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人能够逃脱岁月的沧桑

 杂货店伙计 2012-04-07

 

 

 

 

没有人能够逃脱岁月的沧桑

 

 

(一)

 

行走人生路,感觉总有两个影子陪伴着,它们一个叫真实,一个叫虚无。真实的影子来自感官体验到的客观存在,虚无的影子来自思想驰骋出的主观心像。唯物和唯心,客观和主观,早已不再是谁第一谁第二的哲学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纠结着我们生命全程的巨大能量。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知道唐朝杜牧的人大都知道他的《阿房宫赋》、《清明》、《夜泊秦淮》、《山行》和《江南春绝句》等名篇佳作,其实,真正对这位放浪形骸的风流才子的人生构成举足轻重的“一笔”,却正是这首《遣怀》里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据《唐才子传》记载,相貌英俊、才华盖世的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之职时,其“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常被一些好友们戏谑为“情种”。以至于离开扬州很久以后,他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仍然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继续明目张胆地念想着“玉人何处教吹箫”。由此可见,这位情种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虽然只是一句轻轻的喟叹,里面却不知包含了多少他个人对生命既真实又虚无的叹息!当然,能够“赢得青楼薄幸名”,实在是诗人生命历程中“真实且精彩”的一节。芸芸众生的人生大梦往往做了好几十年,末了却是寂然无声,病痛而去。

 

 

(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面对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写下如此凄凉的词句,令人恻然潸然。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生命中的一些伤痛在时间的轮回里愈加显出遗憾和无奈。曾经刻骨铭心的相爱,曾经缠缠绵绵的呵护,曾经牵肠挂肚的思念,……历经时间的风霜和空间的阻隔,不是千疮百孔,便是面目全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于是,我们便不得不承受一些真实的伤,也不得不产生一些虚无的感。伤感渐多,便让一些人油然生出对生命“慈悲为怀”的悲之观点。大慈之后的大悲,孕育了阿弥陀佛,构建了佛家的宏伟殿堂。

 

俄国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位“觉悟”了的大慈大悲者。这位被人们称颂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曾经在185777,于琉森一家头等阔人下榻的瑞士旅馆门前,遇到了一位流浪乞食的歌手,这位歌手在那里唱歌弹琴半小时之久,约有一百多位阔绅士、阔太太们听他演唱,流浪歌手曾三次求大家给他一点东西,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的手,甚至还有许多人嘲笑他,歌手只好选择离开。看到此情此景的托尔斯泰为此感到揪心地痛苦,他追上流浪歌手,和他谈话,了解他的身世,邀请他一起喝葡萄酒。就在托尔斯泰和流浪歌手喝酒谈话时,那些阔绅士、阔太太们并没有忘记对歌手表示轻蔑和嘲笑,这种轻蔑和嘲笑甚至转移到了托尔斯泰身上,因为托尔斯泰竟然和一位落魄的流浪歌手打交道,居然同情他并和他一起喝葡萄酒,实在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托尔斯泰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那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很显然,托尔斯泰是以这种潜意识为观照物,并从中拯救了自己。

 

其实我们都知道,同情并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既是做人的基本良知,也是对自己人格负责任的起码行为。更何况,我们自己也会有落难的时候,推己及人,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

 

 

(三)

 

放眼世界,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伤感,大家都渴望光明,都期盼人生能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是,良好的愿望须得与现实合拍才有意义。事实是,愿望与现实往往总是矛盾着、纠结着甚至背道而驰着。不可避免的悲剧,常常以其特有的“魔力”,控制并穿透了我们的人生。

 

近日读到《扶轮问路的哲人(之一)》一文,其中记述了史铁生先生逝世前接受周国平、和歌采访的谈话。文章很长,草萌在此扼要摘录史铁生先生关于悲剧内容的两段论述:“我读过《希腊的精神》这本书,说悲剧是一种感受力。有的人没有这个感受力。悲剧的事情哪国都有,你这里出不来悲剧,你没有这个感受力呀。中国人感受出来的全是惨剧,不叫悲剧。来一个清官就能判清楚的事。生命本身的那种悲哀没有出来。”又说:“生命本身的那种矛盾没有出来。他不太感受,他感受的是社会矛盾,包括现在咱们的文学,写的也都是社会矛盾,写精神、心理矛盾的少。而心理矛盾,你不处理好信仰和神的问题,你几乎没法解决。”

 

以上文字大家可以仔细地去品味、去解读。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先生,大概在21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延续,直到20101231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59岁。从双腿瘫痪到逝世,38年疾病缠身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我们可以想象大部分时间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先生是怎么度过来的……然而,残酷的生命悲剧,却在仅有初中学历的史铁生先生身上产生了一个“奇迹”——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让灵魂歌唱和舞蹈。他创作了大量能够引起读者喜爱、称颂的小说和散文。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以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最昂扬的人生姿态,鼓励了无数命运坎坷、生活不幸的人。史铁生先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闪烁着金光,照亮的反而是我们很多身体健全者那日益幽暗的内心世界。

 

史铁生先生用“强大的灵魂”(周国平语)演绎出的人生过程,究竟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抑或是一场悲喜剧?因人而异,结论肯定会千差万别。但是,由史铁生先生的人生让我想到是:人的一生不仅需要走路,更需要仰望,仰望那浩渺的天际,仰望那未知的“星空”,这样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迷路,这样我们的精神才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寄托安放的地方。

 

 

(四)

 

时光匆匆,生命苦短。没有人能够逃脱岁月的沧桑。

 

普罗大众的人生因为更具普遍性和真实性,所以也更具广泛的启示意义。虽然这些人的生活往往是平常而清淡的,有时甚至是落魄和猥琐的,但是,当我们终于在某一天听到——一个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个喜悦快乐的人忽然发出沮丧和失落的感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竟然向人们忆起年少的烂漫时光,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居然忏悔起自己曾经做错的事情……当此时刻,难道我们不觉得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吗?一个人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也许正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啊!说出来,向人倾诉,正说明了他对生命怀抱着满腔的希望和爱。

 

佛教圣地五台山上某寺庙悬有这样一副对联:“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此意此境,我想只有那些感悟了生命内涵的人才能确切领会出其中的美妙和真谛。

 

有一次,草萌与好友亓中先生闲聊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让我品味再三,愈发觉得意蕴丰富的话:“人生固然有很多苦难,生活固然有很多不如意,既然我们生之为人,既然我们必须生活下去,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充实、安静、微笑,让我们生命的视野更辽阔,让人生的路程延伸得更长、更远……”

 

    我们立于天地之间,当然应该无愧于天地。为此,我们需要努力,需要锻炼自己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拥有一种慈悲的大爱。让慈爱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篱圜,成为永恒而温暖的阳光。

 

    相信爱,是化解人间悲剧的唯一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