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之选材组材

 liubaoliang 2012-04-13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之选材组材
作者:南方之南

    高考作文应该说是一种很特殊的作文,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要求比较高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的特点是特别讲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文题的“控制性”极严的临场作文!因此根据“控制论”高考作文是必须学会“控制”的。前文已经说过审题立意——那是对主题的控制;谋篇布局——那是对篇幅的控制;此外还有对时间安排的控制,对文章材料的控制(选材组材)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好了这些规定量,或者说谁控制好了这些应该控制的因数,谁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考场作文的分数。毕竟高考作文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为此,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就要学会“控制”。下面来谈谈对材料的控制——即选什么材料和怎么组织材料的问题。
    大家先来看一篇学生的习作:
   《守望心灵的月亮》
    元代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口渴难当。时值酷暑,路人纷纷因渴而摘道旁的梨,许衡独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他道:“不是自己的,岂可乱摘?”有人笑话他迂腐:“世道纷乱,管它谁的!”许衡量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好一个“我心有主。”
    古语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何谓“独”?树静立,花合露,草无语。天地一派寂然。没有他人的目光,没有“面子”的拖累,没有道义的约束,没有情理的羁绊。就这么默默面对无地,面对心灵,就是“独”了罢。在“世道纷乱”之际,在四下无人之时,常人往往不抵诱惑而放弃了准则。逢乱世,偷窃、杀人之类事情往往很多,平日里的“正人君子”纷纷露出可怖的面目……而许衡能面对诱惑,心如止水,正是他心灵的力量极为强大。他坚定地守望着自己心灵的月亮。
    在心灵之上,有一轮月亮。她只为一人所知。她是美好的情愫;她是醇朴的美德;她是理性的思想。她默默审视着唯一能仰望她的那个人,不怒不语,却威严又仁慈。
    月亮照耀着远古的大地,久远的风吹来一个“挂剑的故事”。
春秋时,吴国季札出使各国。途经徐国,他怀徐君成为好友。徐君对季札的宝剑爱不释手。季札有总将此剑赠于他,但因礼仪需要,他必须佩此剑。待他出使结束,惊闻徐君已死。他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古树上。别人劝他:“徐君已死,您何苦呢!”他临风而立,缓缓道:“我心已许!”
    这与“我心有主”竟异曲同工。君子坦荡荡。他们怎能忍受心灵的月亮染上污点,而无视心灵的月亮,往往使人背负上沉重的负担,行进艰难。
    有一位英国老人吉尔吉尔曼致信青岛海洋馆,说要归还一颗“龙牙”。原来,他小时候参观海洋馆,对“龙”的标本喜爱有加,竟在归国前趁战乱偷走了一枚“龙牙”。数十年过去了,他事业有成,却依旧忘不了那笔重债,苦恼终日。事实上,那只是杨子鳄的牙齿。当他归还了“龙牙”,他的笑容何其灿烂。这令我又想到侵华的日本老兵。他们被罪恶感折磨终日终于在垂垂老矣之时,挂着“人式膀胱”,来到卢沟桥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真君子,坦荡荡。他们心中有正义的天平,有道德的标尺。他们的心中有一轮皓然明月。千百年来,他们守望着心灵,守望着月亮……
    以上作文就学生而言,应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习作,因为她至少较好地控制好了主题,特别是控制好了语言的运用等!但是正如本人前面所说,此文没有控制好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例如“挂剑的故事”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呢?是“我心已许”。小作者说“我心已许”与“我心有主”竟异曲同工!其实“我心已许” 很显然是“信守心灵的诺言”,它与“守望心灵的月亮”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心灵的月亮是什么?是一种比喻(缩喻),喻指洁净的心灵、无瑕的心灵!正如作者所说“心灵的月亮”不染上污点。是否“信守心灵的诺言”只有自己知道,而是否“心灵的月亮”染上污点则人皆可见呀,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也就是说,“挂剑的故事”只能证明“信守心灵的诺言”而不能证明本文观点——守望心灵的月亮!这是没有围绕中心去思考,直接违背了选材的“主题集中性”原则。这虽然说是选材的问题,其实也会对主题的有效控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本人对此文的评价时是说“较好地”控制好了主题而非“很好地”!考察小作者选材失误原因,我想,大概是她只看到了“守”字!从而把“守心灵的诺言”和“守心灵的洁净”搞混淆了吧。
    从以上分析可见,考场作文选材是很重要的!它是思维训练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怎么去选材?选材的原则是什么呢?本人认为主要有:
    一、“主题集中性原则”:即围绕中心选材原则,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选材原则,是在选材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因为如果违背或者说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的话,势必导致文章观点和材料的游离,直接导致全文的失去控制!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大量失分。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典型性原则”:即所选材料最好是很典型的、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这样的材料不但人人熟知,而且其本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如上文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材料就是这样的一则好材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酷暑口渴难当之际,“路人纷纷摘道旁的梨,许衡独不为所动”其原因就是“我心有主”!这个“主”是什么?不就是他心中那坚持洁净的思想么?不就是他心中的那轮洁净的“月亮”么!所以说这则材料很具说服力地证明了观点,对于主题的表达来说是十分典型的材料。
    三、“充分性原则”:这主要是指材料必须足够。这究竟使用多少才足够没有硬性的规定。一般而言一篇好的文章总得有两到三个典型材料吧。高考场上那种一事一议的文章,其得分总是不高的。(也是评卷老师所反感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本人多次参加高考评卷工作,对此类文章深有感触!)。我想,除了这种文章给人文体不明之感觉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不充分”——试想想,你举出一则材料,焉知不是偶然事件?
    四、“时代感、社会性原则:即你写的文章应该是关注时代的,要写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当然这个社会热点的问题,不见得都是政治大事件,但是必须有时代感,因为“文章合为时而作”。而不能象有的同学那样总是想到自己或自己身边的琐事,不能联系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不能联系更为紧迫的现实内容!思路打不开,他顶多想的就是高考本身,分数排队等等,眼界很狭小,老师不喜欢。
    五、“就近原则”:“就近原则”也可叫“熟悉原则”。它适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指写自己所熟悉的文体、主题;可以指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个性特点等。在选材上则指选自己所熟悉的材料!中学生就写中学生自己所熟悉的事,有的同学却去写文化大革命,那你不熟悉,就可能班门弄斧。还有,有的同学写早恋,早恋可能是有时代感的热点问题,但也是敏感问题,可能有的阅卷老师不能接受。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熟悉就必须细观察、多思考、勤练习。不然,你是永远不会熟悉任何东西的!
    六、“以小见大原则”:即所选材料最好应该是具体的,能以小见大的材料,这个实际是更高的选材技巧的问题了。它要求所选的材料或很琐细但反映的问题很重大;或很平常但反映思想不寻常;或很一般但揭示的主题很深刻等等。这对一般考生而言确实是很高的技巧性的要求了,可能一时难以做到。但只要坚持去多思考,多提炼——总还是可以做到的,你看那高考考场上满分作文,不也大都做到了么?
    还有一点,如果要称之为“原则”的话,就是“真、善、美原则” 或者干脆就叫“美好原则”。即选能表现美好的感情,表达美好理想的材料。因为追求“真、善、美”是你也是评卷老师乃至人类共同的天性,故而你要尽量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尽力发现和赞颂生活中的美好,这是最基本的写作技巧。但有的同学就不明白这一点,一到考场不是要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反而在作文时把自己写得灰头灰脑的,当然也是违背了“真、善、美原则”的,老师也当然有理由不喜欢了。
    只有这样坚持了以上选材原则,才可能选好材料,从而作好高考考场文章(当然,语言表达也很重要,语言要尽可能运用好,起码要达意,要得体)。实践证明:那些思路开阔的选材,语言运用又很精采的文章,就是能打动阅卷老师一些。
    最后谈谈组材问题。组材问题其实跟谋篇布局也很有关系的。一般来说,组材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先后原则”和“交替原则”。所谓“先后原则”也就是那些材料放在前,那些材料放在后的问题。通常简短的材料宜放在开头,作导入,详实的材料宜放在文中主体,作支撑;具体的事实材料宜放在前面作铺垫,而抽象的结论性的材料宜放在后面,作总结——如此等等。所谓“交替原则”即不要把相同性质的材料堆砌在一起!要分开来交替运用。具体而言,事实材料要和理论材料交替,正面材料要和反面材料交替,古代材料可和现实材料交替,还有就是中外材料可以交替等等。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它可能各个环节都做得好,但是选材组材是属于“文章学”内容的范畴,所以它是尤为重要的,必须引起所有想要打好高考胜战的考生乃至考生家长的足够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