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苦产生的机制以及消除痛苦的方法

 呼吸5256 2012-04-19

在佛陀揭示的“十二缘起”法则中,“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这是一个完整的产生“自我”的心理机制。当心接触到感受,并对它产生贪爱时,执着同时产生,这时,心中自然地会确立一个“自我”的身份,而当这个虚幻的身份确立时,痛苦即刻产生。
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在此寂静中感知每一个感受的“无常”相,藉此可以消除对感受的错误认知与依赖。当对感受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知,禅者就不会对任何感受产生贪爱与执取,于是在接触感受时,他就不会产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没有这种自我的认同感,所有痛苦就失去了基础而无法产生。这就是佛陀在“十二缘起法”中阐述的消除心理痛苦的基本原理。

在众生心中,因“无明”的存在,心在接触感受时,每一次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藉着这种错误的认知,贪爱与执着就产生了,紧接着就是“自我”身份的确立。在生活中不间断地经历感受,于是这种反复地执着和自我强化过程就在不间断地进行中。每一次对感受的接触就是一次自我身份的强化,这种强化实质上是在强化痛苦的根基,痛苦根基的强化,会让制造痛苦更加便利与频繁。

佛陀已经指出,所谓“自我”,其实只是心在意识的层面上反复确立起来的一个意念;因这种意念过份频繁地被确立,于是心渐渐地对这个意念产生信赖。当禅者通过反复观察与研究,发现自我产生的机制以及它与痛苦的因果关系时,禅修者所有的迷惑便得以破解,于是心回归本来状态,痛苦即不再产生。

这里的中心点是看到“自我”的产生机制,在这个机制中,禅者会清晰地发现,人们生生世世确信不疑的“自我”,其实它的实相只不过是一个意念。因人们在生活中反复地强化这一意念,于是这意念就成为一个中心。虽然人人都在执着它,但它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变化,它实质上只是意念。

 

感受与执着、执着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修习“受念住”得以明确。在《大念住经》中,佛陀对通过感受进行修习给予了明确的指导,这就是《大念住经》中“受念住”部分。在这部经典中,关于受念住的经文是这样的:
“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在执着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痛苦的感受。」没有执着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痛苦的感受。」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着不苦不乐的感受。」
于是他就内在的感受观察感受,就外在的感受观察感受,同时就内在、外在的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在这个世间,人们会错误地认为,心的存在必须以“自我”为基础,如果失却了这个“自我”,那就失却了一切的基础。其实,心的认知以及由此认知而产生的附属心理,例如感受、思想以及心理行为,这些都可以在没有自我这个基础时照样会产生作用。

人们似乎一直在担心,如果这个“自我”不存在,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其实,以实相来观察,自我只是心的一种幻相,当这个幻相在佛法之智的观察下展现了它的不真实时,而一切并不会消失,此时的心会更加真实,此心能够认知事物,只是这时的心不再背负自我的重负,不以贪欲为其目标,而以真实为其目标。所以这时的心认知事物更具效率,更有智慧,更能切近宇宙的真实。
智者们都会期望能够放下“自我”这个幻相,藉此而解除重负,但苦于没有办法。但在佛陀阐述的十二缘起中,人类所能得到的启示是:从观察感受入手,可以看到“自我”这个幻相的产生过程,并进而发现自我其实是不真实的——它只是一个心理因素,而非实际存在。
“触缘受”,当敏锐的正念连接到感受时,这就称为“触”,即心知道感受的存在。例如当你一早醒来,突然感觉到头疼时,说明你通过知觉发现了头疼这个事实。“触”即接触之意,接触当中最为敏感的对象是感受。
“受缘爱”,当知觉探测到感受时,心立即产生贪爱,对舒适的感受念念不忘。如果你在早晨感觉到头疼,你会马上不喜欢这个感受。从发现感受到不喜欢它,这是刹那间就会发生的事情,即使意识并没有明确的作意,但不喜欢还是会在瞬间发生。
“爱缘取”,当贪爱产生时,执取即刻产生。心不喜欢疼痛,于是对疼痛产生排斥,而对舒适的感受产生向往。这个向往即是“取”,即执取之意。
“取缘有”,在这个执取的心理机制下立即产生一个实有的存在感。
“有缘生”,藉此存在感而孕育出“自我”意识的出生。
“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自我的意识一旦产生,即刻产生痛苦。所有痛苦的产生与聚集,都源于这个自我意识。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这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产生的机制,佛陀在此清楚的阐述了人类是怎样在意识形态中产生自我身份的过程。

在“自我”产生的过程中,感受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正是对感受的执取,进而产生了身份认同,于是痛苦生起。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藉此发现,人们可以进行正确的观察,对感受保持正确的态度。当能对感受保持平等心,执取就不会产生。怎样才能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呢?即对感受不迎不拒;不论是痛苦的感受或是舒适的感受,如果都能在敏锐的觉察下保持不迎与拒的态度,这就是对感受保持了平等心。
而只有在平等心的前提下,禅者才可以进行真正的观察,即切实地落实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指示的:“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平等心这个前提下,观察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观察。相反,如果是在贪欲的指使下,将无法在观照中实施佛陀所说的“不论怎样的感受,他都清楚了知”。
而当这种观照进一步深化时,心会自然地展现“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这种观察的最后结果是,“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感受是一项事实,它在宇宙中的最终实相是,“它只是感受”——这是至为明确的事实。如果禅者能有这样的智慧,那么在心流中,自我的身份就不会产生,也就不会引生“十二缘起”的因果发生。于是,不论经历怎样的感受,心都会知道“这只是感受”而并无其他。这是最深刻的五蕴事实,藉此可以止息一切痛苦烦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