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八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分析
梁家峰
八年级思想品德考试采用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共四道大题,分别是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试题整体特点是:
一是导向明确。主客观题设置均衡合理,难易适度,采用了“低头翘尾”的方式,即降低基础性试题的难度,同时设计一定比例的有难度的试题,既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实践,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推进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是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为主的试题也基本上不存在了,而是突出了对考生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以及表述能力的考核。
三是结合生活。单选题中涉及到北京奥运会、美国总统大选、的内容,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中涉及四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同时试题把课本理论知识融合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如结合学生发展的交往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消费者维权问题、子女与父母沟通问题,寓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龟兔赛跑外传》,以及实践探究题中和谐集体创建等,都将生活实际文本化、综合化,情境化。没有生活实践,不关注时政,不关注自身体验,就无法答好这些题。
四是适度探究和开放,增强育德功能。在“教材是范例”的理念指导下,一些试题答案多元化,甚至没有固定答案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特别是第20小题分析说明题,答案尤其具有开放性。在实践探究题中学生可以进行二选一回答,拓宽了思维空间。试卷中挖掘思想性、探究性的材料,使学生在考试中增长了能力。第14小题的图画设置,联系实际,直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第20小题的“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样做”的探究,第21题运用北京奥运会材料,结合课本得出结论,有效考查了分析运用能力。思品教学或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丰富道德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德育为先的功能。如16、19等题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既能养能,又能实现知行统一目标。
全县学科均分81.4分,及格率86.3%,从抽阅试卷情况来看,主要失分情况及原因如下。第一,单选题中有个别学生在解答第12小题孟杰对自己合法财产的处分权时误解为使用权。第二,简答题第16题中对父母之爱的领会与方法掌握有差距,第18题在运用“竞争的最理想结果是双赢”这一知识点方面有欠缺。第三,分析说明题第19题第二问“应该弘扬怎样的民族精神?”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粗心大意,把此题答为了“怎样弘扬民族精神?”第三问举例题中题要求先举名字再举事例,许多学生都没有写名字,而且题要求写少年,许多学生写的是家长、老师、武警官兵等,走题现象严重。第20题关于三鹿奶粉侵权案中如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问题,部分学生用自己的话笼统作答,而不是有条理地从国家、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四方面作答。第四,大题实践探究题,二选一回答,第21题给出了两则信息,体现交往的重要性,可参阅课本3课和4课的相关内容。第22题体现的是如何设置活动,较为简单,有个别学生两道题都做,既浪费精力,时间,得分又少。看来,读题,审题是做好一道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此次考试的卷面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课上虽然热热闹闹,但课后不愿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巩固,轻视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未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因而答题时不到位、不完整。 另外审题、解题能力不高,还有待加强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不能放松。教学中淡化概念,但必须对概念讲精、讲透,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运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和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3、要让学生明确试题无论引用什么材料,都遵循着“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原则,答题或表述时,不能脱离教材理论知识泛泛而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提升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要把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做到教学内容活动化。要精心组织,精心准备,取得效果。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能随意取消每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更不能把室外活动变成室内活动。
二○○九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