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风险投资

 梦泽赤子 2012-04-24

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风险投资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需有风险投资的支持。风 险投资为何物?本文作了通俗生动的介绍。 


        据说,在硅谷有一片橡子林,无数的风险投资家就蹲在 树上,当科研人员有了新技术,只要到林子里大喝一声: “我有好项目!”总会震落几个风险投资家。有了风险投 资家的支持,科研人员的技术变成了产品,又变成了财 富,腰包也一天比一天鼓起来。终于有一天,原来的科 研人员,现在的老板把公司一卖,也跑到橡子林里蹲起 来,等着别人来大喝一声,把自己震下树来。 
        这个IT(信息技术)业界流传甚广的笑话,在不同的人嘴 里也就变了味道,美国人说来津津乐道,到了中国高科 技产业的创业者口中,却多少有点酸溜溜的感觉:“我们 怎么没有这么一片橡子林呢?” 
       自1938年戴维和威廉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创办惠普公司 开始,硅谷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英特尔、苹果、太阳、 以及1995年才崛起的网景、雅虎等广为人知的企业,均 是出自硅谷。而这些企业的发展都与风险投资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现在想起来,上市对我们帮助很大,可以说对企业的 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当时存在很多冲突,真不知该怎么 走。”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说。但雅虎最终在风险投资公 司Sequoua Capital的帮助下上市了,股价由13美元窜 升至33美元,不仅为公司筹集了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还使杨致远在一天之内成为了亿万富翁。 
        时至今日,硅谷已拥有7000多家科技企业,平均每周有 11家新企业成立,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股票上市。硅谷 的智慧财富背后是数以十亿美元计的风险投资,1996年, 仅硅谷地区风险投资金额就达36亿美元。硅谷的发展离 不开风险投资,换言之,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今天的 硅谷。 
        风险投资英文称作Venture Capital,也有译作创业投资 的,据说始于1946年。那一年J.H.威特以1000万美元 的资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他是第一个 以共享股权形式投资的人,并创造了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的概念。 
        橡子林的故事中既说明了硅谷风险投资家之多,同时也 说明了许多风险投资家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摇身一变,变 过来的。这正是风险投资的一大特点。 
       风险投资指的是由专业化人才管理的投资媒体向特别有 发展前途和潜力的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这些潜力 企业多是高科技企业。 
        高技术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知识成本和在市场、环境等方 面的巨大风险,决定了其独特的组织形式——风险企业。 风险企业并非现代公司制企业。风险企业可以是独资企 业,也可以是普通合伙企业,或是有限合伙企业。目前 一般多采用有限合伙企业形式。在企业中,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在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参与企业决策,但并 不直接管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且以其约定的出资额 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创业者,或者说这些 手握专利的科研人员则作为普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 担主要责任或无限责任。显然,这些创业者才是企业的 主人。 
        理解了风险企业的形成过程,也就理解了投资家和创业 者在企业中的关系。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志同道合的几 个人有了一个设想(Great idea),于是大家凑钱启动事 件,这个钱被称为种子股(Seed stock),等到种子发了 芽,结出了产品,好了,该到橡子林大喝一声了。 
        创业者们做出一整套商业计划(BusinessPlan),找到风 险投资家,对他讲述这一伟大并极具发展前景的计划。 
        如果投资者“懂了”,自然接下来就是掏钱,如果“不懂”, 或者干脆说根本不信,创业者们只好去找下一个投资家 了。 
       找到投资者以后,要将开发的产品或技术作价,与即将 注入的风险资本确定比例,今后好按照比例分钱,如果 公司能够发展的话。流行的“用期权创造百万富翁”就 是大家都拿期权。 
       这样,风险企业就完成了第一次膨胀,一般可以达到种 子股的5—10倍,企业可以真正开拓市场了。 
        通常情况下,企业三四年后要上市或被其它公司收购, 总之,第一批的风险投资者将要退出企业,由下一批人 接手。风险投资家的目的是获得高技术、高风险带来的 高利润,而不是经营企业。 
        可见,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以科研人员和其技术为核心, 吸纳了各方资金加盟而形成的企业,企业能够成立的核 心精神是对科研人员和其技术巨大价值的肯定,没有这 种肯定,也就没有了风险企业。所以,风险投资与高科 技企业正是相依为命的好伙伴。 
        据“世界电信联盟”测算,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每投入60 美元,可获得1000美元的产出。 
        惊人的利润吸引了蜂拥而至的淘金者。据美国风险投资 协会(NVCA)的年度报告,1991年仅签署了832份风险 投资协议,投资额34亿美元,而到1996年,上升到1502 份协议,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 
        在90年代初,风险投资的最佳方向是计算机硬件生产商 和教育软件的制造者,两年后则变成了生产客户机/服务 器,以及为企业架线搭网的服务商,现在,互联网吸引 了最多的目光,1994年是网景这样的互联网软件制造商, 1995年则是雅虎这样的网上信息检索者。 
        越来越多的投资加速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 加速发展带来的高额利润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风险投 资,这一循环变得越来越快。美国始终处于世界技术的 最前列,与其风险投资制度是分不开的,这也促进了美 国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 
        宽泛地说,80年代初,当中关村开始崛起时,中国就出 现了风险投资的萌芽。当时以技术人员为主体,“自由组 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都体 现着不规范的风险投资精神。变相的风险投资为中国培 养出联想、四通、方正、紫光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是 当之无愧的孵化器。 
         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数额都在大幅上升,形 式也逐渐规范化。一些外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也涉足中国 高科技产业,中国各级政府也希望能够通过风险投资促 进产业升级。但是,由于不了解风险投资的本质,好心 办坏事,中国风险投资发展也体现出一些问题。 
         随着高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风险投资机制的渴 望也显得越来越迫切,但急功近利,却也不小心踏入了 一些雷区。 
        在中国风险投资的实践操作上,往往是由政府出面,采 用银行提供贷款或成立基金的形式为高科技企业筹集资 金。表面看来,企业获得了资金,但背后却存在着隐患。 风险投资家看起来与银行相同,都是资金与企业的中介, 但两者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对待风险的态度。 
         银行家全力规避风险,比如有抵押才会发放贷款,而风 险投资家则完全是凭借其对行业和市场的深刻了解去驾 驭风险的。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对于技术、人才、市场 有超乎常人的认识,因为一旦投资失败,不会有可以拍 卖的住房。这就是为什么风险投资家多是技术人员出身。 
        即使如此,风险投资成功的比率依然是非常低的,大概 只有20%,但一旦成功,回报巨大,所以才会吸引投资者 前仆后继。 
        银行投资风险企业或者由老百姓的钱构成的基金投入风 险企业,无异于让外行拿着外行的银子冒险,结果只能 使本来就有巨大风险的风险企业增加更大的风险。 而企业上市与兼并重组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又使风险 投资者被深深套牢,几年以后无法撤出,打击了风险投 资者的积极性,使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们只能望洋 兴叹,我们的那片橡子林在哪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