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喘3--胡希恕解小青龙汤(40)

 suoban 2012-03-12

咳喘3--胡希恕解小青龙汤(40)

 (2011-09-29 17:43:27)
标签: 

支气管炎

 

健康

分类: 读《伤寒论》

    [方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胡希恕讲解]本条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逆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结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迫肺而喘。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因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举例一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气化的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寒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方后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它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以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才得以施展。

    本方的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燥,可加石膏。

    [本人按语]小青龙汤主要方效为“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一是里寒,二是表证,三是水饮,四是咳喘。抓住此四大重点,则可治矣。

    观仲景之治法,扶阳解表镇咳,本标同治,根本为扶阳,次为解表,再次为镇咳。扶阳理中之理念,充分体现;六经辨证论治之大法,完美无暇;轴轮并运的原则,亦在其中。一是扶阳温里,用桂枝、细辛、干姜等;二是解表,用桂枝、芍药、麻黄等;三是镇咳,用半夏、五味子等。

    是故,观彭子益先生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轴轮”理念,则“轴”者,非仅指理中,还更指元阳,桂附理中丸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仲景不明说扶阳理中,但扶阳理中之理念,一直包含在其中。仲景不明说,是恐后学但知扶阳理中,而不知六经论治,不知辨证论治。故不明说。其实是无处不说。是故李可亦说“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废”。

    如按扶阳学说,万病先分阴阳,阴证方可用小青龙汤,则寒甚者可加制附子30克左右,故亦有医者以四逆汤加减治愈因寒饮而咳喘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