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四次大综合和四部经典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他试图为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贫穷,以及穷国如何才能变富)给出答案:分工和自由市场。分工----把工作分为简单工作并在这些工作上变得熟练----是最伟大的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源泉;但分工的成果会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为了使市场尽可能广泛,在国内和各国之间必须没有对自由贸易的限制。斯密认为,当每个人都能做出可能最好的经济选择时,即经济人假设,这种选择仿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整个社会达到最好的结果。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在这样做时,就为其他每个人提供了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1、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 《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五编。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第一编,生产理论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生产要素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的理论;“生产增长规律”,论述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规律。第二编,分配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以来把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资本家、地主三大阶级和把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地租的传统观点,并依次考察了分配的决定法则和变动规律。第三编,交换。穆勒认为价值问题是一个交换领域的问题: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把价格视为价值的货币表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和稀缺,物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第四编,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他主张由国家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 穆勒的理论体系大体上综合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经济学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里一方面尽量维护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案。换言之,穆勒字基本上维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同时,提出改善资本主义运行的政策建议。自出版后的半个世纪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视为经济理论的经典而名扬海外,奠定了穆勒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2、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 《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 《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全书分六编。第一编,导言。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欲望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编,若干基本概念,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等基本概念。第三编,论欲望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编,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论述生产理论。第五编,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编,国民收入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三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研究了生产成本的三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不变成本,提出了“弹性”理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建立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公式。马歇尔还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经济学原理》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之大成,并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保罗.萨谬尔森1948年出版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萨谬尔森后来把这样安排的这种理论结构演变成为“新古典综合”,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学的结合。这是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继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之后的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萨谬尔森的新古典综合体系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传统经济学上“均衡论”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的综合;二、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三、是收入分析与货币分析的综合,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四、在社会经济制度上则是政府调节与私人经济相结合、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所谓“混合经济”制度。其中心就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的综合,这需要为使微观经济原理发挥作用而创造一个“充分就业”的宏观环境。 萨谬尔森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当事人---个人、家庭、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的行为,如何在满足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导致市场均衡。萨谬尔森把经济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用线性规划加以刻画,由此奠定了新古典学说的基础。 4、第四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的候选者:《经济学》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或《经济学原理》格雷高里.曼昆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有两个部分,即宏观经济学部分和微观经济学部分。这两个部分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读微观部分的话,你会觉得市场总是运行得非常完美的,市场可以非常完美地配置资源。如果读宏观部分的话,那边会告诉你时常会有大萧条,25%的人会失业,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两种对世界的看法,从而产生认识上的不和谐。 经济学的现代观点是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宏观经济学需要从微观经济学导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格雷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都是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从微观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出发来分析宏观经济。这种分析的方法就是分析厂商、企业和政府在劳动、产品、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关系。斯蒂格利茨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