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二”

 “六一”居士 2012-04-28

说“二”

(2012-04-26 21:39:54)
 


 
  按理来讲,“二”和“一”是平等的。小时候吃完棒冰,数冰棒,懂得原始积累:放一根是一,再放一根就是二;放到一百根,数学过关。若把“一”作为“个体”,“二”就是一加一;若把“二”作为“整体”,“一”就是“二分之一”,汉语有“一分为二”,就是这层意思。无论是“一一生二”,还是“一分为二”,“二”和“一”只是数量上的不同,而在自性上,却是平等的--一与二,都是无中生有,从零中生长出来,在它们的另一端,有“负一”和“负二”。根器佳者,初中接触代数,有了正负观念,及可悟入宇宙的妙门。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众生平等。大千世界,始于零,归于一。一即是二--因为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二”在中国的道家,是个很重要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什么?“一阴一阳”即为二。男人和女人,合体为一,生出小孩子,也就是“三”来,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所以说,小孩子才是“小三”。
  辩证法讲什么?讲“二”。正面看,反面观。事物再复杂,都可以归结为一体两面。至多,再分三个层次。若弥至千丝万缕,则难免挂一漏万,梦里不知身是客了。正如一枚硬币在数钱,永远数不清楚。
  我喜欢李白的那首诗:《月下独酌》。有几句是这样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貌似“不二”,其实二在其中。独酌为一,邀明月为二,明月投射下来的身影为三。假若,独酌之酒杯有面盆那么大,应该月影亦在酒杯之中吧,那么,这该是四了。万物森森,心念淼淼,“二”是沙漏中的一粒沙子,逃脱了眼,脱逃不了存在。
  数学与语文、物理与哲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不是“二”。即便被分开,造出飞机核弹、电脑手机,穷理极义,也要明白,再多冰棒,都是一种“自性”:原材料都是木头。物理世界,也有一种“自性”:原材料都是念头。没有念头,便没有我们居住的这个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世界由念头浇铸。诗哲曰:“诗意地栖居”、“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便是对“自性”也就是“一”的寻求。我是一、物是二;我是主体,物是客体,不对。物我同源,心物同游,是一个道体。释氏讲“念念成形”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与我们的念头是同一的、同构的。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不二”之意,就是“二即是一”。所谓“说一不二”,原是本源彻境。很难说清楚,只能觉者自觉,空谈无益。
  俄国诗人布罗茨基写过《小于一》。他说“一个人既不是孩子也不是成人,一个人也许是小于一的”。我心想,亦在判断与实证:西方大明白人,都是与东方哲学谋而合或不谋而合的。否则,成不了大明白人。布罗茨基的认知境界,登堂入奥,未及大乘。后期未见他有“同于一”的思想流露出来,殊为可惜。“大同世界”也是同于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隐隐有这种想法,但会意会错了--似乎世界还未统一。但世界早已在造物主的一统之中,不需要造物主造出的精灵来干政了。但是否有可能人与造物主平齐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将来的某一天,而是现在,因为“同一性”的缘故,你既是造物主的对象物,也是造物主本身,这个道理殊难理解,但境况确乎如此。
  从整体上讲,二是“小于一”的,这是东方哲学;从个体上讲,二是“大于一”的,这是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是阴,雌伏,收敛;西方哲学是阳,雄起,张扬。所以学者多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叹只叹学者们只知“用”途,而弃“体”质,以致不能合二为一,杀得出去,收不回来。
  汉语之“二”,流变至今,又有新的意会。“二”指“不一般,不如常”,暗指(今众人早已明指)“傻”、“不上道”。那么,“二”便成了一种揶揄。“你好二”,“这个国家很二”之类,便不绝于耳。
  懂得“二即是一”的道理后,随大流去罢,不走心、不伤肺。沧海横流,既便“二”是那污水排放,在“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中,也将冲得个“一”干“二”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