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与曾国藩的比较

 秀水拖蓝 2012-03-19
星期六,用了近一天的时间,将厚厚的一本《王阳明》看完。掩卷深思,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所以,从本质上讲,王阳明是个读书人,曾国藩是个官员。如今许多人学习曾国藩,这就学对了。如果要学王阳明,那就学错了。王阳明是读书人的榜样,是个实现了个人理想的读书人的榜样。在一个思想**的国度里,读书人学习王阳明,未必能学得好。但官员一定不能学习王阳明。**学习王阳明,结果越学越败。曾国藩也学习王阳明。但他只学王阳明思考问题的办法,而不学其为官方法。当然,与曾国藩一样,王阳明也曾**过农民起义,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这与曾国藩死抱着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王阳明是个聪明人。这与曾国藩有很大不同。曾国藩做官堪称老谋深算,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出手。肃顺当政的时候,很多人都向肃顺写效忠信。但这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古往今来,有权臣之名,而不做皇帝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肃顺既想忠于大清王朝,又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怎么可能呢?最终结果必然要失败。只要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能看到这一步。但是,当时许多人不缺历史常识,却被急功近利迷住了双眼。曾国藩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而是做了“静”字,面对浮名薄利丝毫不动心。果然,他的这一“静”气收到了好效果,肃顺倒台后,他立即成了慈禧太后的红人。这就是曾国藩的老谋深算。但是,如果说这仅仅是老谋深算,而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机智。王阳明在处理公务方面是个聪明人,在待人处事上是个机智人。他担任赣南巡抚后,首先找到当地的“老吏”了解情况。他用兵也讲究出奇制胜,一生用兵几乎没有败绩。在发现有人盯梢后,他机智地用“自沉”的办法予以摆脱。这些谋略,都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当然,王阳明做官上也不那么老谋深算。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当大官当**生目标,也不会为了做官舍弃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所以,当嘉靖皇帝上台后,对他表示充分肯定,只要他在嘉靖抬高父亲问题上表示臣子的起码忠诚后,他就可以当大学生。而向嘉靖皇帝效忠,既是臣子之责,也与他的心血理论相一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表现出了书呆子知识分子的“傻气”。但同时,也正因为他没有这样做,没有陷入当朝君臣矛盾,而使自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这一个性和独立人格使他得以名扬千古。如果他自陷矛盾,至多又一个张骢而已。这就是王阳明的“聪明”。比较王阳明与曾国藩,可以说,一个人想追求什么,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王阳明是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人,而曾国藩没有。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根据这套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 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这很有些知识分子的痴劲。

   相比较王阳明,曾国藩那有什么自己的学问。他的一切都来自前人和当世圣人。比如,他的“静”字功夫来自倭仁。倭仁把“静”作为修身之本,透过“静”字,人们获得理性,行为更家符合社会规范。为了这个“静”,人们既要**,也要用写日记等办法“静心”。曾国藩的“谦退”,则来自道家思想。在官场上,凡是急功近利的,都难有好下场。只有那些知道“退”的人,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在前期,按照儒家思想行事,难免有些激进,也因此遭到咸丰皇帝的呵斥。到地方以后,初连团练时,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因此,与人格格不入,以致事业处处受到障碍。经过重重磨难后,曾国藩忠于认识到道家的“退”与“包容”的道理。不退,便无包容。无包容人与事的心胸,便万事不能成功。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的勤俭节约思想,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独创处很少。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当时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仔细想来,曾国藩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王阳明能有。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明清时**环境大不一样。在明朝时,特别是从16世纪前期开始,**环境越来越宽松。皇帝本人,如正德皇帝本人,就是性解放者,思想和行为都追求独立。随后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对思想控制都不重视。这就使得当时的思想很活跃。谁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朱子的学问也不一定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敢思考,也能思考,并能传播自己的学说。他在北京、赣州、绍兴讲学,都没有受到阻碍。而清朝则不一样,外族统治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思想,特别是官员的思想看得很紧。即便到了晚清末世,想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当朝大员,曾国藩又怎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家学渊源不一样。王阳明出身状元家庭。从小家境就很优越,做官与否,并不影响他的生活,也不会给他的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耀。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做到尚书级**。而曾国藩不同,作为农家子弟,担负着光宗耀祖的崇高使命,在官场上有一点闪失,都可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使全家人几代人的努力化为乌有。在这样情况下,哪怕有一点异端思想,曾国藩也会自觉摒除的。这就是官的作用。因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