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山赏瀑

 戈壁之家 2012-04-09

  江西大余县有一座山,因形似丫状,取名丫山,山不著名,游者不众。但进山一看,才知其特色不在山,而在巨大的瀑布群,这才是其魅力所在。

  在丫山卧龙谷短短两公里多的阶梯形山谷中,集中了大小瀑布20余处,整体落差220多米,其中30米以上的瀑布四处,最高的一处瀑布60余米。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护、植被覆盖的不断加强,丫山飞瀑更加显得青春逼人、生机勃发,如诗如画、如仙如幻。

  走进卧龙谷,空气润泽着湿意,却不粘人。弯曲的山间小路,铺贴着青石,路两边生长着高入云天的松柏、朴树、香樟,蜿蜒缠绵的藤蔓,以及丛丛簇簇不知名的小型灌木。偶尔有几束阳光从树木的浓荫中透射下来,地上的小草摇动细软的身姿,争相向这万物的神表述自己的敬意。还有红艳艳的果子,随同陪衬它的绿叶几乎贴长在了地面上,这应该是一种叫“蛇莓”的野果。当地人说,这种果子是蛇最爱的美食。间或会有几只蝴蝶飞到面前,提醒这里还是它们的地盘。移步转入山涧,路旁已见潺潺流水,很快,水的轰鸣不绝于耳,不停地在树梢间跳荡,连地上石径也成了传音板。初听似万鼓齐擂、万马齐鸣,就像一次宏大的战争动员,激越却不狂暴,昂扬而不失沉稳。细听又如手指从高音区向低音区拂过琴键,一声且比一声筋道,就像蕴藏了无穷的力量,直接却不单调,规律而不失韵味。这是水的奏鸣,这是水的召唤,引得你不由加快了脚步,一层层往卧龙谷里追进。

  也许是自然造化,也许是冥冥安排,钟灵毓秀的丫山开门迎客的第一道瀑竟然是“丫”形瀑。在瀑布欲落未落之处,青黑的崖体不甘藏于水后,倔强地探出身子,将瀑布硬是分成了两半。待瀑布落下3米,它又似觉不妥,别开身子,让本该在一起的两股水流汇合完成最后下坠的里程。远远望去,瀑布构成一个天然的“丫”字。丫山——好一个华丽而不失诚恳的自我介绍。你的兴致随之得到激发,愈加地期待瀑布群之旅。

  仙公瀑,悬崖式二级瀑,瀑高40余米,上下宽分别约为三四米,形似太白仙公手持拂尘,正襟危坐,长袍泻地。立于瀑布落潭处向上仰望,烟雨霏霏,银珠四溅,水雾扑面而来,深吸一口气就如饮清洌甘泉,凉爽直通肺腑。瀑布四周的岩石早已被水流冲刷得不着一丝色彩,好像一群童子肃立两旁,屏息静气地听仙公传道授法,生怕错过了哪怕很细小的话语。及至登高俯视,飞瀑又似挂于山崖之上的一架琵琶琴,掩映在树林之中。仔细听听,水流撞击山崖发出的“叮当叮当”响声,正是仙公奏出的一曲曲天籁之音。这不,“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在离仙公不远的地方,有一只白凤展翅欲飞于丛林山崖之上,惟妙惟肖。白凤瀑呈扇形分布,总高度30米,上部有一梯形巨石突出,似凤嘴。巨石左方有一圆形石,被水帘挡住,忽隐忽现。下部瀑布形似展翅,最宽处达7米,在阳光的映射下,一道美丽的彩虹不期而至,宛如给白凤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轻纱,煞是美丽。一路探寻,还有三叠瀑、母子瀑、七彩瀑、飞龙瀑、龙须瀑、道源瀑等一道接一道瀑布,或张扬、或温婉,或恢宏、或婀娜,或流壁飞玉、或风扬轻烟,或一气呵成、或一咏三叹……徒余“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叹。

  古往今来,瀑布成为众多大家名流竞相称诵的对象。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的“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王安石的“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还有唐宣宗李忱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他们毫不吝啬对瀑布的描绘和赞美,是因为瀑布吻合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限遐想和不懈追求。你看,瀑布明知前方是千山万壑、千难万险,还要义无反顾,不辞劳苦,勇往直前。它在层层跌落当中,永无畏惧地粉碎自己,最后又终归一处。它的每一次跌落都是对自我的勇敢否定,接着是否定之否定,不断打造一个重新的、更加纯粹的自我。这不就像人生,有顺境,有逆境,在起起落落之间不断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锤炼自我、提高自我、成就自我,最终实现人生追求的大境界。

  丫山之水,年逝不停,川流不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