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制作
关于竹笛的制作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不少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黄帝命伶伦伐竹斩而为十二筒,后来还有荀氏、丘仲、刘和、刘秀等等造笛之说。在近代专业制笛师中有罗松泉和郑玉荪、常敦明、等老前辈,他们对竹笛制作都作过精心的研究。新的一代有邹叙生、王益良、周林生、沈钰清、赵景国等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制作经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笛子品种非常丰富,这里仅谈谈广为流传的曲笛和梆笛的制作程序。
1、竹笛的材料:
一般用浙江余杭一带的白竹,江西安徽一带的紫竹做的笛子音色为好。白竹做的笛子发音清晰、明快,紫竹做的笛子发音柔和、圆润。但并非所有的白竹或紫竹都能做出好的笛子,因此要注意选料。竹子生长的地方,最好是阴阴的山坡丘陵地带,日晒、雨淋,风雪、寒霜。一般砍竹冬季为好,一则竹子质地硬,二则虫不易蛀。生长了三年左右的竹子可采制,采制的竹节以靠竹根部分为佳,采截后放在阴暗、通风处二年左右,当它的温度不超过十六度时才好加工制作。
2、制作过程:
分三步,第一步对材料进行加工:
(1)、一、由于竹子内含有水分,而且不够直,因此要进行烘烤。首先把竹子烘直,使成品不易变形,其次竹子要烘透但不能烘焦,否则竹质变脆,会直接影响笛子的音色。
二、将竹皮削去,将竹节打通,用细砂纸将内壁通刷干净,以便发音畅通,使气流振动统一,音色纯正。
(2)、根据材料的粗细,用专用内径尺量出内径的直径的长度,从而确定此材料做什么调性的笛子。竹笛内径的粗细、笛身的头大尾小对频率影响较大,通常管径细,管内空气柱振动比较快,频率就高,反之管径粗,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就较慢,频率就低。另外同样调性的笛子即使管头的粗细一样,由于管尾的粗细不一样,对其振动的频率也会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制作时要有二个修正参数(见下图):
确定调性后,在竹子大的一头画定吹孔位置并开孔,再塞上笛塞,吹出筒音的高音,量出吹孔的内径是多少,从而确定吹孔至出音孔所需的长度,以吹孔与出音孔为两点划出各孔孔值(见下表)
开六孔指孔及膜孔的百分比如下:
吹孔与出音孔的长度为100%
吹孔至膜孔为21%
吹孔至六孔为44.7%
吹孔至五孔为51%
吹孔至四孔为59%
吹孔至三孔为696%
吹孔至二孔为7486%
吹孔至一孔为8447%
开好各孔以后,用绞刀再进一步修正,孔位内壁呈圆形,孔位外表则呈椭圆形。
(3)校音:
发现个别音不准,如偏低可用小刀在笛孔上方内部向上挖到音准为止,如果音偏高可将黄腊或其它快干胶补在音孔上方。假如整个音偏低,则可将吹孔开大一点,一般按标准可放大1~2MM,或用小刀在吹孔下方朝内部挖,音可以高10音分或20音分。
超高音不易发出,可以将前后调音孔的距离缩短(用小刀挖其上、下孔),或增、减笛尾的长度。一般来说增减二公分左右即能奏效。
最后,在笛身上缠上丝线圈,涂上生漆,保护笛子以免干裂,或磨光,上蜡漆,两头接骨等以作装饰。
常用笛子尺寸比例表
调子的规格(以第三孔作“1”校对音准) |
内 径(以直径计算,孔中点算起 |
从吹孔至后出音孔 |
从吹孔至膜孔 |
膜孔至第六孔 |
第六孔至后出音孔 |
第六孔至第五孔 |
第五孔至第四孔 |
第四孔至第三孔 |
第三孔至第二孔 |
第二孔至第一孔 |
第一孔至后出音孔
|
D 调 筒音=A |
16毫米 左 右 |
341 |
80 |
75 |
186 |
22 |
28 |
31 |
20 |
34 |
51 |
bE 调 筒音=bB |
15毫米 左 右 |
314 |
74 |
70 |
170 |
20 |
27 |
28.5 |
18.5
|
30 |
46 |
E 调 筒音=B |
14.5毫米 左 右 |
300 |
74 |
68 |
158 |
18 |
25 |
27.5 |
17.5 |
28 |
42 |
F 调 筒音=C |
14毫米 左 右 |
280 |
69 |
61 |
150 |
17.5 |
23.5 |
25 |
17 |
25.5
|
41.5 |
G 调 筒音=D |
13毫米 左 右 |
251 |
58 |
58 |
135 |
16.5 |
21 |
22.5 |
15.5 |
23 |
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