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 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游记中,最常用的 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 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主体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写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地点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2] 途径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 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 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3] 过程写作过程有:构思阶段、成文发表阶段。 构思阶段: 作者的思想修养,最终决定着写作人才层次的高低,体现在文章的主题以及其它思想内容的层次高低上。思想修养,是古人所说“道德”,这是文心的功夫,极为重要――文章的价值最终要看它的高低。阅历,这是任何文章写作的最根本的途径。人们称为读“活书”,读“自己的书”。对社会和自身所处社会组织的观察和体验,是一切写作的根本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资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在生命动态的运作中融汇着上述的一切,形成了惯性,也就是技巧。写作主体在以上四个方面都站在较高层次之上,就成为写作人才。构思是写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叫法不同,有创意、意念、灵感、主意、点子、计谋等。[3] 1 游记散文是游记的一种。游记是游历的记录。作者把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古人轶事、社会生活、 政治经济、人生哲理等付诸笔端,以揭示地方色彩和朝代精神,表达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真实客观的描述生活,它要求用优美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客观地描 述旅游中的见闻感受,文学情很强。高中课本中选入了多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这些散文文笔好,思想深刻,是游记散文中的精品,因而研探游记散文的阅读与赏析, 教给学生阅读,赏析游记散文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游记散文的阅读和赏析,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辨识体裁 辨识游记体裁,第一,要从内容上看是否备游记的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每二,要从题目上看是否符合游记的题目格式。 游记的题目格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有明显的词语标志,或者冠有“游”、“漫游”、“游了”之类词语,或者尾随“记”、“游记、” “杂记”、 “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纪行”之类词语。②以客体(记游对象)地名为题,如袁鹰《北固亭》、臧克家《镜泊湖》等。③以嵌入了 客体方位短语为题。如郭沫若《峨眉山下》、端木良《在草原上》等。④以客体的某一特色记题,如峻青的《沧海日出》、叶楠的《崂山降雪》等。⑤以游历的中心 事件为题,如李建吾《雨中登泰山》、钏敬文《重阳节游灵隐》等。 辨识游记体裁,当内容与题目格式发生矛盾时,应以内容为决定性依据。 游记和抒情散文存 在文叉关系。在抒情散文中,因抒情的散文中的一小部分,本身就是游记。在游记中侧重抒情的游记归为抒情散方也无可非议。但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其中的景 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媒,而游记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地理的自然景观和此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踪 阅读游记,要透过完整的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再观写作提纲。做到了这一点,游记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而理清游踪常常是理清 游记结构的一把钥匙。 以作者游踪为线索本组成纵式结构,在游记中适用最为普遍。阅读时,首先要注意哪些名段是总览全貌的;哪些是分录描写的,依次写了哪 些景物,其特点各是什么;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看他是怎样移景换形,把景物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是游记的 又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的游记中,作者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地分门别类地介绍游地的特色,较典型的是碧野的《天山景物记》。 在以上两种结构 中,作者的游踪是较明显的。 三、把握游感 游感是作者在游记中或显或隐地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感想。 游记是作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密切结合的产物,自然包含着作者对特定风 物所作审美评价,作者笔端常常饱蘸着激情。阅读游记,就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把握游感,主要是透过游记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 的感情,挖搌和概括游记的主题。 把握游感的方法主要有: 1、 缘景入情法 在游记中,作者往往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之中,间接地披露出来,我们阅读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所状之 物体会其内心感情,将作者感情的“借代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2、 没身处地法 即从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身份、阅 历、文化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把自己摆在作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想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的方法。入事其内,方知其味,只有进入 角色,才能 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3、 因果悟理法 有些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某一事物道理或揭示一种人生哲理。这类游记中,写景是说理的基 础(有时是为说理服务),说理则是写景的升华。阅读这因游记,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性,并由此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我们从作品描绘的景物中悟出 了深刻的道理,也就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游感了。 四、欣赏语言 4 欣赏游记的语言,除运用欣赏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之外,主要应从审美角度入手。 1、 透过语言外壳、审视、品味游记的语言的形 象美。 阅读游记,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形象,还要看其在描绘美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尤其是比喻、拟人、通感、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的运用。 2、 努力鉴赏游记语言的风格美 好的游记,往往是独具语言风格的,准确地把握游记的语言风格,需要对某一作者的几篇几十彷游记进行认真的研 读,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把玩,才能实现。一般说来,成熟的游记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朱自清语言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自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 等等。 西谚有云:“每个旅行者都有一个故事。”它不仅表明了游记写作在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而且也预示着游记在西方叙述体文学中的核心地位。从史诗到小说
这些主要的西方文学体裁,都是围绕着诸如远程旅行、朝圣之旅、贬谪流放、科学探险、骑士漫游、流浪汉冒险、大规模远征等,来加以建构的。因而,当西方学者
接触到中国散文宝库中的游记时,便给予了格外的留意。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