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人口老龄化

 中易方案图书馆 2012-04-10
这次论坛的主要收获是什么?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论坛容量很大,进行总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试着做一点归纳和提炼,如果讲的对,就算作总结;不对的就作为我个人发言。论坛的基本精神,我概括为3个基本判断和4个重要共识。
先说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个判断,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入城市,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1.05亿,是城市0.62亿的1.69倍;农村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7.97%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12%的2.8倍。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的格局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的生活。
第二个判断,“劳动力老化”使农村整体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形成了潜在危险。
农村30 多年的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日益老化,老年人成为许多地区主要劳动力,被形象的称为“老人农业”。2009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29亿,其中离开本县6个月以上的超过1.45亿人,部分地区呈现“种田没壮劳力,抗灾缺人手,农业副业化、村庄‘空心化’,甚至‘凋敝化’”的态势。农村人口结构现状被称为“38619”部队,更为典型的陕西一个150多人的村庄留下来的竟只有50多老年人。
农村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基础,改变了农业发展的主体结构,老年人的体力、知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老人农业”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危及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农村庞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消费,也使农村现代化负重运行。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将深刻影响农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农民生活,深刻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三个判断,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生活改善严重滞后。
不能否认,近三十年来,随着免征农业税、种田直接补贴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措施的出台,尤其是中央财政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达23%的“三农”投入,使中国农村居民包括老年人生活总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一些发达地区甚至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由于以城乡分治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尚未受到根本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物质基础薄弱,家庭结构变化,集体福利瓦解,村社组织弱化,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缺乏等原因,农村老年人仍然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改善最慢的弱势群体,面临诸多困难,农村日趋突出的老龄问题主要有5个:
突出问题之一,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从全国看,2010年5200多万农村低保人口中,老年人约占1/3,远高于城市的比例。根据对山东、陕西等省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更没有储蓄。随着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土地收入占农民消费的比重已经降到7%-20%之间; 而80%的农村留守老人主要依靠土地进行自养,子女外出务工并没有显著增加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资源,已经不足以作为保障老年生活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较短时间内还做不到行之有效,新农保只能替代老年平均生活费用的一小部分,全国平均可替代率只有18%,其中浙江替代率为12%,山东替代率为16%,陕西替代率为24%。考虑到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即使将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定为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半,土地收入+新农保仍不能满足农村老龄人口基本的生存需求,更不要说抵御高龄、病残、失能等风险。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缺乏完善的制度养老支撑,已经造成部分老年人的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许多农村老年人负担沉重,包括种田的负担、帮助儿子盖房娶媳妇的负担、监护孙辈的负担和人情往来的负担,四种负担严重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农村,许多老年人比子女吃的差,住的差,这在中西部地区和北方更为明显。
突出问题之二,农村老年人“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有新合作医疗,但由于报销比例低,大病救助“门坎”太高,而救助标准太低,部分老年人只好抱着“小病挺着,大病等着”的消极态度。此外,部分地区的老年人医疗还没有保障,得病成了农村老年人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
突出问题之三,农村老年社会服务严重短缺。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1亿,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到了1100万,各类失能半失能老人约1800多万,此外,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在迅速上升。在陕西和山东农村,独居老人比例分别高达15%和32%。农村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数量巨大,他们的照料护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今年初四川珙县农村调查显示,34%的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11%的老人需要完全照护。农村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照料功能严重弱化,在外打工子女鞭长莫及,独生子女无能力照护,邻里互助解决不了长期问题,因此,农村对老年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基本是空白。这种结构性制度性缺陷,使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方面的困难比城市更加突出。
突出问题之四,农村孝亲敬老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在乡村,许多老年人处于边缘化状态,多子女的老年人往往实行轮流供养,或“分爹分妈”供养,个别老年人因赡养问题而被互相推诿,少数子女视老人为“包袱”、“累赘”,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虐待、打骂、遗弃老人农村最突出的是赡养纠纷,占涉老案件的6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前几年黑龙江省企业家、人大代表翟玉和自费在4个省搞的农村养老调查,2000多个问卷显示,子女孝顺的只有18%,不孝的30%,对父母感情麻木的高达52%。我国有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但在农村的缺失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
突出问题之五,农村社会建设滞后使众多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这在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尤其突出。贫困意味着贫乏,这不仅是物质的,还有心志、能力、权利、自由、尊严以及内心的孤独等层面的问题。在许多农村,传统的地方戏曲、民间节会,在不少地方已经绝迹。电视节目中的消费文化跟老年人又相去甚远。在当今财富和权力的崇拜中,乡村的熟人社会在解体,守望相助的道德传统在动摇,乡规民约的道义资源在流失。于是,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甚至成了唯一的消遣;农村老年人蹲墙根、聊大天、看纸牌相当普遍,少数甚至拜佛、信道,信基督,到寺院和教堂里排解心灵的寂寞和空虚。农村老年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也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这里我提及一个敏感但又需要重视的问题,即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自杀—理解与应对》的研究结果,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8.7万人,总自杀率约为23/10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是,农村自杀(27.10/10万)高于城市(8.29/10万)达3—5倍,其中老年人自杀率最高。根据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每年超过10万人,而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自杀率比低龄老年人高5倍以上,自杀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地位边缘、生活孤独,都严重挑战老年人的生存意志,并共同构成老年人自杀的四大因素。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自杀率上升是近年来老人生存状况恶化的结果。“孤独比贫困更可怕”,我们在关注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部分老人的精神危机问题。
上述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构成了农村的重大民生问题。
论坛还形成了四个重要共识:
第一个共识,“推动发展“和“促进公平”是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党在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有两大追求,一是发展,二是公平。我们解决农村老龄问题,也必须坚持这两个追求,既要重视农村发展,更要重视社会公平。
发展对于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实际投入少,农村发展缓慢。有人说,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原因何在?实际是二元经济体制导致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必然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农村既有发展问题,又有公平问题,两个问题都十分突出。中国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公共财政更多投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社会福利城乡严重不均等;土地廉价征用、房屋强行拆迁、执法不公、环境污染等侵犯农民利益事件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不少群体性事件。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包括老年人的重要诉求,严重影响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在,促进农村社会公平的任务比促进发展更加艰巨。
论坛指出,我国农民,尤其是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对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三次大的贡献,第一次是农副产品,第二次是农民工,第三次是农用地。没有这三次大的贡献,工业化“化”不了,“城市化”成不了。国家有责任反农村,反农业,反农民;有责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发展,创造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晚年特别关注公平问题。1993年9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告诫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小平强调公平的思想说得非常明确而深刻。
农村老龄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一部分,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使农村老年人能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个共识, 按照“城乡一体”原则推进“制度养老”,是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关键措施和根本途径。
论坛认为,解决农村老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民养老问题上,随着农村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失,传统的“土地养老”、“养儿防老”已基本失灵,市场机制不会自发地改善老年民生,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保障水平太低,大多数老年人仍主要靠自己劳动和子女补贴维持晚年生活,甚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面临诸多生产和生活风险,这使农民对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至少存在四大弊病:一是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制度设计缺乏整体性,致使保障制度碎片化;二是不同群体保障水平差距巨大,丧失了收入调节功能,制度性地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人为等级,损害了公平;三是各保障体系各自为政,管理机构重叠,损失浪费严重;四是各保障制度互不衔接,为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障碍。
上述状况表明,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势在必行,而且已经具备了推进的有利条件,应该说,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党的十七大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和财政收入长期快速增长,且拥有世界上最多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总扶养比又处于最轻的“黄金”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制度统一的物质基础。这些都给我们解决农村老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
论坛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要坚守“互济共利”的本质,根本目标是在公平和共享的原则下普惠城乡居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权益不平等问题。城乡一体的“养老制度”重在“顶层设计”,并要超越利益集团的狭隘部门利益,坚决克服“部门化”和“碎片化”;要有“养老制度”城乡统一和制度衔接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表,创造条件,逐步推进。
第三个共识, 老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共享的客观要求。农村老龄问题,实质是民生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不得解决,不仅影响发展,影响公平,也会影响稳定。这在客观上要求,老龄工作重点要放到农村,并且要列入政府的民生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老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不仅仅是提法和口号问题,而是要在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经费投入、项目实施、机构设置、力量配备、监督评估等多个工作环节上实现重点转移。同时,解决农村老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实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各方形成合力。
当前,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特殊政策,重点解决农村老年群体中的突出问题,包括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失能老年人问题以及预防老年人自杀等许多专家建议,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和老龄事业的投入,早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最弱势群体提供切实帮助,改善农村老年人口的民生。
第四个共识,重庆市在统筹城乡改革缩小三个差别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为全国提供了重要示范。论坛认为,重庆市是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且总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最多的特殊直辖市,近年来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突出成绩。论坛高度评价重庆市关于促进城乡一体和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文件。重庆市2010年发布的《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是一个在全国具有引领意义的宏伟计划。到2020年,将重庆市户籍的1000万农民转户成为市民,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以实现70%的城镇化水平。今年7月又发布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别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确定到2015年,重庆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3.5左右。同时制定了鼓励创业、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等12项举措,5年总支出将达1.1万亿。这些举措惠及了重庆农村户籍人口包括老年人口。同时,论坛对重庆市提前三年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以及渝北区“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一卡通”、“零距离”等经验都予以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重庆市率先从制度上消除城镇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建立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一系列重要步伐,方向正确,勇气可嘉,其经验在全国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论坛在充分肯定重庆市《户籍改革意见》的同时,专家米红等通过仿真分析提出忠告,统筹城乡制度设计缺陷可能导致未来社保基金巨额风险。他们的研究结论是,2018年重庆市城镇居民的养老金累计滚存为负26.4亿元,照此推算下去,到203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1860.4亿元。改革如何避免风险问题,值得重庆和各地重视。
同志们,这次论坛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成果基本汇集在《社会公平和社会共享》和《中国农村老龄问题百村调查报告选编》两本书中。我们希望这两本书能为有关机构和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要“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论坛呼吁,应尽快制定应对城乡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战略,完善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把加强老龄工作作为基本国策。学术界应为此发挥智囊作用。
在论坛即将结束之际,我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中国老年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拟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主题是“老年心理健康与精神关爱”,我们将在适当时候发出正式通知。这个主题实际是倡导社会在关注老年群体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希望各地早做准备。同志们,重庆市政府、重庆市老龄委办公室、重庆市老年学学会、重庆市渝北区政府,给论坛以多方面支持,做了大量工作,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