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斌书法的心理拓展与创作

 聽雨軒sjh 2012-04-19

周斌书法的心理拓展与创作

    几年前,周斌教授到北大书法所访问,我们共同探讨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办学规律、书法文化与书法心理的内在联系、高校书法未来走向等问题。周斌身上有一种书卷气,这种气息使得他在华东师大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如鱼得水。认识周斌教授多年,眼看着他在书法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广阔天地中不懈努力,同时有挤出宝贵时间刻苦练习书法,可以说,书法心理前沿学科研究和书法创作方面终有所成,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精进。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周斌博士,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做过博士后,长期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青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
    近来,周斌先生准备出国讲学,当我仔细看了他提供的作品,感到他在工作之余挥毫不已,精神实在可嘉。尽管有的作品有才气有功底但还有些失于单薄,但大多数作品墨气沛然,颇有意趣。仔细看其作品少有浮躁和习气,个性力度不断提升。

一  在文人书法创作中不断开拓

    十多年前我在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一书时,提出“书法文化”的概念,意在强调书法和文化之间非此不可的血肉联系。其后这一概念成为书法界的重要范畴;十几年后的今天,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多种文化症候和书法处境,我整体性地提出“文化书法”的观念,并尝试着作为大学书法的文化追求或“书法中国”的文化指纹。提出“文化书法”,意在重申中国书法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内涵,强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技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书法最终不是为了表现技法,而是为了通过技法呈现文化意味。书法是“无法至法”的艺术形式,分内法和外法,内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外法包括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书法最高价值在于超越技法而成为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从中展现出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书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绝不能满足于技法,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的,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是不足观的。在这一点上,我与周斌达成了文化共识,并且在诸多方面,有意进行北大书法所与华东师大书法专业共同的教学实践。
    就书法创作而言,周斌对传统书法下了功夫,但细观他的书法似乎超越了传统而有相当的现代书法意味。他不想过分沉重的背负传统的匠气书法中,先行看到率性自然和精神觉醒的魅力。逐渐地,开始吸收文化之灵气,获得了新的精神养料。周斌多年来潜心研习王羲之、怀素、米芾,坚持文人书法精神,即那种于温润中浸透人文感悟人文精神的,以及历代文人氤氲的文化氛围的书法形式,加上书写中国诗歌经典的内容,才是他所追求的。而其多幅行书作品颇能见其性情,书作中充满笔断意连的用笔,加深和丰富书写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使其书法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他喜欢草书,写书法经常在深夜人静的时候开始,在在他不大的书法工作室他静心写字,心游万仞,点画笔墨中领悟书法对人心理的重大塑性意义。如赵壹《非草书》所描述:“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他在通过笔和宣纸的摩擦去激活古老的文字,用心灵在万籁俱寂中去倾听笔墨乐章。
    在海上书法的方阵中,周斌的书法似乎越出了传统,他曾迷惘过探索过,正是在迷惘、寻求、探索中,他一步步探索书法表现和再现的神奇魅力,他在书写的形式中获得内容的充盈,在下笔使转的生命爆发性中瞬间释放的精神的能量,将自己的痛苦和快乐、郁闷和洒脱,用饱蘸墨汁的徒手线完整地呈现在宣纸上。看他写字总在同自己较劲,千钧之力运于毫端,驾驭手中的素毫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捕捉到转瞬即过的心灵感觉,让宣纸上的苍茫墨色呈现变幻莫测的文字字。
    面对自己书法中呈现的问题,他不是像有些忽悠之士,自夸自擂以掩盖自己的苍白和无知,而是更深地反省自己,进入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中。他努力使自己的书法精神与贤人的精神意象接通。同时走向现代书法中的结构和形式线条,秉承了那种淳朴、天真、率直而不拘章法的艺术风貌。他一方面坚守书法的本土性,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契合普范性的艺术阐释框架和国际欣赏趣味。
    在四条屏岳飞《满江红》中,周斌运用朴质丰茂的笔法,在颇为老辣中透出通透洒脱,心灵的妙笔出于人生领悟之后的真情怀,书法线条的舒和是人生怅触无边暗合。用笔老练,在传统书法风格中加上了民间书法的意趣,在表面的轻松自得中蕴含着笔力的遒劲。这种笔法与书写内容的合拍,说明书家已然突破技法的束缚,获得心灵解悟后的笔墨解放。
    周斌教授往往喜欢用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自我感觉,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出自己对书法形式的独特理解。书王维《鹿柴》,写得潇洒自然,颇能见其性情。《江雨霏霏》《书管子语》等作品充满意味的用笔,作品文字互相呼应,从静止的字形中,显出厚重而飞舞的动势,加深和丰富了书写内容所要表现的感觉,使作品有了新的美感。《抱朴含真》写的奔放不羁,在不断改进书写习惯中,汲取与已相合的历代书法因子,培养良好惬意的书写感觉。团扇王之涣《登黄鹤楼》与贾岛《寻隐者不遇》写的松散宽博,自有一番意趣。
    当然,书法的道路是艰难的,周斌先生迈开了这一步,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书法空间和境界。书法需创新才有真正的生命气息。这是我同周斌曾经探讨书法教育尤其是大学书法教育当代意义。中国书法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即纸张尺幅到明代中期以前大多是尺牍多横批。尽管象米芾这样的宋代大书法家也尝试过写大字,并在《海岳名言》中说道:“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但真正普遍写大字仍然是明中叶以后的事。随着建筑空间的廓大,人们对视觉感受理由了新的要求,于是就将书法作品在整体气象和结构笔墨上有重大的拓展,这种拓展不时将小字放大,而是同样真正的创造首先是一种突破,徐渭消解了中锋行笔的古今不二笔法,大量使用侧锋用笔成为一时之仿效,而王铎更是深谙二王精神气象,在丈二大中堂中任笔狂书犹如刀枪剑戟大气盘旋,章法上使直贯的行气转变为无行不歪无字不歪的王体风格,影响深远。不难看出,周斌在熟悉中国书法史基础上,对书法的自然率真以及破除藩篱更是情有独钟。

二  在书法心理研究中独树一帜

    周斌1993年获“谢稚柳书法艺术提名奖”,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海派书法晋京展等重大展览三十余次。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同时,周斌主持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2007年度获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2009年度获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助,主编《近现代书法家大辞典》、《书法鉴赏》等,出版个人专著《阮元书学思想研究》、《东巴文异体字研究》、《书法与篆刻》、《赵体唐诗字帖》、《欧阳询与虞世南》、《齐白石》,合著《书法自学教程》、《大学书法教程》、《中国书法简史》。
    周斌的书法心理学研究颇有新意,在千百年书法经验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科学研究的范式。他带领其课题组历时两年,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后发现,书法这一传统艺术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练书法的儿童更安心冷静,表现得更加安定、冷静,性情也变得相对温和、顺从。周斌认为:“书法创作有虚静态和炽情态两种心态,前者需要儿童聚精会神,这对提高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培养温和、顺从的性情有极大的影响。与此相对,炽情创作是激情奔放、欲罢不能的心态,这对提高儿童思维的开阔性有重要的作用。”书法练习对儿童了解和管理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三个维度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虽然儿童经营人际关系、了解自身的情绪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提高,儿童在练习活动中对自身情绪的元认知促进了情绪智力的发展。
    在电脑时代,儿童是否需要书法?周斌回答是肯定的:“作为音、形、义统一体的汉字,积淀着华夏先民在天文、地理、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哲理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汉字书法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其他课业不可替代的。”
    周斌在书法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儿童在两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个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乐群性的降低、聪慧性的提高、情绪稳定性的降低、兴奋性的提高、有恒性的降低、敢为性的降低、世故性的提高、忧虑性的提高、自律性的降低等方面。从这些结果来看,有些个性特质的变化是比较积极的,如聪慧性的提高、世故性的提高等等,反映在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处事也日渐得体;但有些特质的变化也是令人担忧的,譬如说乐群性的降低、有恒性的降低、情绪稳定性的降低、忧虑性的提高、自律性的降低等方面,这一方面可能有着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的作用。如何营造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消除这些不利的发展变化,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书法练习为什么会促进这五种智力的发展呢?根据高尚仁的观点,书法活动能引起大脑意识状态的增高,从而产生所谓“优化脑激活效应”。高尚仁等人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发现,硬笔书写、英文书写、算术、书法书写以及绘画等活动对大脑的激活效应是有差异的,书法和绘画能对大脑两半球产生优化激活效应,这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书法书写由于种种知觉上、注意上、思维和认知活动上的全面、动态和积极的激活作用,使得写者在毛笔书写过程中,产生了高度的注意、思维敏捷,反应加快和认知能量增强等正面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脑有关功能的发展,表现在对于儿童多种智力发展的促进上。
    周斌在《书法练习促进心理积极改变的实证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9年第3期)认为:书法练习对脑神经活动、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诸多因素均有积极的影响。在《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年第5期)中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运用14PF为测查工具,创新性地考察了书法练习在儿童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书法研究》2005年第6期)中,他探讨了书法训练与城乡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有效的研究,是的周斌超越了传统书法研究模式,使得书法艺术研究进入了更为客观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模式,而站在了当代书法研究前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