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

 寂静的感觉 2012-04-13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
一、血药浓度 药物吸收后,借助血液的转运,分布到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便能产生药效。然而,体内的药量(浓度)总是经历着增长和消除的动态变化,同时,呈现出药效的显现和消失的发展过程。药效的强弱取决于体内药物浓度,特别是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后者又取决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但是,作用部位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难于实测,且大多数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其效应强度基本一致,因此,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可以作为衡量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替代指标,即药效强度的指标。同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又能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在用药后的不同时
间采取血样,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可以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通过药时曲线,可以定量地分析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与药物效应
的关系。非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可以划分为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了解药时曲线,可以帮助确定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和食用动物屠宰前的休药期。
二、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吸收速率和程度。它是由静脉给药和同一药物在血管外给药吸收药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但不同剂型,生物利用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同一剂型由于制造条件不同,也可导致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这就是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剂型,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药效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物利用度=被试剂型吸收的药量/静脉给药吸收的药量×100%
三、消除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消除规律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t霸斑 β ),简称半衰期。半衰期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大多数药物每一单位时间的消除,呈恒定的比值。例如,氯霉素1小时血药浓度
降低29.3%,若原有血药浓度为100毫克/升,则1小时后降低到70.7毫克/升,再经1小时,降低至49.98毫克/升,即恒比消除。凡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其血药浓度每下降原浓度的50%,所需时间也是一定的恒值。因此,这类药物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可达96.87%。恒比消除药物半衰期与消除量的关系。
半衰期的意义在于,为了维持比较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可以根据半衰期,确定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为确保疗效,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的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又不应短于该药
的半衰期。当血药浓度允许在两倍量的安全范围内变动时,首次剂量可以增加1倍,然后,每经一个半衰期,再给一定维持量。例如,某药的半衰期为8小时,最小有效量是20毫克/千克体重,那
么,首次用量应给药40毫克/千克体重,然后,每8小时给药20毫克/千克体重,以补充其消除所需药量,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有些药物呈恒量消除,即药物在血浆中的消除与原有血药浓度无关,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消除是恒定的数量。例如,乙醇每小时血药浓度下降0.17毫克/毫升,若原有血药浓度为1毫克/毫升,1小时后降至0.83毫克/毫升,再经1小时,则降至0.66毫克/毫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