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炎:读金庸武侠我们到底该学习啥

 易之复 2012-04-27

赵炎:读金庸武侠我们到底该学习啥

文/赵炎

    喜欢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实在不在少数,数十年积累下来,用“亿万计”来形容金迷群体,恐怕不为过。那么,我们读金庸武侠,到底应该从中吸纳些什么?

    修炼神妙莫测的武功?小孩子都知道,这不现实,即便其中的武功家数都是真的,你也不能去做梦。因为你没那个时间和机缘,没那个恒心与吃苦精神,更找不到所谓的武学典籍和东邪西毒这样的名师,所以,得死了这个心。

    找几个哥们拜把子闯江湖?如今这社会,身上揣把水果刀,警察看见了,都得找你说个明白,哪有江湖让你闯荡?虽说江湖即社会,拜把子不犯法,打个小架什么的,逮着了最多关几天,可你浪迹江湖不工作,吃什么喝什么?哥们兄弟讲义气,或许能帮你一阵子,绝不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为了生计,最好还是安心上班。

    跟着金庸学爱情?是个理由,因为有个作者写了一本书,叫《金庸爱情三十六计》,其素材就来自小说中的故事,有模有样的。可是你不妨学学看,赵炎敢保证,你不会得到幸福。金庸武侠里的爱情,不是孽情,就是悲情,烟火爱情则少之又少。人家小说中人还在不停地问世间情为何物,你还能学到什么?学“痴儿女”生死相许?谈恋爱,玩生死,如此惨烈,现在的小青年不会那么傻。

    学做生意拼职场?也是个理由,也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人也在写。可谁都知道,读和写的关系,其实就是那么回事:读者姑妄读之,作者姑妄写之,不能太当真的。我在写,所以,我有切身体会:分析江湖人物的“职场”经历,离不开“牵强附会”的手法,否则是断然写不下去的。现在人做生意,最注重规则意识,拼职场最需要遵守员工守则,这两条也正是江湖人物身上最缺少的。跟着他们学,那你离破产下岗之日,恐怕就不远了。如果说有所学,那就学一条:对门派和师傅的忠诚。

    这不能学,那不可学,我们读金庸武侠还有什么用?有用。读金庸小说,得把他的系列全部读完,然后做个朝代划分,进行比较。比较什么?无非人物的品行好坏,故事的意义优劣,人物和故事受到何种社会大环境之影响等等。只要通过比较,我们就有学的了。

    反映两宋时期的,有三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其余都是蒙元以后的,如元末的《倚天屠龙记》,明代的《笑傲江湖》,明末清初的《碧血剑》,清代的《鹿鼎记》、《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等等。如果进行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两宋时期的武林,正义与侠义之风盛行;蒙元以后的武林,名利与仇怨之风盛行。两宋时期的武林,为国为民挺身赴国难;蒙元以后的武林,为己为私怕惹祸上身。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原因只有一个:事关国民性,两宋时期的国民性最伟大!

    这个观点其实一点儿也不新鲜了,许多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宋代亡于崖山之役,两宋伟大的国民性从次不再。这种讨论非本文的重点,赵炎想说的是,读金庸武侠,我们应该学习吸纳的,就是金庸先生极力推崇的两宋国民性:个人修为----正直率真、豪迈大度、悯世爱人;立身大义---爱国家、爱民族、讲团结、御外侮。也就是说,咱中国的国民性,曾经很出色!

    金庸先生笔下的两宋江湖人物,其侠义精神的主旨,其侠肝义胆的渊源,均离不开“为国为民”四个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个字,两宋的江湖内部仇杀少,争夺名利的人也少,江湖人物的整体素质远比其他朝代的江湖人物为高。不是说这个朝代所有人都是有良心的好人,也不是说蒙元以后,武林个个是坏人。如果这样的话,也不客观。

    在两宋的三部书里,我们几乎找不到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互相仇杀的武林人物,欧阳锋、金轮法王等都是异族,而且是作者设定的大反派,不能算。乔峰参与的仇杀悲剧,只是源于鲜卑族慕容氏的复国阴谋,这种仇杀与国民性无关。

    我们所看到的,是以丐帮为代表的武林门派的忠烈御侮之举,是以郭靖为代表的武林人物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仅如此,在个人品行方面,他们收养遗孤、扶危救难、济世为怀、急公好义、淡泊名利,身处江湖而不嗜杀戮,刀尖上行走却处处宽容,遁世隐居而不失国民本分,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反观蒙元以后的几本书所体现的国民性,就有些血淋淋的了。凡事用刀说话,取代了两宋武林侠客的良心,娥眉派的灭绝尼姑就是个典型。尽管张无忌身上的国民性可圈可点,但只是唯一。整个武林已经是日薄西山,所谓的“正道”与“邪道”的区别,只是一抹挂在脸上的面具而已,“正道”的邪恶,比起“邪道”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以少林派为领袖的武林“正道”门派,公然上武当强迫张翠山出卖义兄,骨子里却是为占有屠龙刀和寻找谢逊报仇。张无忌多次就难于中原武林,但在少林召开屠狮会时,存报恩之心者了了,而忘恩负义者甚众,两宋时期伟大的国民性几乎丧失殆尽。

    左冷禅屠杀刘正风满门,余沧海屠杀福威镖局,“名门正派”无不杀人如麻。而少林、武当等所谓的“领袖”,居然默认了屠杀的事实,没有站出来“事后追究”。他们替武林“伸张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不死伤本门弟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金庸先生自己也说,笑傲江湖中的人,无论男女都是政治家,真是一针见血、入骨三分!全民变成政治家,则全民皆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这种国民性岂非悲哀至极?!

    鹿鼎记写韦小宝的另类成功史:争名夺利,贪婪枉法,成为主体;自私自利,相互仇恨,成为主流。写清代的几本武侠书,莫不体现出国民性格中的整体奴性。为国为民不知为何物,替武林伸张正义不知怎么写。武林人物,大多自甘奴才,少数不甘奴才的“大侠”行走江湖,也就伸手管管眼前能够打抱不平的事,小打小闹,展现一下主人公的侠义精神而已,而绝大部分人早已经成为满清大辫子奴才。两宋时期的为国为民、英雄盖世的风气,在清代是无论如何也寻不到了

    读金庸武侠小说,我们到底该学习啥?学习那种曾经非常了不起的民族精神,吸纳我们民族曾经非常伟大的国民性,从而摈弃奴性,让遗失已久的那些优秀品质重归。(赵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