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庭院养殖技术
内容 一、庭院养鳅池的建造 1、场地选择:选用农村家前屋后的庭院空闲地建造养殖池。 2、养殖池建造:面积20~100m2,形状可根据庭院结构灵活掌握,一般为长方形。砖混结构,墙厚24cm,用M7.5水泥砂浆砌筑,池深1.2m。距池底20~25cm设排水孔,距池池顶5cm处设2个以上的溢水孔,孔径5cm,内置2mm网目的筛网。池底覆20cm左右壤土,池底向排水孔一角倾斜15度。 3、水源:井水、河水均可。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井水要进行曝气,河水要用密眼网布过滤。 二、放种前准备 1、泡池、肥水:新建池要用清水浸泡15天以上,铺设底泥,老池要更换底质。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量110g。用腐熟的有机肥培养水质,一般每立方米用量1kg。 2、水生植物栽植:池内栽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阴和改善水质,约占池面1/3。品种可选择莲藕、茨菇、空心菜、凤眼莲等。 三、鳅种放养 1、鳅种质量:鳅种来源人工繁殖鳅种,规格3~5cm,要求品种纯、规格整齐、无畸形、无病无伤、活泼健壮。 2、放养:人工繁殖鳅种放养时间5~6月。放养量200~300尾/m2,预计产量10~15kg/m2,放养前用1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5分钟。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泥鳅的食性为杂食性,可选用小杂鱼、动物内脏、猪血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麸皮、豆粕、菜粕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28%以上。 2、投喂方法:用塑料或其它材质做成50cm×30cm×10cm规格的饵料台,沉入距池底30cm处。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每天两次,上午9:00~10:00,下午17:00~18:00。 3、投饲量:日投饵量按鳅重的3%~5%投喂,上午、下午投喂量分别占40%、60%,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和吃食情况等及时调整,以投喂1小时左右无残饵为宜。放养天然苗种,开始半个月内投饵量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量投喂。 4、管理:成鳅池水深30~80cm,根据养殖季节适时调整。春秋季节每15天左右换一次水,夏季7~1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每天检查水质、残饵、吃食、活动情况,天气炎热时可采取适当措施遮阴,阴雨天之前应查看溢水孔、网是否堵塞或破损,防止池水满溢,平时还应防止敌害侵袭。 五、病害防治 1、做好苗种、养殖池、工具的消毒工作,不投喂腐烂变质饵料。 2、及时清除杂物,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每15~20天用15×10-6生石灰全池泼洒。 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发现病鳅隔离治疗。 六、捕捞 1、部分捕捞:可采用网、笼等工具通过投饵诱捕。 2、干池捕捞:排干池水、用小捞海直接捕捞。 七、越冬管理 对于达不到上市规格需第二年继续养殖的,或暂时不准备上市的泥鳅要按照不同用途专池暂养。商品鳅暂养密度可达30kg/m2。一般情况下泥鳅可自然越冬,天气寒冷时可在养殖池上搭盖稻草等防寒,但要注意保持适当通风、防止造成缺氧。
麻城市名特水产研究所长年供巨龙泥鳅种每公斤42元.
摘自 编辑mclin20发布日期2004年11月24日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内容 1.池塘养殖: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 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 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 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2.池塘混养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 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3.稻田养殖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 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 免机械损伤泥鳅。 4.坑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 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麻城市名特水产研究所长年供巨龙泥鳅种每公斤42元.
摘自 编辑mclin20发布日期2004年11月19日
巨龙泥鳅效益高
内容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的名优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称“水中之参”。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浠少,人工养殖前景好。 泥鳅养殖可与黄鳝混养,可利用池塘,稻田,河沟养殖,凡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养殖。养殖泥鳅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 麻城市名特水产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用日本川奇泥鳅和洞庭湖泥鳅杂交人工培育出泥鳅新品种,培育出目前国内最好的泥鳅品种,巨龙泥鳅种。该种最大个体可达360克/尾。幼苗经人工养殖4-5个月,每条可长到80克以上,即可出售,稻田、池塘养殖每亩产量可达到2000公斤以上,饲料采用畜禽粪、米糠、麸皮等、养殖成本极低,每产1公斤泥鳅,
养殖成本不到2角钱,若畜禽粪便充足,饲料不花钱。巨龙泥鳅与本地泥鳅有以下特点: 一、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360克)人工养殖4-5个月即可达到80克/尾以上,而野生泥鳅则要3年时间。 二、抗病强抗逆行强:在人工养殖中除人为操作不当外,不得其它疾病。 三、饲料广:畜禽类粪便,动物下脚料,米糠,麸皮等均为好饲料。 四、经济效益好:人工养殖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亩,收入可达2.5万元,投资引种亩用种量50公斤×42元/公斤=1900元,若用畜禽粪做饲料不花钱,每亩纯收入2.5万元-1900元=23100元以上。 巨龙泥鳅的繁殖率强,每次出售,售大留小,只需采购一次种,以后不必采购种苗。
长年供巨龙泥鳅种每公斤42元
摘自 编辑mclin20发布日期2004年11月24日
巨龙泥鳅-淡水养殖名特新品种
内容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特征特性
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园,后段侧扁。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5对。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园形,基部有一园形黑点。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沾液丰富。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泥鳅的另一特点是极会逃走,当池水涨水时,只要池埂有洞,它就会大量逃走。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间或雨天,水位上涨后,泥鳅很容易从进水口和出水口逃逸。因此,防逃是人工养殖泥鳅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
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体长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泥鳅一般1冬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适宜水温为25―26℃。产卵时雄鱼紧紧卷住雌鱼,压着雌鱼腹部,使卵向体外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卵常产在水沟、浅水带、水田、水草禾苗根处。卵黄色,园形,粘着性较差。
(二)泥鳅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
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50克以上,最好6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三)人工饲养
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放种泥鳅30一40公斤。在放种泥鳅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种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1200-2000公斤。每尾体长25厘米左右,体重40-60克达到商品规格。麻城市名特水产研究所长年供巨龙泥鳅种每公斤42元.
摘自 编辑mclin20发布日期2004年11月24日
泥鳅的捕捞与运输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6465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捕捞泥鳅,通常采用冲水、诱捕、干塘等方法进行。
冲水法:
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诱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干塘法:
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
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公斤,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公斤,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小时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关于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3105更新时间:2008-1-31
成鳅养殖技术 1、池塘养殖 (1)鳅池条件:养殖泥鳅的池塘可大可小,几十平方米的小池塘,乃至凡公顷的大池塘都可采用。另外,还要考虑要有充足的水源。泥鳅对池塘的要求较低,只要池塘深达到1米即可采用。为防止泥鳅逃跑,应夯实加固池埂,并在进排水口处设置双层密眼拦网。池底淤泥厚度20~30厘米作为泥鳅的生活场所。 (2)鳅种放养:鳅种入池前一周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每公顷池塘用生石灰1.125~1.5吨或漂白粉75~150公斤。药物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即可。每公顷施腐熟发酵的粪肥4:5~7.5吨作基肥。小池塘每平方米放养规格5~6厘米的鱼种20~50尾,大池塘每平方米放养鱼种15~30尾。鱼种除了自己培育外,也可以捕捞收集或从市场上购买野生泥鳅作鱼种,鱼种要求无病无伤。 (3)饲料投喂:饲料投喂鱼粉、畜禽加工下脚料、豆饼粉、麦鼓、玉米粉、米糠、次粉等,将饲料加水捏成团放在固定投料点上或饵料台上喂鱼。饵料台用筛绢制作,面积2平方米左右,筛绢用相应规格的木框或铁框固定,深入水底。一般200~300平方米,设一个投饵点或饵料台。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要投喂腐败发霉的饲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鱼2小时内吃完为宜。日投饲率:5~6月为3%~5%,7~8月为5%~8%,9月为3%。 (4)日常管理:要特别注意防逃,尤其是雨天。夏季要勤补水,保持水深在50~60厘米深。发现水色发黑,还要及时换水。 2、稻田养殖 泥鳅非常适合稻田养殖,并能实现鳅稻双丰收。 (1)稻田选择: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枯水季节也有新水供应的稻田,而且要排灌方便,田底没有泉水上涌。土壤以粘土和壤土为好。稻田要求保水力强,土质肥沃,有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不渗水,干涸后不板结。 (2)稻田改造:稻田可改造成沟溜式或田塘式。沟溜式就是在稻田内挖鱼沟、鱼溜,为泥鳅提供生活场所。鱼沟宽30~40厘米,深20~30厘米,鱼沟可挖成“日”、“田”或“井”字形。在鱼沟交叉处挖1~2个鱼溜,鱼溜开挖成方形、圆形均可,面积1~4平方米,深40~50厘米。鱼沟、鱼溜总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10%。田塘式是在稻田内或外部低洼处挖一个鱼塘,鱼塘与稻田相通。这种方式,泥鳅可在田、塘间自由活动和吃食。鱼塘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15%,深度为l米。鱼塘与稻田以沟相通,沟宽、深均为0.5米。稻田改造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到50厘米,底宽60厘米,并且要夯实,以防止泥鳅逃跑。另外在池埂表面铺上塑料布,防逃效果要更好一些,塑料布两边深入田块泥面下30厘米。如果是粗养,也可不进行田内改造,只需加高加固田埂即可。 (3)鳅种放养:鳅种在泡田时即可放养。精养每平方米放养规格5~6厘米的鳅种20~30尾,粗养每平方米放养3~5尾。 (4)施肥投饵①精养:施肥按照稻田施肥要求即可。养殖泥鳅不影响稻田正常施肥。饲料可以投喂鱼粉、畜禽加工下脚料、豆饼粉、麦麸、玉米粉、米糠、次粉等,将饲料加水捏成团投喂。鳅种放养第一周先不投饵。一周后,每隔3~4天喂一次。开始投喂时,饵料撒在鱼沟、鱼溜和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范围,集中在鱼溜内投喂。一个月后,泥鳅正常吃食时,每天喂2次。日投喂量占鱼总重量的3%~8%,每次喂的饲料量以鱼两小时内吃完为宜。超过两小时应减少投喂量。 ②粗养:不需投饵,只需施适量粪肥肥水即可。 (5)日常管理:要注意降雨天防逃,将田内过量的水及时排出。经常整修加固田埂。注意检查进排水口拦鱼设施,有损坏要及时修补。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泥鳅主要病害防治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6523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烂鳍病: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是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水霉病:
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防治方法是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上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
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
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白身红环病: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防治办法是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气泡病:
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防治办法是每亩用食盐4-6公斤全池泼洒;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泥鳅养殖六要点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9517更新时间:2008-1-31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六点: 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每平米100-150尾,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每平米50-80尾,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冬季池塘养泥鳅技术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4597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苗种培育
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平米为宜,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清塘培水: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公斤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每亩施300-400公斤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鳅苗。
苗种放养: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每亩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饲养管理: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厘米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厘米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3-4厘米,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成鳅养殖
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100平米20-30公斤。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饲养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捕捞运输
捕捞泥鳅,通常采用冲水、诱捕、干塘等方法进行。
冲水法: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诱捕法: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干塘法: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
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公斤,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公斤,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小时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
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烂鳍病: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是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防治方法是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上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白身红环病: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防治办法是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气泡病: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防治办法是每亩用食盐4-6公斤全池泼洒;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成都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杨壮志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育成期泥鳅的管理技术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274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100平米20-30公斤。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1703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溶水全池泼洒。 二、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三、饲养管理 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捕捞方法 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泥鳅人工繁殖、人工养殖新技术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1022更新时间:2008-1-31
一、生态习性:泥鳅属底层小型鱼类。除鳃呼吸之外,还具皮肤和肠呼吸功能。在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泥鳅苗体长约0.3厘米,第二年10月体长可长到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以小型甲壳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及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一般1冬龄性成熟,属多次产卵鱼类。繁殖期在5月中旬~8月上旬,水温18℃以上。盛产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二、人工养殖方法 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1.自然繁殖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2.人工繁殖方法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3.幼苗培育方法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密度以500~1500尾/m2为宜,过密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增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体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10厘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庭院养泥鳅的技术方法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836更新时间:2008-1-31
利用庭院养泥鳅,占地少,易养殖,省劳力,投资小,效益大。占地200平方米,年获利可达1万元,真是“泥鳅也能赚大钱”。 合理选址应选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庭院或附近坑塘建池,要求坚固,不渗漏。底铺30厘米肥泥供泥鳅潜入栖息。池子应设进、出水口,并作拦泥鳅设备。 清池消毒亩用50公斤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并适量施些粪肥,以培肥水质。待7-10天石灰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泥鳅种。 放养鳅种引购或捕捉均可。应挑选3厘米左右、活泼健壮的泥鳅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洗10分钟消毒防病。每平方米族约350尾(约500克)。 强化投铒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养殖时,除施肥培育天然铒料外,还可投以动物性铒料,如蚯蚓、蚕蛹、鱼粉等。也可搭配一些谷糠、豆饼、米饭、菜叶、水草等植物性铒料。投铒量:3月份为池内鳅重的1%;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秋末越冬不投。投铒应置食台上,以免浪费。应注意投铒适量,宜在2-3小时内吃完为好,否则会胀死。 勤换新水要经常观察水质变化,防止池内过肥。如发现泥鳅时窜出水面,说明水中缺氧,应换注新水。特别是在雷雨、闷热天气时,更要勤注新水增氧,以防止泛池死亡。 防治疾病如常见的水霉病与腐鳍病,可分别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酵素菌溶液浸浴病鳅10分钟。 消除敌害如常见的水蜈蚣、夹子虫等,可用灯光诱杀。更要防止畜兽类危害。 捕捉获利被誉为“水中人参”的泥鳅,经济效益可观。如养120-150天,即可长到10-15厘米,达到出口规格,一般100-200平方米可年产250-500公斤,获利可高达5000-10000元。正如农户赞曰:“农家庭院不能闲,小养泥鳅也能赚大钱。”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泥鳅
作者:不详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32更新时间:2008-1-31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A、泥鳅的特征: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B、泥鳅的特性:
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
1、食性杂: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时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万粒。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时,雄鳅用吻端刺激雌鳅腹部,雌鳅漂浮水面,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排卵、射精,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4、适应性特强: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很广,常栖息于河、湖、池塘、稻田的浅水区,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才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病兆发生时浮到水面。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它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当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据说当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毫克/升时也安然无恙。
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对皮肤病、肝炎、痔疮、阳痿等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泥鳅在国内市场上销路广,受欢迎,是淡水中的主要经济鱼类。
文章录入:dz666责任编辑:dz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