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名词释义(第二卷)目录 1.圆背 2.弛项 3.溜臀 4.裹裆 5.鼻为中心 6.力点(2) 7.退去力点 8.四梢空接手 9.用脚呼吸 10.心脑不接 11.虚灵在中 12.中定 13.守中 14.三易 15.不拿人当拐杖 16.不给人当拐杖 17.虚中虚实中实 18.放松三步 19.静极静净极净 20.内外结合 21.阳松皮毛攻 22.阴松骨变空 23.不丢不顶先是不动 24.化要顺人来势保我安舒中定 25.剌皮不剌骨剌骨劲定堵 26.对方双手进攻急切记制造半边虚 27.动点与不动点 28.松脚解困 29.前、后中心 30.太极没有手通身都是手 31.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32.一松到顶 33.太极本义 34.读秒练拳(2) 35.手要平 36.太极点 37.无障碍练拳 38.自我检验练拳法 39.轻灵圆活 40.听劲 41.懂劲 42.接点不接面打点不打面 43.改变自身重心 44.脚下离虚 45.牵动四两拨千斤 46.化即是发发即是化 47.开合 48.虚实 49.不动点上要安静 50.随时松小指避开手腕子 51.人刚我柔谓之走 52.我顺人被谓之粘 53.进退顾盼非有意虚实变换定中藏 54.引进落空全是意舍己从人亦无形 55.空腰转胯 56.脚动必垮 57.完整练 58.单式练 59.反向练 60.左右手单练 61.无手练 62.默练 63.松体练 64.入道之基 1.圆背 十要之一:练习太极拳对背部行功的要求。 在理论上,当胸空时背自然圆,实际操作时则以吸收胸窝而形成圆背。另外腰胯部位松空后,会体会到脊骨的节节上拔,久之脊椎会渐有热胀粗状感,这是能够圆背的基本。圆背相对空胸空腰来说是果,所以不必刻意在背上追求,求也难得!胸空为隐是阴,圆背是显是阳,胸空背圆则上身自然圆虚。在体用中可以在毫无形迹的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改变自身原有重心状态,以便避实就虚及引人落空。拳经中“虚灵在中”即指的是这种境地!如此才能做到“力从心借,气由脊发”,乃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之境。 2.弛项 十要之一:指对头颈周围部位的要求和行功法。 当神意远瞻时,(即做到虚灵神顶时)稍稍留意微收下颌,可使颈周围内外自然虚松。颈部舒松程度直接影响头部的灵活程度,是头部这个全身总指挥官能够发号施令的必须条件。 3.溜臀 十要之一:溜相对翻、翘、蹶、凸而言。臀即腰下腿后两股,俗语说屁股蛋。溜臀是放松臀部的要求和功法。溜臀有阴、阳两法,以配阴阳拳势。阴溜是臀部意思向下后向前,阳溜是直下。初习者虽用意也难体会,不易导致形体的被动运转,可相应注意收吸腹股沟,及空松腰胯部位,熟练后自然易于体会形意的相合,随机自溜。溜臀可使腰椎至尾椎部舒松,因此,溜臀和松腰互为关键,能空腰则臀自易溜。不溜臀则腰无法松空,尾闾部位无法中正,自然精神也不能上贯于顶。可以说溜臀是做到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极重要因素,所以称之为人体的后中心。 4.裹裆 十要之一:即对裆部的要求和行功方法。裹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裆部圆虚,另有吊裆、圆裆说都是这个意思。要在身心松静状态中寻找裆部圆虚的感觉,即是具体的操作法,提示:无形的收吸左右腹股沟,则易于体会到裆部的圆虚感。 5.鼻为中心 这是达到周身一致运行的关键!鼻子本身处于身体的正中,鼻动则中心动牵动全身。基于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这一原则,则鼻子的运动是系于实手的。而实手的运动以是因为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的!只要肩以下胯以上不生动意、不犯主动、没有妄动,自然易于达到“(脚下)一动(则全体)无有不动“的经典要求。 6.力点 凡人有力表现或应用力量时即产生了力点。泛指有力或用力处为力点即力的作用点(在人)、力的产生点(在已)。 7.退去力点 这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目标。人身到处会产生力点,也都存在本有的拙力僵劲,这都是人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的。太极拳行功就是要依理合法将全身内外松净虚透,不使再有丝毫本来的拙力僵劲存在及再生,从而达到气血的自然通畅。具体在与人交手时,要让与对方的接触点上毫无力量,则对方之力不能进入我身,即无法动摇我的中正。 8.四梢空接手 这是北京祝大彤对汪永泉先师“接手四梢空”的理论经典的曲解。 9.用脚呼吸 这是杨禹庭先师所传太极拳内练窍要。理论上符合先贤(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遗训,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不踩地”——杨禹庭语。在行功中脚下重心虚实变转,即为一呼一吸。 相关经典: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10.心脑不接 与人交手,主观意识上不能有迎接、承受、抵抗转化、牵扯对方手脚招式劲力的想法!这样虽然在形式上有接触,但不会和对方来力产生顶抗,便于做到随曲就伸的太极拳被动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可获得以下理论及实践上的有益体会:(1)对方功力再大,因我不与之相抗,自然无法作用于我身,对我造不成危胁。(2)因我处于无力点的松柔空虚状态中,周身圆满自然中正,对方在我身上因找不到力的作用点,所以无法破坏我的中正身形,我常处中守正,对方自然偏听偏斜。 (3)不接则没有专注和对待,才可以随意对待,自然可以千变万化,符合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4)我在主观上不接来力,客观上身体松净,虽与对方有肌肤接触,因我们无意又无力。所以对方无法揣知我之意图。而我则能体察对方意图。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5)我没有主观先动的意识及主动的行为,才以做到“因敌变化以示神奇”的被动自然宗旨拳学。心脑不接是周身放松的综合功力达到一定高度后表现出来的上乘太极内功。不是专修某一处肢体能够通达的,只能是“功夫到了自然成”,也是重阳祖师“心安而静”后的自然境界。 11.虚灵在中 在能够空腰.空胸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虚灵神顶”,可感知自身内部中空无物,恍惚之中似有一股贯通上下的气息.若有若无的悄然生发!这是从内在体会的,形体上保持“上下一条线”,再把这条线练虚了,可以忽隐忽现,即名“虚灵在中”。初习者当以守中为指导思想。 12.中定 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能够随曲就伸做到八面支撑,即为中定!中定是“虚灵在中”状态下显示的境地功夫.无论动静都不能失去中正身形,久为功,自致中定。想达到中定,必须切实注意“虚灵神顶”及“脚下离虚”的正确行功。 13.守中 中是自身的中心线,好比是自家的宝藏.乃精神命脉,又如是指挥作战的司令部.需牢牢守住.这是守中概念上的浅解.具体的理论思想则根据重阳先师“心安而虚,道自来止”的明训。中心线从开始体会感知的没有(中心线本身存在.但未练功者难以体察,故曰没有)、而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等正确的放松行功.渐渐的感知到.再将其培养的强壮.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行功将其隐藏起来,自然中空虚灵,神不外溢谓之守!简单的说,就是由立身中正渐至八面支撑的中定,进而使“虚灵在中”,即是在守中。 然而大多数学拳者立身时用力使五趾抓地,凡腰.胯.膝.踝.足等关节部位都用力摆扣成框架,筋.骨.气.血.肌.肤等尽力帮助,从而达到使他人推.撞不动的功效.这则是力量的表现,别人推撞不动.乃是因其力小,力在必能破坏!这是拳经中指出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都是常人所具备的能力、不是太极拳学法理的表现行为.!但这也算是有中,只不过是常人都能程度不同达到的实中!而太极拳原本道家哲理“存无守有”的要求而守的是虚中!是将存在的有练无,把身中心田打扫干净,让神意自然居住,此谓得中。得中又与守中有别,守中以不守为善!守则必须有中,即落于对待,.反之,有中不守,但要常使心身虚虚灵灵,似有若无杳无踪自然无,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自然牢不可破,自在自得。 14.三易 这是太极拳拳学法与理的特点即易懂.易学.易操作! 易懂是指拳道法理容易使人明白,易学是指行功方法容易学习,易操作是指练拳行功不受任何局限如地点、时间、空间等外界以及自身因素等等.而且无论行走坐卧均可随意操作练习。 15.不拿人当拐杖 不偏不倚是太极拳通行的体用原则,不拿人当拐杖是杨禹庭先师的教导,是不倚靠对方来做自已支撑点的意思。因为有倚靠即失中正!在交手对阵时,虽然要舍已从人,要完全随人进退而进退,却不是任人所为,把自已完全交给别人,舍已舍的是自已的主观意识及产生的主动行为!如心想以某种手段攻击他人,即等同于想拿对方某一处做支撑我的拐杖,如果再实施攻击,就是拿对方当了拐杖。假若对方不懂不接或虚接之理,接受了你的来力,就是给你当了拐杖,就会受到你来力的破坏;反之对方能够做到虚接或不接你的来力,等于是不让你拿他当拐杖,即会造成你来力的落空,导致失去机势。更有功深者,也能达到忽隐忽现的境地,就先接了你的力,让你的感觉是这根拐杖扶实在了,很稳当,你就会把全部功力发出,然而这时这根拐杖突然又没有了踪影,其后果不言可知。 16.不给人当拐杖 明白了不拿人当拐杖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不给人当拐杖的意义,这也是基于“心脑不接”的太极拳技击原则而产生的指导性的概念,在临阵交手中应接形而不接力,人以力来进逼等于是把我当成了拐杖,我虚接来势不接来力,使他落空,即是不给他当拐杖,若不慎接了来力,则自已必然也生力,即是给人当了拐杖,推脱不掉,则彼力作用于我身,下场与拿人当拐杖同,难逃一败。 17.虚中虚实中实 这上指阴阳势子转变易位的行功开始的要求。也就是拳经中“变转虚实须留意”法。具体是说:凡是阴动变阳动,要在虚的基础上再虚(松)一下;阳动变阴动,要在实的意思上再意思一下,这样可以毫无迹象的转换现有的阴阳状态,也符合经典关于变转虚实的通规:欲上先下,欲前先后等。 18.放松三步 先是求心神意气松,二是求得关节部位松,三是求肢体松。 心神意气松,主要是指要先从思想意识上认识放松的道理与必要性,才能在走架行工中循着易于放松的道路练习。关节松是指在明白道理的情况下,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等正确的行功法达到关节部位放松的目的。肢体松是在关节松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肌肉皮肤,最终达到全身内外上下自然舒松,太极内功自然在身。 19.静极静净极静 这是太极拳拳学修炼要求达到的:静指心神意气要安静,极静指神意虚静致虚极,净指周身内外松干净,极净指身心清净不染尘。 20.内外结合 太极拳拳学法则确定:实手练阳有形主外动,虚手行阴无形主内静,每一动都要做到虚实相兼,内外相合;要求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要舒展向外,虚手意守中空,要虚灵在内,谓之内外结合。 21.阳松皮毛攻 放松分阴阳,是太极拳学独特的理论思想形成的法则,是由阴阳隐显的特性造成的。阳松皮毛攻是指阳动势子行功,放松时神意是由内向外舒展.会表现在肌肤毛发上,松境高者可在极柔软的汗毛上表现出扎手剌皮的强度。当然这只是阳松行功显现的一般表征而已.较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代表阳松。 22.阴松骨变空 本着阴为隐、须“收敛入骨”的经典要求,做阴松行功时要求把意思松到骨髓中,即把骨头松化成空。有一句诀语可以做为具体行功转换时的指导:阴动瞬间骨变空!本来阳动是表现在外,至阴动开始,骨头即刻消失成空,这是交手中忽隐忽现的功夫境界;在个人学习行功阶段,则需慢慢体会骨头一节一节渐渐消融的过程,才能切实体会。 23.不丢不顶先是不动 体用交手时要想做到对对方来力不丢不顶,就要保持自已与对方的接触部位(点)不动,因为一动则非丢即顶!然而不动是需要周身放松来维系的,某种意义上,不动(指接触点)也是“心脑不接”的表现。 24.化要顺人来势保我安舒中定 交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自身的中正圆满安舒,才能达到随曲就伸,顺人来势而化解来力。 25.剌皮不剌骨剌骨劲定堵 这是太极拳体用要言。在交手时,我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劲意将作用于对方身上,这时意思只能作用在对方肌肤毫发上,决不能深入骨头,若是深入骨头,则属对待而产生的直线运动、自然会与对方力量相撞,我劲意自然无法顺畅发出。如我双手扶彼胸前,万不能有推击彼胸部使其跌倒或摔出之意,只须轻扶彼之外衣觉行已触及皮肤.意思即可透彼胸背远去、追逐视线,对方必然立足不稳,若是用力推胸,有时或者也能收效,但那不是太极拳阴阳变化的道理,失于“无意”而“有力”。 26.对方双手进攻急切记制造半边虚 当对方突用双手正面攻击,我在即不及避开的情况下,只须用意使自身某一半(不论左右)松空致虚,外形不须运动,即可使对方扑空,这是因为对方双重而我单重,产生了阴阳变转.我身体左右犹如圆规的两条腿,我单重为固定了圆心,对方双重的力量一触及我身,必须向虚的侧倾进,就形成了离心运动.只能人我体外打转,不能进入我身中,这样做的关键还在于正确把握“虚灵神顶”的概念!顶上虚灵,身体自然轻灵。 27.动点与不动点 太极拳是圆运动,无论体、用、技击都依此原理。是圆则必然有动与不动点,如同圆规一样,先定圆心.等分了内外,才会形成圆运动。在太极拳行功体验中,动点要循高低点形成弧线,不动点上要安静;无论动静,都是随人所动而动.因为圆规的特性,不动点也不是绝对不动的,但不动点的运动是被动产生的,是自然的运动又极微小,没有形迹,相对有形的动点,叫不动点!只要是拿一个圆规一划,人人都可以明白,难的是把自身的习惯变的和圆规一样,动力都是来源于对方的。 28.松脚解困 当身体受到对方大力挤压推按至不能动转时,可通过意想放松脚下,即能脱离困境。其实岂只松脚,“九松十要一虚灵”二十种做法均可获解困功效。只提松脚,不过是个原则上的说法而已,而且脚为全身之根,根松则枝叶不求松而自然无力。受困之因无它,没有阴阳至重心不能变动虚实而已,“九松十要一虚灵”任何一法都是在改变自身重心状态,所以能解困。 29.前中心后中心 太极拳拳学要论,指收吸腹股沟为保持身体平衡的前中心.溜臀为保持身体平衡的后中心!交手中恰如两道防线:收吸腹股沟是第一道防线的守护方法,溜臀是第二道;收吸腹股沟主守,作用大多为消化来力;溜臀有阴溜阳溜之分,应用为转化来势,两者都可使人落空。临场运用,并无先之别,这是太极拳体用“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原则所决定的。 30.太极没有手通身都是手 本着“妙手空空”的先贤遗训,练习太极拳要达到空手之境。太极拳既要求习练者“用意不用力”,那就说明:手只是运行结果、是表现的形式而已。手自身毫无丝毫自主意识及作为能力,虽有其形.绝无力意,形同虚设,所以叫做“太极没有手”;通身皆是手则指的是练到周身一家,能够“气遍周身不少泄”时,身体到处都可以进行并产生攻防效果.也是拳经中“挨着何处何处去”的意思。又因为在人的意识里,手是打人工具的代表,既然身体那儿都可以打人.所以称为”通身皆是手. 31.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这是太极拳拳学行功体系的纲领慨念。 基于行功中肢体不能有动意、主动、妄动的原则,身手自然不能有主动向前、退后、往左、向右的行为如“搬拦捶”最后一动,重心虽然是自右向左移动,却不能有向左的想法,只能是通过正确的松脚行功法,而使重心自已过渡。右脚自中心点渐减移至右足大趾,再于瞬间松空同时精神领起,意如右脚要抬腿上步,则身体重心自会在无形中自然移至左脚..在整个过程中,皆须保持身形中正,不主动、不乱动、不妄动。又如“搂膝拗步”的抬脚上步.同样不能有向前上步的想法,只需在保持立身中正达到正确的“上下一条线”时,视线先远去,神意领起,松腰胯部位,则虚脚会自动向前舒伸,而达到向前上步的目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定是因,进退顾盼都是因形成的果,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叫做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32.一松到顶 在无极式中体验“九松十要一虚灵”时,自脚下放松,依次踝.膝.胯.腰渐至虚灵神顶,可以逐步的缓缓练习体会中间环节;而在走架行功中,则是随拳势的需要,在松脚的基础上,即刻竖腰立顶(虚灵神顶)名为一松到顶,字义上也是一松就松到头顶的意思.这并不是说中间环节不需要放松,而是在无极式中早已体会到了,行拳时虽然一松到顶,而中间环节自已自然会相应随之放松,否则身上都是僵的,如何能一松到顶,何况脚只要能松,身上自也紧张不到哪里去. 33.太极本义 <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故知:无极是太极的本来,是隐;阴阳是太极的表现,是显.。有动之意而没有动之形,所谓“有(意)无(形)之间,名为几,“变转虚实须留意”即当指的此处。太极修炼的关键在于:在有意无意间寻找真意!意为形运,太极道生矣! 34.读秒练拳 这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一个基本规律。读秒即是每一动从起点开始数秒,本着阴阳渐变的自然规律,从一数到十或二十.三十不等,总以渐变数到止点为止!读出声或在心中默念均可。读秒练拳可极为有效的驱除杂念放松肢体,使心神意气很快安静下来,身肢松净,易于体悟自然运动规律、和已身运动相合的感受。 35.手要平 这是对手掌掌型的要求:手掌手腕和手指要和前臂基本形成平面,即不能有折腕翘指等主动出力的形状,便于保持被动运行,神意也易于向外舒展。 36.太极点 通常指在走架行功中,实手的轻扶点,实脚的中心点,顶上虚灵点。 在与人交手时,轻扶点接近于和对方的想接触点,轻扶点在实手食指前寸许之处,是意思设置的虚点。轻扶点的修炼方法是:阴动时,点随手回,如逐物状,但永远有一段距离而追不上手;阳动时,点追视线,手逐点行,永远追不上点!虚灵神顶即是对顶点的要求,脚下举动轻灵稳健是对中心点的境地。 37.无障碍练拳 处处依减法、被动原则修炼太极内功,即是无障碍练拳。 在凡走架行功(练拳)时,只要有力用意,发劲努力都是障碍!练拳行功就是要消除这些碍,所以一举一动都要把握减力,时刻以“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标准来检验自已,做到“动分阴阳,举动轻灵”自然没有障碍。 38.自我检验行功法 这是指在走架行功中,每一动势都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标准来检查对照已身。开始先从定式检验.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不符合标准处,要马上更改重做!长此下去,“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概念铭刻在心,凡一举动自然符合要求。因为”九松十要一虚灵”是太极拳行功时对人体各大关节部位的规范要求,做到了人才会成为太极拳的载体,在此基础上久练不止,才会得到太极内功大道! 按此法先贤早有明训“一动势先向自已周身合不合数项?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见李亦畲<走架行功打手要言>)略为不同的是:彼所用以检验的“数项”,乃是彼时的数项要求,我们现在用的是更为详尽的“九松十要一虚灵”行功法而已,此法可使学者较快掌握自然太极拳学法理。做到练明白功,不打糊涂拳!且易入懂劲之境。 39.轻灵圆活 关于轻灵圆活,杨禹庭先师指出的做法和检验方法是: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身心松静,自然舒展,松柔圆缓,还要胸腹松净,可使周身血液动畅流通,神经未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练拳时身上不掛力。 40.听劲 听劲是太极拳传承中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太极功夫的传承全要靠此一举!所谓听劲即是学生在听了老师教的如何行功的理论后,而在老师身上感受具体的理论实践。通过听劲,老师用身体的语言把自已周身上下内外在行功状态下的活动情况,让学生切身感受,切实体会,从而明白自已应该怎样行功!某种意义上讲,不在明白老师身上听劲,永远也不会真正明白太极拳的阴阳变化是如何体现的!只有常听劲,才能渐达懂劲境。 41.懂劲 拳诀上说:轻灵圆活求懂劲,一说达到轻灵圆活的程度时,才能追求体知懂劲,也就是在轻灵圆活中寻求懂劲的境界;一指能作到轻灵圆活时自然懂劲。 懂劲是太极拳境界的真正门户,懂劲了才算真正入门了,从此后,才能叫练太极拳!“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拳经上如是说。而懂劲之前,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也只能叫做学拳,而非练拳!没有练,自然无功。有人学了几十年,但不懂拳理,诚如拳经上说的“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___不懂拳理其法必不对,所以劳而无功。有人一张口“我练了几十年…”实为无知者,必无功夫!而真正得道者,往往自谦“我才学….”. 懂劲就是明白了拳学法理的所以然,再具体点就是明白了神意,劲意,心意的合理合法运转. 42.接点不接面与打点不打面 “接点不接面”与”打点不打面”这两句话是自然太极拳的重要技击法则。首先要从概念上理解、认识点和面:点小,面大,这是普通常识。所以接人来势宜接点,接点则彼力不易尽倾,我则受力小,接面则相反,这也是武学应用中避实就虚的思想规律。点也能变的很大,面也可以很小;但点再大,受力也小;面再小,受力也大!思想要接面,则不论面再小,也会因为相接处没有阴阳虚实变化,阻力加大而不易接甚至接不了,思想是接点,则不论点多大,都会因其圆转的特性.可虚可实的本质而易接易走易变动. 因为点面的双重性(大者可小,小者可大)可以理解为:点是立体的圆,面是平直的板,圆则能变,板则惟呆而已,所以接点即为其能转,心想接点,则点之意自然放射在外,自已身上轻松,自能举动轻灵,心想是面,则精神劲意皆在自身本地,非大力不能接,不能动. 点虚在身时则成圆,点实外放时则如线,又如箭,可无限远去,去愈远则点愈小,愈小则接触处愈无阻力,神意愈静,已身自在空松,运动必无迹象则人不能知!人既不能知我,则我随意向那里都能“走的开”!此所以为要接点的道理。而面本身即具张扬的意思,只要一接即涨,涨则愈须用力承受,愈用力则愈显张大.已身累累负重,非有逾来力数倍的力量.不易抵抗,即便勉力能够撑架,已尽失太极拳意,此之所以为不能接面的原理. 点面又能互易:用力接点,则点即成面;无意接到面,则面即化为点,所以接点也要不用力的虚接! 具体操作:若遇彼进,在我则不管与彼任何一处相接,决不可思想接触部位!当意念心意如一条线.由自身正中射出,追逐自已的视线透彼身后远去,而我身手亦随之微向前移.此举会使对方觉得一种难以抵抗的劲力自我身中,无形发出.此劲即为我行功正确而产生的功劲,虽然强大,却非拙强(僵)蛮力,纵遇抵抗,也决不会受阻.这是因为我意不在此地,虽有抵触之形,实无抵抗之力,看似有障碍,实能自在行,所以能长驱直入不受阻挡. 接与打实为一体,接是前半部分种植的因,打是后半部分形成的果,只要接对了点,不用心想,自然会有打,反之,如果接错了面,就是被别人打了,然而,接点不是想接点,就一定能接到点,不想接面就一定接不到面,这取决于自身放松的修养程度. 总之,松空的境界直接决定身心的协调程度,协调好了,才能渐趋于心手相应.及再至于不见不闻有感自应的神明之境. 43.改变自身重心状态 太极拳行功要求“动分阴阳”,而阴阳变化又是不会停止的。由此可知:练拳行功的过程即是不断变转阴阳的过程!因为人体的重心在运动状态中大多数时维系在脚下,阴阳变转也多表现在脚下,所以练拳行功即是时刻在变动自身的重心状态!这个道理应用到交手中,则因我没有固定的状态,就没有固定的根,所以不会落入对待的因素中,对手无法确定我的相对稳定的情况,此谓之“人不知我”的原理。 44.脚下离虚 脚下离虚是行功对脚下的要求.也是一种感知的境界功夫,自然也是一种行功方法。依照杨禹庭先师“脚平松落地,不踩地,脚与大地融为一体,周身不要挂力”的教言行功,脚有松空的感觉,好象并没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地上,脚掌和地面接触部位似有一种虚无的气机渐渐生发,身体很轻,脚下却又觉得很稳沉,这即是脚下离虚形成的双轻感。 相关经典:杨露禅<太极拳轻重沉浮解>“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___沉是松的境地功夫表现,松到毫颠,则脚下轻灵稳健,有随时都想跳跃而起的自发动感。所谓腾挪即此为是!有腾挪意,无跃起形,其意为虚,不刻意的追求,完全是身体的自然的反应,即为脚下双轻,就是离虚。根据祝大彤老师脚下松才能进入太极门的标准.脚下到了离虚的程度,才算真正开始学拳的第一步. 45.牵动四两拨千斤 常言“四两拨千斤”,是喻人用力巧妙,善以小力破坏大力。今太极拳界多以此语指太极拳功夫的表现,用来形容拳种的特点。可是,真放一千斤东西,看世上有哪个能用”四两”拨的动? 有些太极拳名家无法解释也无法做到运用自已的“四两”力,来拨开一千斤的攻击力,便强调:自身须具有千斤之力,仅用时只用四两,此极好笑,彼千斤在此,尔纵有万斤巨力,仅用四两,也是化不动的!又有用力扯拽对方手臂,致牵动躯体,亦名为“四两拨千斤”,更为愚甚!皆断章取义,见如井蛙.按太极拳经典中关于这句话的完整教导是:牵动四两拨千斤!至关重要的牵动二字被弃,所以造成了人们认识思维上的错误。 其实仅就字面上也能明白:无论四两还是千斤,皆是人力而非已力.不过“四两”者:是彼力的梢节,是先头侦察部队,受彼司令部即大脑的指挥和委派来探察情况,自身没有决定进攻与否的权力,自然也不具备克敌制胜的能力;而千斤者乃是人体全部功力与身体重心合而为一的主力部队,专一等侦察兵的报告,以审能否得机得势而定攻守策略。换言之:彼力(四两)来探,我要做的是在(对方)不知不觉中,将其神识引向某一处,当然这个地方对他是没有好处的,但我要却要让他确信此地乃是我之薄弱环节,攻之有益,彼自然会集中兵力,长驱直入,如对方一手或拳或掌,含力造成进逼我境,我轻接其手,要使他认为我不过是勉力才能招架,也没有伏兵和增援部队,如此则对方必然倾力而进,意可将我一举击溃,自然落入我掌控入中,这个诱敌的做法在我即为“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引进落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行为,只有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时始能为之。 46.化即是化化即是发 在交手中,只要与人相接都是发!不同的是以柔的形式意思表现出来为化发,以刚的形式意思表现出来为转发,刚柔兼备则为顺发,并不是发是发,化是化,所以称为:化即是发,发即是化。如引领对方使其进,进而又使其落空,更进一步导致其失去平衡,在我则并不用力,只用意导引,是谓化发,乃是发的种类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以把人打出去为发,走化来势为化,强分一为二,谬极! 47.开合 意思自身心中深处向外极远处渐渐舒展,叫做开;意思自身外肌肤渐渐收敛入骨,叫做合。身体有开合,呼吸才有着落(依靠);呼吸有依靠,身心自然调和。此开合之一意也。 48.虚实 虚是意思隐藏于无形之中,实是意思表现于有形之外,都是阴阳的一种体现而已。虚实要能做到忽隐忽现,又能互易位置为佳。 49.不动点上要安静 在有外来势力入侵的情况下,我只有因对方来势的不同,而相应产生上下左右等动点与不动点,形成阴阳变转,才能以走化来势,起到引进落空的功效。如对方以左右手通过我身体两侧威胁我重心平衡,我须使已身两侧产生一个动点和一个不动点。动点要求虚净,随彼用力而动,不违拗;不动点要安静!安静的意思是指要有坚定的不动之意,初习者无论如何,就是抱定一个“不动”! 50.随时松小指避开手腕子 无论自己行功或与人交手,要不断的放松小指,则易于引彼进逼我身体的力下转沉入地下!不论是人力进来还是我力出去,都易于在腕关节(手腕,脚腕,踝)处停泄,所以腕关节一定要松开,我手腕如能放松,即做到九松中舒腕的要求,则人力难于通过我手腕而进入我前臂、乃至肘、上臂、肩等等,自然返攻彼身。也可以这样说:手腕有力易招敌力攻击,所以自己的力量在个人体内流通,一定不要在腕关节停滞。 51.人刚我柔谓之走 人以刚猛劲力进逼我身,我保持(至少是在接触部位)中正松净的状态,不生动意(抵抗或躲闪)而能随人来势、向任何方向动转,使来力侵不进我身体中去,只能在我身外打转,叫做: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走化来力的意思,也是太极拳体用的原则。人有力处而我无力,始能形成动转(走),自然不滞。 52.我顺人背谓之粘 能够做到“人刚我柔”,自然能够走化来力。对对方来说:因力量一旦攻出,在无形中被我引化不及收回,形成背势,这在我是做到了太极拳中沾的要求,所谓“身形顺我自伸舒”,自然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 53.进退顾盼非有意虚实变换定中藏 太极拳体用法则:不论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不能用意形成动作,而要在保持中定的情况下,通过脚下虚实变转而达到进退顾盼的目的,这也是太极拳只有中定及被动的理论依据验证之一。 54.引进落空全是意舍已从人亦无形 指在体用中,引进落空的做法全是神意引导形成的,身体运动的舍已从人也是被动的,没有主动运行的形迹。 55.空腰转胯 人力欲作用于我身,我则虚接其势.放松腰胯,通过收吸实腿腹股沟,形成实胯动转,而产生阴阳变化,达到引化来力并使之落空的目的,切记只能动转实胯而非虚胯!(这是未趋于自然时的权宜方法而已。) 56.脚动必垮 在实胯转动以走化来力的过程中,脚下千万不能有运动,即阴阳变转!否则身体上下动转没有主从,脚下一动,身体必然失去平衡,所以叫做:脚动必垮! 57.完整练 太极拳拳学练功法之一。即完整的练习整套拳架,属于基础的走架行功法。这种方法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练功者,可以每周或半月练习一次即可。整套拳架练习,不论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均易获得养生功效。 58.单式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只练习一、两个行功法较为全面的单式如:揽雀尾、云手、搂膝拗步、倒撵猴等。在单式上体验拳学哲理,易获得阴阳变化的入门境地。 59.反向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完整拳路的反向练习。如正向揽雀尾起势是左抱七星,右打挤;反向则是右抱七星,左打挤。反向练习能更进一步使肢体协调、完全服从心意的指挥,增强被动运行的灵活性。 60.左手单练右手单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在做单式或段落或完整的整套动作行功时,右手完全松垂好象原来就没有似的,不作任何动作,而左手则依照行功要求,认真运动——如双手时一样。当有些动作纯是右手的表现时,仍然要按双手练时一样,把时间仍然保留。自已心中要有意留空给无形的右手(右手单手练时也是如此);单手练的好处是可以清楚的体会在走架行功中,每一举动双手各自的运动轨迹之极细微处、几乎无形的阴阳变化!不但能促进双手各自的自我及互相了解,增进协作能力,也可培养出良好的独立作战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切实体会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被动自然变转。 附:右手单练同左手 61.无手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双手自然松垂.完全不做动作运动,只以脚下的动转来完成整套或单式或段落的行功。 仍然要象有手正常练时的所有要求一样:当重心稳定不动,只有手上行功时,就在心中默练,外形上恰似静止,运到需脚下阴阳动转时,毫不停泄,自然接续;无手练功要练出有手的效果,便于达到太极拳空手的要求,易于生发手上神意,是拳学内功上身的又一层关键台阶。 62.默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无论行走坐卧,只要能静下来,就集中思想,默思拳式套路行功方法就行。这是用心的练功方法,可以更深入的提醒自已:一举一动都要依照标准要求来,规范行为。默练可以起到和正常练一样的养生功效.但较之正常练更能促进气血流通,而且不拘时间地点,随时能行。初学者只可默练某一式,积少成多,学多少即可默想多少;这不过是一时权宜之法,但仍然需要正常练功,至于到了高层境界,全凭打坐行功,则又另当别论了。 63.松体练
关于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经有极为明确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当作坚涩讲,即不轻便不灵活。精神领起就是顶头悬了,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领起的作法导致了顶头悬的功用。歌诀说明“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是因为神贯于顶,满身轻利是因为顶头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