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舟 《马》

 清风空间 2012-04-25

《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其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句子的深刻含义。   

 

一、导入: 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最忠实而高贵的朋友,战场上有它们无所畏惧的身影,旅途中有它们不辞劳苦的足迹,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对它们的赞美,它们默默无闻的见证着的历史,可是,试问人类自己,我们对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布先生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去探寻动物王国的灵性之美。 

 

二、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简介:   

   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2、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剽悍( 窥伺( 羁绊( 疮痍( 面面相觑( 阔绰( 庇荫( 遒劲( 妒忌( 相得益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剽悍:勇猛,强健。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羁绊:束缚,本文指马笼头。 疮痍:创伤。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

 遒劲:雄健有力。 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相得益彰:指两个事物或人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三、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过渡句)理清思路——先写家马,后写野马。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请分别用文中词语来概括人工驯养的马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这种马特点的词句。注意,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多读。(分两大组合作完成)(读第一自然段)  

人工驯养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A勇毅。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B驯良。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2、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是如何对待它的?(读第二自然段)

 A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B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

C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品读本段最后一句:“这一切”是对马更大的侮辱,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玩物和奴隶,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3、我们所见的“马”,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马了,那么,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天然野生的马具有什么特点?)(读三至五自然段,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 

明确: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五、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

 

2、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突出表现在哪些句子上?自由品读,读出情味。(先谈自己的理解,再朗读)  

明确:

(同情家马,欣赏野马)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3、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衬托马的美貌。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1、小结:(每一部作品都打下了作者个人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他反对专制,崇尚自由。他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正是把自己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做怎样的马呢?请以“我愿做       的马,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你学完本文后自己对马的理解。

 

3、大家都总结的非常的非常好,对马有了深刻的透彻的理解,那么,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启示呢?(崇尚自由、善待生命、关爱动物、尊重自然

 

七、作业

1、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2、请以《家马与野马的对话》为题写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

                            勇毅

           人工驯养的马     

 

          (同情)          驯良

 

 

美质: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对比        天然野生的马     美德:热爱和平,团结和睦

 

(赞美)           美貌:身材高大匀称优美

 

其他动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