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研究表明,在独生子女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任性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得到满足,不满足就大吵大闹,“偏不”,“就不”不离口,无论家长怎么劝说也不管用,难以克制自己。不过,我们稍为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孩子的任性哭闹是有选择性的。 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亲面前常以哭闹来“威胁”,进而达到目的;而在严肃的父亲面前,却变得十分乖巧,从不敢尝试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孩子的哭闹任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选择性呢?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闹,受到不同的强化所致。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亲面前,只要一哭闹,想要什么,肯定就得什么——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而在严肃的父亲面前,以哭闹作“威胁”,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有时还挨痛打一顿——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负强化。由于我们的不同强化,所以孩子的哭闹任性行为也就有了选择性。 孩子任性行为的选择性给我们这样一些教育启示: 孩子的合理要求,他不哭闹,我们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不要总等到他哭闹提出要求后才给予满足,否则就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凭他怎么哭闹,也不能满足他,否则也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在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上父母态度要一致并且要坚决,同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一定要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的态度。要不然,对孩子的任性要求,父亲坚决不给,而母亲却给;父母坚决不给,爷爷奶奶却给,这样让孩子的任性行为也就有了选择的机会,他的任性行为就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纠正,同时这样做还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双重人格(父母面前是个乖孩子,爷爷奶奶面前则是个极端任性的孩子),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认为,要彻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成人就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任性行为,只有放弃,别无选择。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即面对任性的孩子,只说一句警告的话,然后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纠正他。 1)面对孩子的种种理由与各种胡闹行为,采取不解释、不劝说、不争吵的办法,否则就会强化他的争吵、胡闹行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进一步胡闹,且使你难以忍受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这时仍然保持不批评、不与之讲道理、不打、不骂的态度。 3)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他:“你刚才胡闹是不对的,现在你情绪稳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这样,我们仍然不会理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