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者,动也。武侠电影中的高手出场,都是以风为引,要么风过叶落,要么风声大作,风动之时无影无踪,风过之处满目疮痍。中风的病人,就是被这无影无形的“风”所伤;因为风性飘浮不定,忽左忽右忽东忽西,所以中风也可以说是医学中最为诡异的一种病。
试想一个人好好的,突然就半边脸麻木,或者口歪眼斜,或者半身不遂,或者昏仆跌倒;由于风动所致,中风的症点也飘浮不定,一会儿在左脸,一会儿在右脸,有时转移到脖子,让人觉得很是不可思议、难以捉摸。在古代和现代一些落后的地区,人们甚至还以为是中了邪了。
由于中风的诡异,这种病经常叫人惊惧不已、谈虎色变。话说有个朋友某天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左脸有点肿痛,便以为是中风,大惊失色之余,广发短信告之四方朋友,然后到医院又是超声波,又是透视的,结果医生诊断是腮腺的毛病,几粒药下去,肿痛立消。真可谓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过四十,积损正虚,气血亏耗,内风外风就会趁势作乱,并且专挑你最无防备的时候来袭,比如在大庭广众的宴会上,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在日以继夜的加班过程中。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风”击倒,这几年年轻白领因中风倒在岗位上的报道越来越多。
中风按照脑神经受损程度以及有无神志昏蒙障碍,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为手足肌肤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这种症状属于中风中病情较轻的;相比之下,中脏腑则要严重得多,它表现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语言不利、不省人事等。西医中所涉及的脑出血、大面积脑血栓、脑栓塞、脑梗死等所表现出来的中风症状,一般都属于后者。
好端端的一个人,没有谁会想着自己有一天会中风,更没有谁会时刻为中风准备药物。对于急性发作的症状,尤其是那些中脏腑、出现神志不清的病人,必须赶紧叫救护车送医院,这里没有神药,也不需要偏方,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和时间。早晚几分钟,对病人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片天地。
有一位以健忘、手脚麻木为特征的女病人,最开始她只以为是暂时的劳累,等到突然中风倒地,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发现一半的大脑已经软化了;还有一位半身麻木、口歪眼斜的病人,由于先在家里用“偏方”折腾了一阵,病邪日深,本来十天半月可治好的病,拖了将近一年;更有突然昏倒,或搬运不当,或延误抢救,最后导致生命危险的,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中风治疗讲求的是中西医结合,在急性发作期以西医救治为主,在恢复期多由中医辨证施治。对经过抢救仍然留下后遗症的,中医可以发挥它扶正固本的作用。
中风的病人,经过有效救治后,多数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比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
半身不遂,多是由于气虚血淤、经脉阻滞,如同台风地震等灾难过后,道路往往阻塞,只有打通这些道路,才能使生活恢复正常,因此益气、活血、通络才是当务之急,补阳还五汤可担此重任。半身不遂也可能是由于阴虚阳亢、脉络淤阻,这种情况则要平肝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是不错的选择。
言语不利,一般是由于风痰阻络或肾虚精亏,可用解语丹祛风化痰、宣窍通络,或用地黄饮滋阴补肾。如果病人只是单纯的口眼歪斜,那多由风痰阻络所致,治法以祛风除痰、活血通络为主,可用牵正散加减治疗。
凡是用药都需要辨证,切不可盲目自主,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除了药物外,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都要回家疗养,这时一些操作简单的保健方法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
中风患者的肢体长期得不到锻炼,因此,为了防止患侧肢体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我建议家属每天都要帮助患者进行一些经络推拿和穴位点揉,对肢体进行经常性的刺激。首选当然是阳明经 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也就是常说的“治痿独取阳明”,疏通阳经的经气,然后点揉一些重要的穴位 太冲、丰隆、足三里、梁丘、合谷、手三里、曲池和肩井穴,然后再点一些其他经和阴经中较重要的穴位 风池、三阴交、阴陵泉、血海,每穴每次点揉两三分钟即可。
饮食上,患者每天尽量以清淡为主,别吃得太咸、太腻,最好适当吃些瘦肉、鱼肉,保证营养。在这里,我推荐中风患者每周吃一两次独活黑豆瘦肉汤。
这个汤我们自己在家里都能做。去药店买些独活,将它与黑豆按1 5的比例配好,稍稍浸泡一下,和切成块的猪瘦肉一起煮一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独活,《 名医别录 》说它“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本草通玄 》认为它“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黑豆可以活血、养血。因而,这个汤主要是具有祛风止痛、通经络、活血脉的功效,对于辅助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活动不灵、语言障碍很有帮助。
中风真正地体现了“风声鹤唳”,而佛家认为“风随心动”,如果心不动,风也就不能作怪,所以你还是要保持一颗沉静平和的心,病来养病,无病养生,把无形之风化解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