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异化来解读现代人类生存矛盾 前 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原来的那种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在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文明硕果的同 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把 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的同时,也给人们度身订做了一副同 等程度上的枷锁,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和严重的束缚。在现代西方哲学领域中人们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人 的“异化”。面对这种又重新束缚人类的枷锁,人们感到困惑不解和无所 适从,因此人们渴望拥有“爱智慧”美名的哲学能给他们提供除掉这副枷 锁的金钥匙。也就是说,现代人迫切需要哲学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困惑给予 科学的回答。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人类面临的困惑和危机,并找出困 惑和危机的背后所蕴藏着的发展契机,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内容提要 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存危机,如生态危机、信仰危机、认同危机等 等,危机的不断发生提醒我们,不仅要解决实际层面上的各种危机,而且 要在哲学的高度上把握危机背后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深层的异化矛盾。本 文通过对异化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和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 息息相关的人类生存矛盾这个线索,确认了从异化的角度来解读现代人类 生存矛盾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现代人 类生存矛盾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的 建议。 关键词:生存矛盾,异化,异化劳动,人的全面发展
绪 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不同国家普通人群的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报告上的数据显示普通人群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西班牙。在西班牙, 对自己的生存状况不满意的只占被调查人群的 12%左右。调查数据显示, 在中国,对自己的生存状况不满意,时常处于焦虑、紧张、不安状态的占 到了被调查人群的 52%左右。也许这个调查的设计有漏洞,也许这个调查 只在中国那些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做的调查,也许还有许 多别的也许。但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调查起码反 映出了我国普通人群中感到自己不快乐、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的人不 在少数。这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曾表示“希望每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都能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因为 他感觉到他周围认识的人中过的快乐的太少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娱乐消遣的地方和 方式越来越多,可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快乐?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究竟 出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 追问这些问题也就是在追问现在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当 我们通过哲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些问题时,就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这 一系列危机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危机,实质上是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出了问 题。本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这种种危机、矛盾都是由于人的异化造成的。 因此,对异化概念的内涵和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进行认真地研究就显的十 分有必要了,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上面所提 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答案。
一、现代人类生存矛盾的主要表现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以强大的力量最 大限度地改造世界,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同时人们的实践 活动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使当代人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全球危 机”。面对充满困境和危机的世界,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困惑不 解和难以驾驭。为了更好的解决危机,我们首先要来了解危机。 (一)理性思维的发展与人的“理性异化” 在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在社会生活和思 想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西方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曾把它当作资本主义 发展的动力,近代以来人们塑造出来的理性思维已经现实化,成为了一套 庞大的、理性化的社会机器。在这种工具理性的塑造中,科学技术获得了 最迅速的发展和最辉煌的成就。然而,当我们遵循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实用理性等简便易行和实际有效的原则时,是否也意识到了我们已经或正 在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呢? 工具理性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是积极有效的,但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人 文领域中的普遍发展导致了把人当作任加宰割和支配的对象,人成为工具 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西方从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 义的关注,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独立的批判意识与人文精神, 在当代却受到了工具理性的轻视甚至嘲弄。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种人文精 神作为支柱和动力,没有了根植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之上的人文关怀,人 只会沦为纯粹的理性工具,丧失人所应该具有的如何生存的意义。理性精 神曾对人性解放、人文精神的构建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今世界理性意 识的泛化对人性的侵蚀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卢卡奇在揭露和批判这种现 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说:“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 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 沦丧日益加重。”(1)社会的日益理性化已经成为了人性丧失的过程。 再者,理性思维作为科技赖以发展的主要思维模式,倍受人们推崇, 被很多人喻为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不断的加以推广应用,这使得理性思 维本身得以更大的深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情感、意志、想 象、灵感以及知觉等这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非 理性的直觉思维模式在认识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下能够展现出比理性 思维更加强大的效果。正如叔本华阐述的那样,“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 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好多事情,不用理性反 而完成得更好些”。(2) 另外,在人们一味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在 一定历史阶段把某种理性思维模式当作绝对真理的公式不断进行套用的 同时,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禁锢。尼采曾经对这种现象做 出过经典的论述:“几千年来凡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的木乃 伊,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活着逃脱了他们的手掌。”(3) 在这种纯粹理性思维束缚下,人们必然会产生从众心理和个性思维的淡化,从而形成人的 “理性异化”现象。
(二)科技发展与人的“技术异化”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人类社会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展现于人们 的眼前,作为生产力之中无形的要素——科学技术,也受到人们空前的关 注,并被喻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真正意 义是指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优化生产力中其它的要素,促进社会总生产力 的快速增长。从而可以看出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摆脱自然束缚和改造自 然的能力也就越强。可是,就在人们陶醉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 所带来的便捷和财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悄然来临。 首先,科技发展虽然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也加深了人类掠 夺自然的程度。在人化自然以人类所需要的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同时, 失去了原有稳定状态的大自然如洪水猛兽般吞噬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 了人类新的生存危机。当人类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便被维护自身生存权利 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困扰,从而形成了人类的“异化”。 另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对 人类的重要性。科技作为创造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被人们当作一种财 富进行挖掘和创造,从而使科学技术改变了它原有的意义。此时人类也把 自身当作创造财富的手段赋予了工具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那 样,“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就成为那些发 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4)正是这样,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产 生了科技商品化的现象,这不但使科学技术偏离了人类原本的目的,也增 加了人类自身的工具性和奴役性,正像马尔库塞认为的那样,科学渗透到 社会组织中所形成的“技术理性”阻碍了人的自由,使人全面“异化”, 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科技给予社会的发展公式是:技术进步=社会财 富增长=奴役加强。这也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所造成的人类的“异化”现 象。至此,人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在为社会 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人的奴役,即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 的“异化”现象。
(三)物质丰裕与人的“物欲异化” 马克思指出,在古代社会人的生存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社会, 财富和利润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说,以前人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 人自身的生存需要。而现在生产逐渐离开了这个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身外 之物的追求,即对财富的占有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占有欲也日益 膨胀,从而导致人的“异化”程度逐渐加深。 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大多都有想占有比社会平均个人财富 更多的个人财富,拥有比他人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实现比他人更高的自身 价值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个体的人就必须付出比社会平均劳动量 更多的个体劳动,从而形成自己在竞争方面的优势。而人类的好胜心理和 攀比心理又使其他的个体产生了赶超那些优势个体的愿望,所以那些优势 个体所创造的原本高于社会平均价值的个人价值,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新的 社会平均价值。然后随着社会竞争深化又会产生新的优势个体,再形成新 的趋同……如此循环,直至无穷。也正是这样,社会总财富才能得以不断 地积累,人类才能不断地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又陷入了终日苦于竞争的 旋涡之中,这就标志着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个 体的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要以满负荷、全力冲刺的方式耗尽自身的能 量,以期取得比较好的个人优势。这也是造成人们普遍身心疲惫、不堪重 负的原因之一。这一切都是与人的本意和人的本性相违背的,从而形成了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现象。 另外,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人们彼此竞争也就越激烈,在竞争中人们 都想更多地占有有限的社会财富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不正当的社会竞 争。个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会引起社会的骚乱,群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则 会引发战争和整个社会的大幅动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的“异化”程度。
以上我们分析了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几个主要方面,可以看出这些危 机归根到底都是异化矛盾造成的。为了深刻把握异化矛盾的实质,下面我 们来详尽的考察一下人类异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异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异化”一词的起源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 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 分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 entfremdung (异化)由动词 entfremden 变化而 来,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有的学者曾列举出异化的十几种含义: 惶惑不知所措、焦虑、社会沉沦、精神颓废、冷漠无情、寂寞孤独、丧失 个性、无能为力、毫无意义、无信仰、无行为准则、自我疏远、遗弃等等。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 绝对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 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 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 以上只是“异化”这个词在文字意义上的出现,也就是说那时的异化 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单词表达一些散乱的意思,还没有成为一个范畴从而 具有比较固定的内涵。“异化”作为范畴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唯物主 义哲学家霍布斯和法国主张“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中、在国 家和财产这种社会问题的探讨基础上形成的。 在异化这个概念最初的形成阶段,异化只是作为法律意义上、作为政 治权利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还局限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还 没有获得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内涵。最早的异化理论的雏形是在十七世纪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思想中出现的。 霍布斯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国家的产生的。他认为,自私自利和 自我保护是人的绝对本性。每个人都受到这种本性的支配,都想占有自己 需要的一切东西;但是,人生来在智力和体力上就是平等的,在每个人都 想占有财产、保全自己,求的荣誉的情况之下就必然发生人与人的战争。 人们为了消除这种混战的局面,便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来组成国家。人们把 自己的天赋权力转让给一个“第三方”,由它来保护所有人的利益,来裁 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霍布斯认为,所谓的国家就是“一个人格、一 大群人通过相互约定使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成为这个人格的一切行动的主 人,为就是当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使用他们大家的力量和工具来谋求 他们的和平和共同的防御。”(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概念在霍布 斯的国家学说里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内涵,虽然只是在转让的意义 上。霍布斯明确指出:“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社会契约。”(6)
而在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学说中,异化问题已经占有相当重要 的位子。卢梭首先从人们创造了财富却使自己不幸这个层面上,用异化来 描述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他在异化概念中加入了很多的社会经济内 容。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这都根源于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人类“自然状态”的破坏。在社会和国 家形成之前,人类是处于“自然状态”,相互之间只有年龄和体力不同而 存在的自然不平等,没有奴役和压迫。在他那里,异化还具有政治的含义。 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结果成了独裁者的工具,国家本身 也变成专制的了。“社会契约”被否定了,变成了它的对立面,国家从它 赖以建立的民族那里异化出来,使人民注定遭受苦难。国家政权所依赖的 已经不是法律,而是暴力。社会上建立的各种机构,变成了和他们原来的 使命相反的机构。异化概念在卢梭的思想里面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义和专门 的研究,在他看来,异化这种状况是在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其 中每个个体都以爱自己为标准,力求满足自己所感受到的需要。我们可以 看到,卢梭实际上采用了爱尔维修伦理学中的那个公式:各种各样的不良 现象都是从人们的真正利益和人们错误地当作目标的个人利益(这些个人 利益的实现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带来灾祸)之间的分裂中产生出来的。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思想 异化概念开始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 期。主要表现在三个人的思想中,费希特,黑格尔,还有费尔巴哈。 费希特采用了异化概念,他企图借助于这个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非 我”是与“自我”对立的,是与“自我”格格不入的,可是又正是“自我” 所创造的。创造者将通过与被创造者综合而与后者和解。异化概念就是这 样开始作为精神向另外的、即物质的本原的转化而形成起来的。异化概念 的社会经济内容被遮盖了起来。因此费希特在《意识的事实》这本书中强 调说,自然界是一种与它的精神生活相对立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之所以 必须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使这种原来看不出的力量(即精神生活的绝对 力量——作者注)成为可以看出来的力量。这正是黑格尔著名的扬弃异化 的方法,但在费希特那里已经有了它的基本雏形。 虽然在黑格尔之前异化概念已为人所用,但只是到了黑格尔那里,异 化概念才被频繁使用并产生广泛影响。黑格尔是在精神领域、在思辨哲学 意义上探讨异化问题的。他认为自然界不过是主体精神异化的产物,宗教 是扬弃异化的必要方式,他的异化观充满了神秘和唯心的色彩。 黑格尔认为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的显现,他说:“人作为精神是一种 自由的本质”(7),“'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 (8)而现实中人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故他认为人的本质异化了,也就是 说,人的精神自由丧失了。因为黑格尔把主体精神、绝对理念当作他哲学 的基本范畴,当作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在认识物质、意识关系时 把本末倒置了。黑格尔把客观物质世界看成是精神异化的产物,认为要克
服和扬弃这种异化,就应当重新从自然界回到人的精神,向精神自由回归, “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自己乖离自己,但却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为了 能够回复自己。只有这才是自由。”(9) 正是基于这点,他认为宗教是克服异化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认为宗教 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上帝是存在于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是人的 本质的显现,这样黑格尔又向宗教妥协了。虽然黑格尔对异化运动形式的 考察具有合理性,但他向宗教神权退让的思想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 建、反教会的斗争要求是相违背的。当时宗教存在的荒谬性已经受到人们 的质疑,故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提出了批评,认为宗教不过是人们意识 的产物,它是一种暂时的历史存在形式,不是人的本质的回归,而是人类 自己臆造出来束缚人类发展的一种异己力量。 费尔巴哈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精神,他认为宗 教是人类精神的噩梦,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费尔巴哈进而指出,黑格尔 的思辨哲学的实质也是思辨神学,它和宗教一样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 尔巴哈看出黑格尔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的精神异化为绝对精神的错误,认 识到不是绝对精神异化为自然界和人,而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 和宗教的产生。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 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 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独立主体,宣称是上 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这样人的大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类自 身。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不是克服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其本身实际上是人的 本质的异化和虚幻的反应,人对上帝的崇拜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上 帝并神圣化的结果。他说: “人对于上帝的观念,就是个别的人对于人 类的观念;作为一切实在性或一切完满性的总体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 为人们所分有的,在世界历史过程中实现的那些人类特性的总体。”(10)
费尔巴哈认为既然人把自己的类本质给了上帝,人就丧失了自己的本质, 变成了孤独的个体。为了把人的本质还给人,使人能恢复自己的类本质, 就必须消灭宗教,用对人类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应该把对上帝的崇拜转 化为对人自己的崇拜,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自己的上帝。费尔 巴哈考察异化的出发点是人本学,他批判宗教就是要打破对神学的膜拜, 恢复人的权威和本质。费尔巴哈把他的异化观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 础上,揭露出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不 过,费尔巴哈只发现天国和尘世的对立而没有发现尘世本身也存在着阶级 对立,他只看到人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而没有看到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经 济、政治异化。费尔巴哈不了解宗教异化的产生是由于现实中人的异化所 导致,他没能从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来说明宗教的产生原因,因此他仅仅 局限于宗教批判而没能上升到现实政治批判。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来考察异化现象,他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 判异化现象,但是他所考察的人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人,因此他的异化 理论同样是只能发现和认识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932 年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使得异化 概念再次引起整个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深深影响了以后一代又一代 的思想家,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他在实践、历史层面上对 异化现象作了深入考察,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作为他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对 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剖析,不仅分析了异化的诸 种表现,还对消灭异化的现实社会、政治途径作了探讨。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早期异化理论思想,《手稿》分 析了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表现:劳动产品即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过程本 身即劳动的自我异化,劳动中的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即类本质的异化,劳动 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内在需要,然而, 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外化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和异己的力量。马克 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1) ,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困和越廉价。劳动产品不过是工人 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现实中却成为奴役劳动者自己 的外在的东西,“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 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12)在私有制条 件下,劳动早已不是为了劳动者本性需要的满足,而是劳动者为了维持生 存而采取的谋生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 到重压和摧残,他们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 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 成为动物的东西。”(13) 另外,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类生活 (即区别于动物的本能生活的人类的生活)的全部特征,人的类生活的特 征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 产,而人则还能按照美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为劳动者 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劳动者不堪重负,这样劳动就失去了自由自觉性, 人的类生活的本质也就被异化了。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 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这个层面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 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14) 劳动者“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 生活动作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做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 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 动物的东西。”(15)
马克思不仅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生存状态,而且论述了资产阶级同 样处在异化生存状态中,他在稍后于《手稿》几个月写成的《神圣家族》 中说:“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 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 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 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16) 虽然有产阶级变得富有、强大,具有更大的生存性,但他们同样是失去了 自由劳动的权利,失去了人类的类本质,因而同样也是处于异化这种不合 理的生存状态之中。马克思认为,要扬弃和消除异化,就应当用共产主义 来取代私有制,他在《手稿》中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 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 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 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7) 如果说马克思前期主要是对异化现象的消极表现进行揭示和批判的 话,那么马克思后期则主要是对异化的根源进行剖析。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揭露了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实现过程,揭示出商品 拜物教从表面上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异化存在形式,而其实质则是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存在形式的反映。“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 的产物的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18) 马克思透过对物的批判来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在这其中 寄托着要还原人与人之间那种应当存在的关系的用意,即每个人都不应当 以物的依赖关系作为制约力量,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应当是受到压抑的,而 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充分发展的。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而现实中人的 本性没有得到自由的发挥,人处在不自由的异化生存状态中,马克思始终 把改变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显现作为追求的目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