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 1

 毛毛一叶扁舟 2012-04-09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 1

  发表日期:2012年3月18日          【编辑录入:费卫臻

吴正宪( 北京教科院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特级教师

武维民(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郑卫红(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教研员,高级教师

专题 1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的内容分析与建议

在这个模块中 我们主要和大家交流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一线教师作了交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

1.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2. 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3. 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

4. 如何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

问题一: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一、《课标》中“数的认识”有何变化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从自然数逐步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学生将不断增加对数的理解和运用。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 包括 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数的整除性相关的内容、数的简单应用等。在教材的安排中, 整数的认识中分为 10 以内认识、 20 以内的认识、 100 以内的认识、万以内的认识、大数的认识等;分数和小数的认识都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的认识,另一个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整体来说新课标中对数的认识的要求变化和调整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加以注意。

内容

学段

《标准》要求的调整和变化

数的认识

“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 。

“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

不再要求 “ 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 和 “ 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

在数的认识中要关注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的关系、数的应用。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数的意义,也就是数的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面对数的认识这一重要内容,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概念,理解数的意义呢?

二、在建立数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在整数的认识中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 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 , 一是从数的组成去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 ,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在整数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托多种形式建立整数数概念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并不陌生,在入学之前,学生已对具体的数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他们会读、会写,会说一些具体的数。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 如从具体的 2 匹马, 2 棵树, 2 头牛, 2 个人,抽象为 2 这个数。这时用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 2 ”。反过来, 2 可以表示任何具有 2 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 2 只铅笔, 2 个人、 2 只小动物……,随着教学的深入,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的丰富含义,比如 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

2 )用操作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自然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 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 操作,例如:计数器、小棒、图形等等,让学生亲自的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学生数的过程也是一一对应的过程,同时感受具体的数量。

3 )多种模型的表征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 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就运用方块模型帮助学生建立一万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通过方格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 10 个一是十, 10 个十是一百, 10 个一百是一千, 10 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的映像,同时建立十个千就是一个万,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是有很大好处的。

2. 把握核心概念, 重视数位和位置值的理解

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概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数位的含意是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没有数位的规定就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认识个、十、百、千、万等不同的数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是理解整数概念所必须的。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同样一个数字“ 3 ” ,在个位上表示 3 个一;在十位上表示 30 ,即 3 个十;在百位上表示 300 ,即 3 个百。第一学段完成整数万级的认识,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数,进而整理十进制计数法。我国的计数单位是每四位一级,万以内数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理解各级上的每个数字的意义,这是理解多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意义的前提条件。我国计数单位是四位一级,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三位一级,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 2 、 3 、 4 为原始的数基,比较多的是以 5 、 20 、 60 为数基,即五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当然,最多的是以 10 为数基,即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十进制,即 重要的“满十进一”的方法。

在古代文明中,世界各国大多数都是采用十进制,例如中国、古罗马。但十进位记数法,离十进位值制还有关键的一步“位置值制要走。所谓“位值制”,是指相同的计数符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目。有了位值制,就可以用有限的数字表示出无限的自然数,这是记数历史上的一个创造,一个奇迹。因此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1 )重视 10 的概念的建立

一个 十 和几个 一 是十几 , 这就是位值制的基础 , 这样 10 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生活中无限多的物。教学中建立好概念非常重要。在教学 10 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由 9 再加 1 变成 10 的过程,可以通过数、摆、捆、拨、说等活动,让学生感受 10 个一是 1 个十。在 11-20 各数的认识中仍然要关注 10 的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过程。

2 )重视数计数单位:

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和位值制。要重视数计数单位 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10 个一是 1 个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百是一千,10 个千是一万,10 个万是十万,10 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 10 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3 )重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 20 以内 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认识百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学生将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以及比亿更大的数。数位顺序表可以分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3. 关注对大数的感受

在第一、二学段都提出感受大数意义和对大数进行估计的要求。第一学段是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第二学段情境的范围有所扩大,要求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其本质是相同,都是希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大数加以感受,增加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与情境的具体内容有关, 1200 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 1200 步大约有多长? 1200 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这些具体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有时还要加入想象的成份, 1200 名学生需要多大场地,许多学校可能没有这么多人,学生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人,占多大地方,再想象 1200 人会占多大地方。

这个抽象过程在小学一年级开始认识数时就强调,直到认识较大的数。学生逐渐认识数的抽象表示,逐步建立数概念。

(二)在建立分数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 普遍认为分数的认识是数认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分数起源于分,当平均分出现不是整数结果的时候,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后来,在土地测量、产品分配等过程中 , 常常得到不是整数的结果,便产生了分数。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

1. 加强对分数丰富意义的理解

教师要了解分数意义的多重多元性,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应关注以下两个主线和四个层面:

两个主线

即“比的线索”和“数的线索”。“比”指的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数”指的是以有理数形式出现的分数,此时的分数表现的是一个结果。

分数意义理解的四个层面

“比率” 是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其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真分数的含义中。例如一个圆平均分成 4 份,每一份是整体的 。又例如,长方形中的一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 ,整体图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显然,整体图形的面积应该是这样的三份。这里的 所反映的就是取的份数与整体份数之间的关系。 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记号”。例如小红有 5 个苹果,小丽有 3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丽的 倍。对比率维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等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

“度量” 指的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例如 里面有 3 个 ,就是用分数 作为单位度量 3 次的结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对度量维度的研究,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度量维度的体验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中。

“运作” 主要指的是将对分数的认识转化为一个运算的过程。例如,求 6 张纸的 是多少张纸,学生将 理解为整体 6 张纸的 ,即将 6 张纸这个整体平均分成 3 份,取其中的 2 份,列出算式就是 6 ÷ 3 × 2 ,也就是 6 ×

“商” 这个维度主要是指分数转化为除法之后运算的结果,它使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由“过程”凝聚到“对象”,即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和其他数一样进行运算。

以上这四个维度没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它们对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数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学生对于分数内涵丰富性认识的建构。

2利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往往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与活动为模型,建立分数的概念。例如把一个月饼平均分为两份,其中的一份是 个,把一张纸平均分为为四份其中的一份是 ,这仅仅是从“面积模型”的角度来理解分数,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借助于多种“模型”。

1 )分数的面积模型:用面积的“部分—整体”表示分数

儿童最早是通过“部分—整体” 来认识分数,因此在教材中分数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平均分”某个“正方形”或者“圆”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阴影”)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面积模型”。

2 )分数的集合模型:用集合的“子集—全集”来表示分数

这是“部分—整体”的另外一种形式,与分数的面积模型联系密切,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更大,关键是“单位 1 ” 不再真正是“ 1 个整体”了,而是把几个物体看作“ 1 个整体”,作为一个“单位”,所取的“一份”也不是“一个”,可能是“几个”作为“一份”,例如,把 4 个桃子看作“单位 1 ”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2 个占整体的 。分数的集合模型需要学生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把“多个”看作“整体 1 ”。

( 3 ) 分数的“数线模型”: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3. 把握好每一阶段完成的任务

在小学阶段,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教材一般“显性”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段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第二阶段分数的意义。但实际上,基于对于分数意义内涵丰富性的理解,我们逐步认识到,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决不是一两次教学所能全部承载和实现的,需要通过系列设计,逐步渗透、多维度建立,将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每一阶段的教学呢?

第一阶段:认识平均分。

第二阶段: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感受分数。

第三阶段:在分数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重点使学生发展对于分数理解的比率、度量的维度。

第四阶段:在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教学中,重点使学生发展对于分数理解的运作、商的, 第五阶段:在分数的运算及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对于分数意义理解

的多个维度。

必须指出的是,这五个阶段不是相对孤立的,更不是线性排列的,不能僵化地理解为到了某一阶段就必须或者只能达成对某维度的学习,其他维度将不再涉及。这四个阶段在完成对分数意义丰富认识方面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不断发展和整体建构。

总之分数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系统的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熟练运用。

(三)在建立小数数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分数初步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自然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由此可见 小数和整数、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利用知识迁移建立小数概念

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别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 , 后者的学习对前者也有促进作用 , 例如 8 分米是十分之八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 只要通过提问 , 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 , 还可以写成 0.8 米 , 也就是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形式 , 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 : 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 , 百分之几和两位小数之间的关系 。

再如把正方形平均分表示其中的若干份,以及用数轴表示数,这是认识整数、分数时常用的模型 , 可以将其拓展到小数 。 例如: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10 份 100 份 , 其中的若干份既可以用分数表示 ,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这样能够 帮助学生理解的小数意义,建立小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 。

2. 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1 沟通整数和小数的关系。 整数与小数的计数方法是一致的 ,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 , 小数的计数方法是整数计数方法的扩展 , 教学中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将整数的计数方法迁移到小数 , 为学生在计数的经验和方法上建立联系 , 不仅如此 , 还要利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整理认数系统 , 把原来认识的整数数位表扩充到小数 。

2 )沟通分数和小数的关系: 小数和分数上的沟通,主要是意义上的沟通,使学生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

( 3 )沟通分数、整数、小数之间的关系。

关于小数和整数、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小数, 小数的表征形式与整数相似, 数位顺序表得到补充, 都是十进制。如果以个位为基础,向右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左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十分位),百分之一位(百分位)等。 换句话说:以个位为对称轴,两边的数位呈现了对称的关系,只是小数部分在位前增加了“分”;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得到了全面的概括;小数是十进分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小数的理解比对分数的理解更容易一些。

整数可以数,一个一个地, 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 小数可以数: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分数可以数:……

以此类推。这列数是按照一个单位进行数数的,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它们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3. 把握好小数认识的两个阶段的教学

我们知道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和米制系统(米、分米、厘米)来帮助学生学习。并不涉及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到了第二学段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才抽象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完善数位顺序表…… 两个学段的重点不同,呈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也应当有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 建立数概念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在数认识中体现数感。 数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整体把握内容之间的联系: 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递进与衔接。

(三)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关注数的应用 。关于数的认识包括从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的应用;其中数的应用不仅仅是一条主线,而且渗透在整个学习中。教学中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问题二: 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一、 《课标》对“数的运算”有什么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例、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入与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内容时都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把这些应用到实际中去, 还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因此,数的运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结果、关注方法更要关注得到结果、得到方法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小学生仍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算理、算法又十分抽象,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借助直观模型、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二、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例、掌握算法。

北京小学 魏来红 老师在教学《 20 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中,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上车的童话情境( PPT )。首先 魏 老师通过让学生在第一站帮助 9 个小动物上车,来复习十加几的口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他们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帮助小动物而感到高兴。接下来再通过第二站帮助 5 个小动物上车,复习连加,并通过追问“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我们算得又对又快?”使学生感受到先凑“十”再算“十加几”简便快捷,为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做好了孕伏。 5 个小动物上车后,与在第一站上车的 9 个小动物合起来,这时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从而引出了 9+5= ?这一进位加法。如何计算 9+5= ?学生结合生动、形象、具体的现实情境,很快就想到把 5 分成 1 和 4 , 1 和 9 组成 10 , 10 加 4 等于 14 。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童话情境中,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进位加的算理与算法。

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魏老师正是能够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创设了学生感兴趣、喜爱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明理中顺利、自然的掌握了算法。

(二)借助直观模型,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皇城根小学史冬梅老师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史老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史老师在这节课上没有将会写“竖式”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竖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方法背后的道理。并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在研究中,学生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成果。虽然学生们的分法不完全相同,但“先分后合”的思路是一致的,这一点恰恰就是乘法竖式运算的基本思路。在这之后,史老师再次将分点子图与竖式中的四句口诀进行了对应,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道理。“分点子图”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同时又使学生能够借助直观模型,较好的理解了两位数乘法算法背后的道理。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或者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或者当学生刚刚探索出方法后,就立即引导学生学习竖式,在学生对竖式运算的每个环节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计算方法。这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道理的情况下,只能靠记忆法则来习得方法和技能。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史老师这节课恰恰是为学生真正地、扎扎实实地经历理解的过程提供了鲜活而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受,有机会理解,有机会创造。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目标,它背后深远的意义还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潜心感悟。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北京小学于萍老师曾经上过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于老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编题,其中就有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 0.8+3.74= ,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小数加减法总结算法的重要时机。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于老师就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师:你们虽然没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看得很深、很准,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道理。可为什么一定要小数点对齐、要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 1 :如果不对齐算出来就错了。

生 2 :如果不把小数点对齐,而把末位对齐的话,十分位的 8 就和百分位的 4 对齐了,相加之后肯定就不对了。

生 3 :我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 0.8 元,另一个 3.74 元,如果把末位的 8 和 4 相加,就是用 8 角加 4 分,那肯定不对了。

师:我们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比如,可以讲道理,也可以举例子。刚才这道题,就有同学想到了用我们都熟悉的“元角分”举例子来解释,简单的事说明了深奥的道理,你真棒。看来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够相加减。

小结:原来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实和“末位对齐”一样,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小数加减法在小学“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中占有什么位置?如何把握它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在这节课中又该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于萍 老师的教学实践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本节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她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 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三、 对“数的运算”教学的建议

(一)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这个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直观的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可能这个学生适合这样的方法,那个学生喜欢另一种方法,但是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要想办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三)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做题量的积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

(四)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联系 。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最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

问题三 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

一、《课标》对“估算”有什么新要求

课标修订版中加强了对“估计”以及“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如何理解“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例如:学校组织 987 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 8 元,带 8000 元钱够不够?

解决此题的适当方法是把 987 人看成 1000 人,所以适当的单位是“ 1000 人”。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在对大数进行估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学校体育馆有多远,就应当选用米作单位。而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就要选择千米作单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就要用光年作单位。

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刚才的例子是选择了 1000 人作单位。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时,通常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通常以“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二、如何把握估算教学的内容及其要求

(一)为什么教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

  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

  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二)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要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展开教学。至少教学要涉及“估算方法”、“估算策略”。

估算方法:

①凑整的方法。 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

②取一个中间数。 如32、37、 30 和39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点,有的比35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35,直接用35×4,就大约地计算出了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③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126 × 8,就可以想到125 × 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④寻找区间。 也就是说叫寻找它的范围,也叫做去尾进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估得的结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进一就是首位加一,假如说278,就看成了300,首位加一,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这样得到一个范围,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

大小协调。 两个数,一个数 往大了估,一个数往小了估,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

⑥先估后调

⑦利用乘法口诀凑数。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数乘一个整十数、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如果乘积最接近被除数,则这个数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 358÷6 ,用除数 6 乘整十数 60 ,其积 360 最接近被除数 358 ,那么整十数 60 即是所求的商。

(三)怎么教?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

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加以积累。

教学建议:

1. 整体把握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所谓整体把握估算教学,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学部分的知识结构与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学的估算知识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什么位置 ? 对今后的估算学习能起到什么作用 ? 要在自己所教的一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学习估算的开始阶段,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影响一点教学进度或计算速度,这时老师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着急,应该给学生充分理解的空间和时间。要知道开头的 “ 慢 ” 正是为了不久之后的 “ 快 ” 和 “ 好 ” 。

在教学中 首先要考虑估算的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就教会凑整估算,或是见到 “ 大约 ” 就要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而估算教学中,首要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近似的意识,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本身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实施。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比如“全家吃饭”饭费大约200元,就是估算。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但作为饭店的收银员就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2. 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首先要选好题目,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你估一估这道题,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另外,只有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有了对估算价值这种体验以后,他的估算意识才能不断增强。

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使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有深刻的体会,尤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解释过算的过程。

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精确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来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地养成一种习惯,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以后,他会自觉地进行估算。

3. 鼓励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过程,让学生进行合理估算。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估算结果是多样的,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

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这种示范并不是包办,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估算,同时对好的方法加以强调,进行合理的估算。

4. 做好对估算的有效评价

( 1 )对估算意识的评价

首先看一个案例,摘自 TIMSS 的测试:

保罗用 $5 去购买牛奶、面包和鸡蛋。当他到达商店时,发现这三种食品的价格如下图所示: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 当保罗试图确认 $5 是否够用时;

B. 当销售员将每种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 当保罗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D. 当销售员数保罗所付的费用时。

这个题目设计的比较巧妙,它通过一个具体问题,考察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下对是否需要计算估算进行判断,也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估算意识。此题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估算意识也是可以考察的。因此在进行估算评价时,也要重视对估算意识的考察。

( 2 )对估算策略的评价

估算分为: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估算,一种是脱离实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进行估算。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即为正确

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这个估算就应该是合理的,这是针对着解决实际问题来说的。老师需要认识到,估算结果并不是与实际情况越接近就越好,只要合理即为正确。什么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结果,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是合理。

  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一定的区间内,即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有一些题目,脱离了实际问题情境,属于纯算式的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 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是合理的。 这个区间,也就是它的取值范围。

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区间内,我们觉得就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举个例子来说: 78 × 365 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 70 × 300 ,或者 80 × 300 ,或者 80 × 400 ,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 80 × 350 ,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

  数学中比较重视估算结果是否落在了合适的数量级中

数量级也就是十、百、千,万……,换句话说就可以用 10 的多少次次方。如上面提出的 TIMSS 测试题中有一道题的备选答案很有意思,“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 6000 升 ,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升?”让学生从下面的答案进行选择。

A.30000 B.240000 C.300000 D.2400000 E.3000000

这正是在考察学生对数量级的了解。一年 52 个星期, 52 × 6000 ,结果为十万数量级,再加上肯定比三十万大,所以结果为 C 。

关于评价估算策略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们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就应当

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鼓励他们积极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住学生们的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一种方法。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评判,给孩子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不断地学会调整,不断地学会反思,提升孩子这种判断的能力。

问题四:如何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一、《课标》中对“常见的量”的要求是什么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基本在第一学段出现,主要有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重量单位。《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理解常见的量”的具体要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有的教师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够认识这些常见的量,并能够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准确的落实“理解常见的量”这一具体目标呢?

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一)依托现实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北京市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耿爽老师上的《克和千克》,和北京小学走读部朱洁老师上的《认识时间》,都能够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

在《克和千克》一课中 耿 老师注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从超市中买回的各种商品及生活中常见的与克和千克有关的情境),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引入能较好的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孩子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认识时间》一课中,朱老师将认识时间与学生在学校的作息时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钟表,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

(二)依托现实活动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会印象更深。因此 除了依托现实的生活情境,我们还可以依托现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时间观念等。

例如: “ 克和千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 感知过轻和重,也曾经在商品标识上看见过千克、克,但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它们是质量单位,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对于 1 克 或 1 千克 到底有多重,更是知之甚少。并且人们对质量的感受力并不强,同一物品掂与提、左手与右手、每人的承受力等,感受结果不同。同时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质量不一定是统一的,这些都给学生认识质量单位造成了困难。 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 的 耿 老师,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中,就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在感受 1 千克 和 1 克 的过程中,认识克和千克,同时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再如:时间单位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 在《认识时间》一课中,通过让学生体验 1 分钟能干什么?(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绳能跳多少下,写字能写多少个),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 1 分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有关“常见的量”的教学建议

(一)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提前为学生学习“常见的量”积累生活经验。

由于“常见的量”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生活经验是否充足,将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相关知识,他就能在这一方面学得很好,例如:学生平时有经常跟随家长购物的经验,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就会轻松很多。反之,生活经验的缺失会使学生不易理解,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常见的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常见的量”的学习更贴近学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多重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