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葬礼仪习俗

 傲骨玉莲 2012-04-09
丧葬礼仪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
初  丧

    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  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  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一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第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宽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  又称报丧。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讣文的格式如下:

    显考某府君(女则写显妣某大君)享年某某岁,于本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写内寝),泣于某月某日成服,即于是日治丧候唁,过时掩柩,忝在至戚,谨此讣闻

    款落到缌服以内:,

    灵  奠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大户人家于这一阶段开灵,停灵三日、五闩、七日甚至百日,平常百姓只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  死者遗体入棺称之为入殓。入殓的时间各地不一,荣成都在死后当天进行。灵堂即设于灵床处。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这—切铺好后,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将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周围塞以谷草,大户人家用灯草。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架在灵床处,撤下门板。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供桌两旁分列手捧盆、巾、栉和酒、茶具等的纸扎童男童女。点燃的信香,横卧香炉之卜,等外甥吊唁时将其竖插于香炉之中,谓之“扶香”。如逢重丧口,需扎一小棺材置于死者棺下,以免灾祸。

    成服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通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分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破孝  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其他服丧者全由自己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服,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农村破孝比较简单。

    奔丧  俗称“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因此,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报庙  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实际上,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一起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因此举哀。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因此,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天早中晚三次,连续三天。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过去,分三次进行,后来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一起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位于西北方向。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卜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孝子哭喊:“爸爸呀,上马吧,一条西北是人道哇!”女性死者则坐轿.倒头马是用秫秆和纸扎的。

    此前,要写好路引和马引。路引揣在死者怀内,马引贴于马胸。路引格式为: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搭钱褡一个,内装金银钱物,路过关津隘,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仰阴曹官按律治罪,重责不贷。实藏怀内。

    某年某月某日

    也有另一种写法:

    荣成县正堂某某(知县的姓)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某某之父(或母),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女用内寝,不是六十者寿终改疾丧),身骑白马一匹,财宝一楮,过关渡津,放行无阻。

    右谕周知,实揣怀内。

    灵宝大法司

                                                   某年某月某日

    马引: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马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有钱褡一个,内装金银财宝,马夫一名,不准远离,过关渡口,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特示勿违。实贴马胸。

                                                             某年某月某日

    若死者为女性则坐轿,路引与男性大致相同,惟将“身秉白马一匹”改为“身乘彩轿一秉”,“马夫一名”改为“轿夫四名”,外加“厂环两名”。

    迎旌  旌,亦称铭旌,用宽尺半至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做成。上书死者的官衔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皆竖行书写,先写死者所处的时代,其格式如下:

    皇清(或中华)邑生(或官衔)某公讳某,字某、号某、享寿某十有某,行几之铭旌。

    预先将旌陈于村外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千枚制钱。迎旌前要请宾客,以备拜旌。迎旌时,进香燃烛,孝子行一拜叩礼,于前引导,安于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堂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一般行一拜二叩。而宾客在其二叩时辞谢,不受全礼,以示谦逊。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多数宾客约请拜旌时,可不应不酬,或只酬不迎。

    题主  就是写神主碑。神主包括套、龛、碑三部分。套也称椟,罩在龛外,前面左右上方各刻一圆圈,左圈刻三(乾)代表男;右圈内刻三三(坤)代表女,称乾坤门。龛以细质木料制作,以能容下神主碑为度。龛内用木条隔成格儿,以亡者合葬人数而定,每格一碑。碑用栗子木制作,取其立子之意。高约七寸,厚不足一寸,分粉面、陷中、底座三部。

    粉面与陷中原为一整体,顶端呈半圆,在半圆向下寸许锯斜茬,然后竖着剖开,后扇与顶端相联,称为陷中,厚度约占三分之二。锯下的那扇顶部恰能镶陷中上部的斜槽,称之为粉面。底座高十许,宽二寸,长三寸,上部推成坡状,上凿深约二分恰与粉面、陷中之合的隼,将粉面、陷中插进。题主时,孝子将神主套、碑用木盘托着送到礼宾棚,行一拜四叩迎宾礼,将神主举过头顶,膝行至少三步,知客接过,递在礼宾案上。礼宾将陷中、粉面分开,先题粉面。

    此时,孝子退跪于阶下,谓之跪题。粉面正中写“显考府君某公讳某行某之神王”,女性则写“显妣太君讳某氏之神王”,左侧下端落奉祀人的名字。如果长子先去世,其他儿子不能具名,要由承重孙奉祀,而写祖考(妣)。如孝子数人,只具长子名,名后可加等字,但承重孙名后不得加等字。陷中中央一行写死者姓名、年龄、行次等,并冠以时代,如“皇清”、“中华”等,右侧写死者生辰,左侧写死亡时间,左右两行均比中间低二至三字。字数要双不要单,要求同写灵牌一样。至于为什么要写神王,是因为死者为大,一般没有功名的人不敢加上面一点。这“点”一点就贬王为主了,怕死者的鬼魂不饶,所以,只能写成神王。请礼宾先生是要具帖的,帖的称呼同婚帖相仿,惟内容和落款有差。如“孤子(丧父)泣叩或泣血叩”;母丧则写“哀子”,父母俱丧要写“孤哀子”了。如请题主的礼宾,其帖为:

    谨占某月某日,洁治豆觞,奉迓文旌

                    籍重

    鸿题

    荣光宗佑,曷胜铭感。

右启

上

    大德望某某公某先生大人阁下

                          孤哀子某某泣血稽颡

    豆是古代的高脚盘,觞是酒具,意思是准备好干净的酒菜,专等先生到来。写完后,孝子膝行捧主退归灵次,并一拜四叩酬宾,宾客一般只受半礼。凡请宾仪、点主、执事、僧道等均具帖,帖式与请宾题主之帖大同小异。

    吊祭  亦称吊唁,俗称吊孝,是悼念死者的重要形式。荣成平常人家的丧期,从入殓到出殡,在家停棺的时间为三天。在这段时间里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一天三时,焚香烧纸,酹酒哭祭,即所谓“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这三天,也就成为吊祭日,亲朋故旧,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祭。荣成讲究死者为大,平辈吊祭也要磕头,大都一拜一叩,晚辈则一拜三叩。一般的吊祭者只送香纸,至亲或大户人家办丧,吊祭者不仅备香纸,而且要送挽联、挽幛的。挽幛多用黑、白、蓝色布制作,宽等于幅宽,长七至八尺,上贴与底色相反的纸条,上写:

    某某翁某老先生大人千古。

    帖心可视男女、职业、威望等自由选择。如“望重乡党”、“神归紫府”、“天阁修文”等。

    落款写某某敬挽。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吊祭完毕,死者亲属趋前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至于大户人家无论发纸或吊祭,均由礼宾赞礼。其礼大体为:“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跪”等反复,孝子根据赞礼者的指挥,或跪,或叩,或起。民初以前,起字用兴字代替,说兴就是起立。

    合棺  亦称大殓。过去,考虑到病者可能假死复苏,入殓后均不合棺,将棺材天的隼和棺材帮的槽错开;虚掩着,棺材天与帮之间能有二寸的孔隙。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合棺前,移开棺盖,先由孝子焚香烧纸、酹酒叩拜之后,死者亲属依辈分、长幼为序,绕棺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如果不是本宗的年长者来瞻仰遗容,即使辈分很低,也要让在最前面,并由孝子搀扶瞻仰遗容,并揖送至门外。然后,将棺盖合隼,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铆时,亲属高叫“某某,躲钉”,再将棺缝铆严,合棺礼毕。

    送盘川  合棺以后,死者的鬼魂即将由土地庙起程,西行上路了。这时死者的亲属就得给死者送盘川,以供在路上花费。送盘川一般在第二天中午或傍晚进行因为要烧很多扎材,通常在旷地上或村头进行。过去送盘川,一般的人家至少也得给死者扎三间房和几个仆人、丫环。房屋门前金宝银锞、黄表纸钱,都必须用包袱包好,写好封批,以免其它鬼魂冒领。至于大户人家,送盘川的气魄很大,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即使房间也要扎三进、五进的。门前堆满金山银窖、聚宝盆、摇钱树,摆满牛猪、车轿、仆从、丫环,背后注有各自的名字。送盘先要祀庙,意思是给土地爷行贿,即在土地庙前给土地爷烧香上供,酹酒跪拜,祈求土地爷不要为难羁留鬼魂,好让他及早顺利地起程。做好土地爷的工作后,再烧盘川,祭送鬼魂起程西行。孝子及死者亲眷要三步一叩,向西送出二十几步后才能返回,意思是把鬼魂送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