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操作”

 映雪的萤1.168 2012-03-25
有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操作”
作者: 欧 翔 (小学数学  广西龙州县小学数学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4 / 67    发表日期: 2011-11-17 09:16:2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处于直观形象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自身的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切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主体的知识结构;其二从心理方面来说,操作活动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知识变成头脑中的一套图示,是学生体验和实践数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就热闹起来了,无论是教材上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达成学习目标的,或者有些学习内容可以用动手操作,我们的老师就要进行动手操作,不用心里就不踏实。那么,课堂上的操作都是有效的吗?仔细观察剖析一下课堂,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操作”仅仅起到点缀课堂作用,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不用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了,有时甚至抑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纸上谈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有效的操作,我们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更为有效的操作活动呢?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准确的操作类型把握

整体分析整套新教材的内容,从操作目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验证性的操作,例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操作,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垂直线段,并且测量它们的长度,从而得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第二类是技能性操作,例如“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操作,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直尺和三角板学会画平行线;第三类是探究性的操作,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中,使用的是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割补”的操作加以验证。从操作活动的实施者来看,大致可分教师的演示性操作和学生的动手性操作。

二、合理的做好操作分工

学生动手性操作又可分为学生独立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独立操作活动的任务一般比较明确,由学生个人完成,教师只须将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学生据此操作。例如,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学生个人就能独立完成,教师演示并说明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就可以了。如果操作比较复杂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跟着做。

三、合适的操作材料准备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对于操作活动而言,操作材料是进行有效操作的关键因素。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操作材料或对相同的操作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操作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并且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数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因此往往要老师“拨乱反正”。

四、恰当的教师操作引导 

(一)操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

操作要有目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有明确了目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做。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探究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画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规,体会圆规的作用,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首先: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请你不借助任何其他辅助工具,用笔画个圆。画后说说感受。

其次:借用刚才准备的材料(有瓶盖、硬币、绳子等),请你再画一个圆。比较第一个圆,有什么新的感受?

通过两次画圆,学生体会到借助工具画圆比不用工具画圆要容易,圆更规范些,但还是有局限的。

最后:尝试用圆规画圆。

这样的操作活动,目的明确,程序清晰,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监控

在课堂操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活动的进程进行实时监控。主要是对学生任务完成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把握,教师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动向,对他们已有的结论加以积极的肯定,并加以适当的辅导,对有问题的小组和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这课,出示的操作目标是:把你们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你能发现什么?想一想,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的方法,小组合作很快就找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等,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观察到学生用上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结论,于是我就追问:“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果用一个梯形,能不能推导出这样的计算方法呢?”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尝试,学生运用“割补”的方法,用一个梯形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有需要可对原有的操作活动进行微调,以达到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操作任务,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