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稻推广的喜与忧 中国魔稻“软肋”有待突破

 昵称4758024 2012-04-20

 

  超级稻推广的喜与忧 中国魔稻“软肋”有待突破

   初秋时节,湖南省湘潭县姜畲镇棋盘村,阡陌间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似乎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喜悦。

棋盘村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片是中国最早实验超级杂交水稻种植点之一,今年已经开始进入“千亩示范”阶段。正在察看苗情的农民赵应泉对超级稻丰产充满希望。从上世纪末开始,他就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超级稻,单季亩产从500公斤左右开始,目前已经能稳居600公斤以上的水平。

与赵应泉的热情一样,继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超级杂交稻的培育和推广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然而,一些专家和基层农技推广干部认为,在保持高涨热情的同时,冷静理性的思考更有助于超级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国魔稻”十年铸就辉煌

在我国水稻发展史上,单产曾经出现过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使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以上,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被誉为水稻“第三次革命”。1996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正式提出,而此时已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

“现在,我们却跑在了世界最前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豪地说。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二期,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目前,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正在向亩产900公斤的三期目标迈进。袁隆平预计,到2010年,三期目标将实现。

从1996年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沈农265”诞生,到今年确定推广超级稻28个品种;从1996年农业部在沈阳确立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到今年农业部出台《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超级稻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中,经过各协作单位的联合攻关,中国超级稻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品种培育方面,已创制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

据袁隆平介绍,第二期超级杂交水稻可在2006年大面积推广,亩产可达650公斤。按照年种植1亿亩、每亩增产15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150亿公斤粮食,能多养活3000多万人口。在人口增加、耕地总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超级稻无疑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勾画出一幅美好的图景。

科研“软肋”有待突破

从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不久前云南永胜县传出小范围单产突破1300公斤,新的超级稻品种组合不断刷新单产纪录。然而,一些专家认为,目前超级稻品种的研究与选育仍有许多技术难点尚待攻关。

湖南省超级稻推广办公室专家尹丽辉告诉记者,从目前的超级稻育种研究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主攻单产的战略指导下,稻种生产期拉长,不利于双季种植。在湖南等传统双季稻区,超级稻单产再高,总产仍不及传统的双季稻。

此外,许多超级稻品种组合对温光等环境要求较高,时空限制性强。从目前研究开发情况来看,大部分产量创纪录的超级稻组合仍只适应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小范围丘块内,移至海拔较低的传统稻区,产量就出现下降。

推广专家们认为,中国的超级稻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确令人自豪,但研究时间不长,目前所育成的超级稻品种组合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出于稳重考虑,避免一拥而上,所以目前湖南省采取的推广方式仍是主推一期,深化二期,探索三期。”尹丽辉认为,水稻的品种组合受地域环境影响较大,区域性很强;由国家来确定的超级稻品种组合的方法并不合乎实际,理想的方法是将品种认定权下放,由各地自主选定推广合适的品种组合。“当然,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超级稻研究终将解决这些两难选择。”尹丽辉说,“但就大面积推广而言,我们仍应保持理性的姿态。当超级稻研究推广遭遇困境时,大家都应为它鼓鼓劲;而当鼓吹超级稻的声音过热时,适当地泼泼冷水,保持冷静清醒的思考将更有利于超级稻的健康发展。”

推广网络亟待健全

中国超级稻的成就,有力地辩驳了布朗提出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但实验田里的成果最终要进入千家万户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前滞后的农技推广方式无疑制约着超级稻成果的转化应用。

“与当年杂交水稻的推广相比,超级稻的推广最缺乏的是一支庞大的基层技术队伍。”湖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雷秉乾说。目前的超级稻推广面临的是“上热下冷”的局面。雷秉乾告诉记者,为了推广超级稻,湖南省成立了一个由主管副省长担任组长、袁隆平院士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财政、农业、科技等多个部门,2006年省里拿出了800万元推广经费,推广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落实到市、县一级,超级稻的推广力度就大打折扣。

“目前种粮效益偏低,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尹丽辉说,与之相应的是有技术、有经验的专家也大多集中在省市一级。

超级稻应用推广并非上天入海的高端技术,基层更需要的是经验积累型的农技推广人员,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网络面临“网断人散”的局面,使超级稻的推广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

“越到基层,情况越差。”全国劳模、湘潭县姜畲镇泉塘子农技站干部李罗斌说,过去农技推广网络是“三级一户”,即县里有推广中心,乡镇有农技站,村级有推广组,组里有示范户。而目前县级农业局和推广中心已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大多名存实亡,村一级更早已不复存在。没有了三级推广网络,农户示范无从谈起。

“光靠县一级农技部门负责全县100多万亩的技术服务显然是不现实的。”李罗斌说,加上目前农村大多数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技推广更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最有效的推广手段是入户示范。”尹丽辉认为,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在马路两边建立百亩、千亩示范片,还不如扎实做好入户示范。“农民群众最讲究实效,示范片搞得再好,更多的是向上、向领导宣传,相对于全国全省而言,能看到的人也很少;而搞好入户示范解决的则是向下宣传,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来源:http://www./content/686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