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河之彼岸 2012-04-15

要素

游记游记

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 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游记中,最常用的 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 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2]

途径

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一、多看
包括阅读和阅历。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口 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 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 《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 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 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二)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 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 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 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 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二、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 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 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 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 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 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3]

过程

写作过程有:构思阶段、成文发表阶段。

构思阶段: 作者的思想修养,最终决定着写作人才层次的高低,体现在文章的主题以及其它思想内容的层次高低上。思想修养,是古人所说“道德”,这是文心的功夫,极为重要――文章的价值最终要看它的高低。阅历,这是任何文章写作的最根本的途径。人们称为读“活书”,读“自己的书”。对社会和自身所处社会组织的观察和体验,是一切写作的根本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资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在生命动态的运作中融汇着上述的一切,形成了惯性,也就是技巧。写作主体在以上四个方面都站在较高层次之上,就成为写作人才。构思是写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叫法不同,有创意、意念、灵感、主意、点子、计谋等。[3] 
成文发表阶段:定稿,是文章写作阶段最后一道工艺性 程序,是文章发表前的成品检验。定稿后,文章就要脱离写作主体,承担社会使命,进入社会发展的大系统。而作者,往往产生愉悦轻松的感觉,有的还交织着担心 甚至失败感。无论如何,作者都应重视文章最后完成阶段,否则前功尽弃,不能发表。定稿,就是指讲究文面。文面,是文章的外表, 是文章的视觉化,是由行款 格式、文字书写(包括标点书写)等所组成的。文面是文章内容的直接表现,首先要求准确地表现内容。定稿受到规范化理性的制约,既要符合语法、文字书写等要 求,又要符合编辑及他人的要求。这就更需要强调认真严谨。犹如美容师,为创造的生命美化外表,增添神彩风姿。

游记 - 游记散文的阅读与欣赏

1  游记散文是游记的一种。游记是游历的记录。作者把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古人轶事、社会生活、 政治经济、人生哲理等付诸笔端,以揭示地方色彩和朝代精神,表达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真实客观的描述生活,它要求用优美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客观地描 述旅游中的见闻感受,文学情很强。高中课本中选入了多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这些散文文笔好,思想深刻,是游记散文中的精品,因而研探游记散文的阅读与赏析, 教给学生阅读,赏析游记散文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游记散文的阅读和赏析,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辨识体裁 辨识游记体裁,第一,要从内容上看是否备游记的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每二,要从题目上看是否符合游记的题目格式。 

游记的题目格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有明显的词语标志,或者冠有“游”、“漫游”、“游了”之类词语,或者尾随“记”、“游记、” “杂记”、 “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纪行”之类词语。②以客体(记游对象)地名为题,如袁鹰《北固亭》、臧克家《镜泊湖》等。③以嵌入了 客体方位短语为题。如郭沫若《峨眉山下》、端木良《在草原上》等。④以客体的某一特色记题,如峻青的《沧海日出》、叶楠的《崂山降雪》等。⑤以游历的中心 事件为题,如李建吾《雨中登泰山》、钏敬文《重阳节游灵隐》等。 辨识游记体裁,当内容与题目格式发生矛盾时,应以内容为决定性依据。 游记和抒情散文存 在文叉关系。在抒情散文中,因抒情的散文中的一小部分,本身就是游记。在游记中侧重抒情的游记归为抒情散方也无可非议。但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其中的景 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媒,而游记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地理的自然景观和此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踪 阅读游记,要透过完整的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再观写作提纲。做到了这一点,游记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而理清游踪常常是理清 游记结构的一把钥匙。 以作者游踪为线索本组成纵式结构,在游记中适用最为普遍。阅读时,首先要注意哪些名段是总览全貌的;哪些是分录描写的,依次写了哪 些景物,其特点各是什么;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看他是怎样移景换形,把景物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是游记的 又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的游记中,作者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地分门别类地介绍游地的特色,较典型的是碧野的《天山景物记》。 在以上两种结构 中,作者的游踪是较明显的。

 三、把握游感 游感是作者在游记中或显或隐地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感想。  游记是作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密切结合的产物,自然包含着作者对特定风 物所作审美评价,作者笔端常常饱蘸着激情。阅读游记,就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把握游感,主要是透过游记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 的感情,挖搌和概括游记的主题。 

把握游感的方法主要有: 1、 缘景入情法 在游记中,作者往往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之中,间接地披露出来,我们阅读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所状之 物体会其内心感情,将作者感情的“借代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2、 没身处地法 即从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身份、阅 历、文化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把自己摆在作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想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的方法。入事其内,方知其味,只有进入 角色,才能 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3、 因果悟理法 有些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某一事物道理或揭示一种人生哲理。这类游记中,写景是说理的基 础(有时是为说理服务),说理则是写景的升华。阅读这因游记,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性,并由此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我们从作品描绘的景物中悟出 了深刻的道理,也就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游感了。

 四、欣赏语言 4 欣赏游记的语言,除运用欣赏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之外,主要应从审美角度入手。 1、 透过语言外壳、审视、品味游记的语言的形 象美。 阅读游记,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形象,还要看其在描绘美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尤其是比喻、拟人、通感、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的运用。 2、 努力鉴赏游记语言的风格美 好的游记,往往是独具语言风格的,准确地把握游记的语言风格,需要对某一作者的几篇几十彷游记进行认真的研 读,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把玩,才能实现。一般说来,成熟的游记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朱自清语言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自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 等等。

游记 - 西方的游记

西谚有云:“每个旅行者都有一个故事。”它不仅表明了游记写作在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而且也预示着游记在西方叙述体文学中的核心地位。从史诗到小说 这些主要的西方文学体裁,都是围绕着诸如远程旅行、朝圣之旅、贬谪流放、科学探险、骑士漫游、流浪汉冒险、大规模远征等,来加以建构的。因而,当西方学者 接触到中国散文宝库中的游记时,便给予了格外的留意。

宣立敦认为,西方游记散文在“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的视野之 下,时常使其过于强调其造访之地奇特的“差异性”(Otherness)。在很多西方游记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是将本民族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投射到其他 文化上,传递着自己强抑在心中的焦虑感,或奇异的幻想。在争取与异域的差异互相理解的过程中,这些西方作者的游记作品时常是显示其个人欲望和幻想的一面反 光镜。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早期,游记经常将异国和边疆世界表现为与魔鬼、无信仰者、异教徒及自然危险相联系着的恐怖地域。像《东方奇迹》 (Wonders of the East)这样的文本,便以夸张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展示了遥远异域的野性,满足了人们求奇的欲望。在中世纪旅行范围相 当有限的程度之下,这些作品中的描写大部分是生动的,尽管很难被证实。不论这些作者如何力图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在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避免同传统经典的 权威相抵触,这一权威藉以支配写作的途径,是通过古典的和神学的寓言来解释个人化的经验。是探险时代的游记写作,最终向中世纪的世界观提出了挑战并削弱了 其威信。继马可·波罗《世界的描述》(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1298-1299)之后,一大批游记记录下了从前知识体系 中所无法解说的异域文化和风光。像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Richard Hakluyt,1552?-1616)《英格兰民族重要的航海、航行 和探索》 (Principal Navigations, Voyag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English Nation, 1589) 这样的文集里,包含了许多似乎是真实的、充满热情的商业航行的记录。由于商业和殖民开拓的发展,读者开始要求获得同寓言体迥异的真实记录。这样的文本不仅 刺激了四百年富于冒险的帝国主义,而且也使游记作者们解放了思想,成为个人化的作家,以多种多样的、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方式报道自己独特的新奇体验。这些地 域的“野性”,既暴露了有识的作者也未必能够全知全能,同时,对这些舶来品的时髦消费,也将文化相对主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外民族的浪漫本性和古老的 原始主义,时常会成为评估本民族文化的并不讨人喜爱的参照框架。对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比较,就曾刺激了对欧洲社会政治制度的批评,并导致在过去的三百年里 对革命性变革的支持。 

游记 -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