页。

3、全国中语会编:《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4、袁振国《教育新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佚名: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7、陈进雄《感悟 积累 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