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讲座 主讲:范苇 有一句话说得好:小孩是上帝赐予人间最好的礼物,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家庭的天使。爸爸妈妈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那就是保护陪伴天使一起成长。一转眼,孩子由蹒跚学步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又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做家长的心里有很多期待又有几分忐忑。做为天使的陪伴者,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抓住“关键期”,你就赢了一大半。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我们都已经知道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怎样养成好习惯呢,还得要抓住关键期。 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茨曾经研究过动物的“印记”。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睁开眼睛看到的是谁,它就会跟随学习。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人它也会跟随。但是,这个最初的时间不能超过1天,人们把这个时间叫“关键期”。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并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习惯的养成。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方式。所以,不管家长再忙,也要在开学的第一两个月多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分享孩子的学习快乐。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家长最容易犯两个问题。 一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完成”。 这句话看上去非常有道理。很多工作忙的家长都会这样说:“我也有工作,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是小孩上学不是我上学,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自己完成。” 这个道理确实是对的,但是并不适用所有时期的孩子。我们自己带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孩子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学走路”的那半年,那个时期也是大人最累的时候。你得弯着腰扶着孩子。怕他摔坏了,你还得找个合适的地方教孩子走路。由两手扶变成一只手牵着,再到张开双臂让他独立走几步。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你就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自己走了。对于孩子身体的成长,我们是看得见的,所以我们做这些事是那么心甘情愿,合情合理。如果有人说:“你这样做太累了,孩子终归是会学会走路的,你让他自己走得了。”你肯定不愿意,因为有了你的搀扶和帮助,孩子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安全的学会走路。其实,小学一年级也是孩子学习上的“蹒跚学步”时期,家长确实要累一些,多花点时间。过了这个“关键期”才可以放手。如果这个时期不关注,后期就会出更多的问题,不仅要回过头来补课,效果也非常的差。 二忌:过多指责和过度的保护都不可取。 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理解孩子。不能随意指责孩子。比如孩子刚刚学拼音写生字,有的家长教两遍孩子不会就火冒三丈。有的家长看孩子字写的不好就喊:“你怎么这么笨,写几遍了还写不成。”。 如果你整天喊着孩子笨,孩子真的会朝你说的那个方向发展。孩子最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都是喜欢学习的,也愿意交作业。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如果你觉得孩子字写的不好,你可以用左手写几个看看,还不如孩子写得好。你会由内心赞叹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棒。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写很多字,读很多书,以为孩子也是这样,不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如果有一个不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陪伴着,孩子会显得多么无助,他真的会认为自己很笨。 那么我们保护孩子总可以了吧。过度的保护会剥夺孩子的思考,一样也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我想起了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天放学,我恰巧走在一个妈妈的身边。妈妈正在和自己的孩子聊天。 妈妈:你今天都上什么课了呢? 孩子:今天有一节体育课,我昨天的英语作业没写,老师罚我在班里写英语单词呢,我没上体育课。 妈妈:啊?那哪行啊,怎么能不让你上体育课呢。 孩子:嗯,昨天忘写作业了。老师说没写作业就要接受惩罚。 妈妈:可是体育也很重要啊,如果体育不重要,那学校就只开数学语文英语,不用开体育课了。 孩子:(开始出现不安、委屈的表情)就是。 妈妈:我得找老师,怎么能不让孩子上体育课呢。(开始拿手机打电话) 单独看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这件事处理的却非常不妥。老师的做法可以商榷,家长应该单独和老师交流。孩子本来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惩罚,他为自己不写作业付出了代价,一次没上他喜欢的体育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所以有了“赏识教育”,可是“赏识”如果离开了批评,那就很容易培养出“眼高手低”的孩子。这个孩子接受了惩罚并没感到委屈,妈妈已经替孩子委屈了。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这样,孩子还没有感觉到委屈的时候大人已经先替孩子难受了。这种情绪已经让她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孩子没写作业的错误。妈妈的情绪也传染给了孩子,孩子也开始感觉自己原来很委屈,原来是可以不接受这样的惩罚的。我们可想这样沟通的失败。其实让孩子自己体验“失败”“批评”“累”都相当于学走路时的摔跤,他摔过了,才知道以后该怎么保护自己。学走路没摔过跤的孩子赶飞快的跑吗?不敢,因为他害怕摔跤。孩子成长路上有挫折太正常了,流泪也是成长,我们大人只需认同接受孩子的情绪,默默的陪伴就可以了。 (二)在这个“关键期”,我们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1)帮孩子寻找最美好的地方。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都希望为孩子找到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上学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择校,希望孩子能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学习和生活。那我们来思考一下,你心目中的好地方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你生活的地方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刻就是住在地狱!” 如果一个人内心经常欢喜,住在洁净的住所,有爱与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天堂里的人。如果真的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应该也是为那些心里有别人的人准备的。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我想说:孩子是生活在天堂中还是地狱里,这取决于你对孩子的引导。要引导孩子爱上自己学习的学校,爱上自己的班级,爱上班级里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孩子整天回家抱怨学校里的不好,同学和老师的不公正。那这个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功也没有幸福感。在这里,不得不多花点时间谈谈人的心理感受中的“归属感”。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这就是“需要金字塔”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这个理论看上去有点深奥,我把膳食金字塔也找出来放在一起看,我们就好理解多了。我们总是对身体的关注多于心理,所以现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很快,而心理的成长却跟不上身体的成长。 注意:这些需要是呈金字塔排列的,最下面的也是必须的基本需要。和膳食金字塔不同的是,需要还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要在人最需要的时候满足心理的需求,生活才是幸福的。 婴儿刚出生,自然就是最原始的需要。要吃饱穿暖.等孩子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了,要让孩子多看彩色的世界,多抱孩子,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小时候缺少拥抱,特别是男孩,长大了就爱打闹,心理学上称为“皮肤饥渴诊”,这些孩子在打闹中满足身体的接触,只因为在最需要拥抱的时候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很怕黑,胆小,缺乏自信,很多的原因要追溯到婴儿时期是否满足了安全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爱与归属。我特别要谈谈这一项,爱是和归属感也是社交需要,是生理和安全需要都满足后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得到同伴、父母和老师的认同。有爱才有归属感。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教会孩子去爱。最初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家庭成员,感觉自己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员,家里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家就是归属。 当孩子开始上学了,走进了集体。就要教孩子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减少对集体成员的抱怨。不满和埋怨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对集体缺乏信心。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特别优秀,特别和谐的团队里,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那么优秀,对自己也是特别关爱,那么自然就会爱上这个集体,和集体溶为一体。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有了强大的集体作为归属,心灵的力量也会变的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家--学校--单位--国家,人是需要强大的团队做作为自己的心理依靠的。想想如果我们的单位非常好,那我们的安全感就会强一些。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大人一直告诉他这所学校非常好,老师和同学都很优秀,孩子也会有归属感,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一所自己都不信任的学校,言谈中对学校有很多不满,孩子虽然不完全懂,但是也能感觉得到。如果孩子觉得学校不好,老师和同伴都有问题,小时候打的心结长大就很难解开,没有归属感,幸福和快乐从哪里来呢? 学校就和我们的家一样,即使有问题,也要用心去呵护,去解决这些问题,爱护学校就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这样的孩子才会生活的幸福。我曾经在学校看到一个孩子随便往地上扔纸屑,我问他:“你在家里会这样吗?”他说:“不会,我家里可干净,随便扔脏东西妈妈会吵的。”我想,这位妈妈就该好好给孩子讲讲,学校就和家一样。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还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没有爱和归属感,那幸福的感觉也很难找到。就象成人整天在一个自己很讨厌的环境里工作,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既然我们用心选择了一个孩子学习的环境,就要用心去呵护孩子心中的环境,让孩子爱上学校。知道自己是归属于这个集体的。有了归属感心灵的力量就会强大,这样当个人服从于集体时就是一种幸福感而不会感觉到委屈。 (2)以身作则,学会平等倾听。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交流模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做老师的都可以发现:班级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定是会听和会问的孩子。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中。会听的孩子随时都注意倾听自己周围的人再说什么,而不会听的孩子往往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周围的环境。如果孩子这么小就不会倾听,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孩子最初的交往都是在学习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是不是做到了认真倾听。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会一直影响他一生。 举个例子吧: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眼科医生,而他只听了你说几句话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 “戴上吧,”他说:“我已经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现在就送给你。” 可是你戴上之后问题更严重了。 “太可怕了!”你叫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怎么会呢?”医生说:“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 “我试过了,”你说:“可是眼前一片模糊。” “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往好处想想不行吗?” “那好,我现在就郑重的告诉你,我什么也看不见。” “真是好心不得好报!医生恼羞成怒,”我对你多好啊。“ 想想,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下次你还会去找这个医生吗?他看上去好象在很认真的听你说话,也很认真的为你着想。好象也对你很好。可是这种交流是不成功的,是一次失去信任的交流。 所以我说的倾听是用心去听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我们的家长好好想一想,也许因为我们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孩子在说什么。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能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不是正确的交流模式。长期这样,孩子对听失去信任,觉得听不听都一样,反正结果也没有什么改变。也就不再认真去听了。在和孩子的交往中,我们不能做一个这样敷衍的医生,要耐心去听并积极回应。我不再一一讲具体方法。如果有和孩子不成功的沟通,生完气之后可以回忆着把对话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之后更便于我们理性的进行分析,找到沟通失败的原因。 (3)阅读,幸福的活水之源。 如果家长工作确实很忙,希望孩子能早点独立学习。那让孩子学会阅读和爱上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孩子爱上读是从听故事开始的,先让孩子爱听故事,让孩子知道那些好听的故事都来自书,对书产生爱。然后读绘本,最后到读文字书。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爱上读书,创设好的读书环境。 (三)少关注分数,多关注无形的心理发展。 讲到现在,我并没有讲到很多具体的做法。即使我讲了,也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家长不要以“我小时候”怎样的经验来决定你现在的做法。孩子不同,环境不同,社会在发展,也许对这个孩子适合的方法,对你的孩子就不一定适合。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家长,用心去陪伴孩子,多和孩子的心沟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外在有形的世界,是由内在无形的世界掌控的。我们看一下冰山理论图,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意识、潜能却很少被关注。 能看见的行为只占5%-10%,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无形的意识在决定孩子的行为。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无形的东西。 虽然我们所看见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也有很多信息。比如刚才在给孩子讲的“上学歌”中提到:“身做端,腿不晃”。为什么听课要有这样的要求呢?因为腿不断的晃说明人有焦虑情绪,动作越多越大心里越焦虑。如果一个孩子在听课的时候腿不断晃,说明他没有静下心来听,更不可能有深度的思考。这些肢体语言只有你用心的时候才能倾听得到。所以做父母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职业。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最后,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两幅图。一个是需要金字塔和膳食金字塔图,让孩子的身心一起成长。一个是冰山理论图,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冰山下的潜能,早点让孩子学会用思想控制行动。希望我今天所讲的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祝你们成功! |
|
来自: MouseHappy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