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济:景与人的传奇

 老彗星 2012-04-30
 
 
 
 
        清明时节,山西永济市,鹳雀楼。导游问众游客:“198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有这样一题:‘中华’一词发源地在哪。谁知道答案?”

  导游指向西侧黄河北边远山,自揭谜底道:“此地黄河南北流向,东依中条山,西靠华山,各取‘中’、‘华’一字,就是‘中华’。”

  晋秦豫三省,在此“黄河金三角”临河相望,河西为秦,河东为晋,再南为豫,名山大河是天然行政区划界限。九曲黄河,冲出龙门触华山而折东,永济便被这个折点环抱。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舜帝、柳宗元、王维、杨贵妃、司空图、马远等,同为永济老乡。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在永济,太多古迹、山水可看,太多故事可听。而登鹳雀楼、游普救寺、看黄河铁牛,寻访传奇的诗人、情人与铁人,最不可错过。

  鹳雀楼:淡定的水鸟与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才子王之涣《登鹳雀楼》,共20字,简单明了,以意境取胜,妇孺皆知,成就了鹳雀楼之名。

  鹳雀楼位居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原楼始建于北周,废毁于元初,因常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现楼为新世纪之初复建,形制相仿,却比原楼更为高大壮观。

  四大名楼中,黄鹤楼和鹳雀楼以鸟命名。游人至此,总爱发问:鹳雀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导游介绍,鹳雀为颧鹤一类的水鸟,当地人称“长脖老等”。何故?别的水鸟,慌里慌张捉鱼之时,鹳雀却喜安静等待,“守株待鱼”,等有鱼来,才伸长脖子去叨。可见,这是一种极为淡定、以静制动的鸟儿。

  拾阶而上,至鹳雀楼顶层,见仍有鸟儿逗留,只是早已不是王之涣当年所见的那些。顶层平台靠西处,正在装修,王之涣塑像已经安置。向西远眺,黄河如一条玉带,平静如镜。往北看,中条山居左,右边华山因日光仍强,加之水汽已起,而显得朦胧。

  白日依山景象,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流佳士曾经目睹。仅唐代诗人,除王之涣外,畅当、马戴、司马札、李益等也曾登楼赋诗。而能用最简单词汇写出至高意境的,仅王之涣一人。

  《全唐诗》因“全”而名,但其中仅收入王之涣诗6首,除《登鹳雀楼》外,《凉州词》同写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人说,即便只留下以上两诗中任意一首,也足以成就王之涣在众多唐朝诗人中的地位。

  和鹳雀鸟相似,王之涣同样淡定。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并州(太原)人。据载,王“少有侠气”,“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文名很盛,竟未参加科举,35岁入仕,做衡水县主簿,不久罢官归乡,“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走下鹳雀楼,笔者想到,以淡定的鸟为名的楼,或许只有配淡定的人,气场相合,才能写出最好的诗吧。

  普救寺:传奇的寺庙与情人

  “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

  很难想象,有哪座寺庙山门,竟公然歌颂情爱,写上如此大胆楹联。因其“奇特”,普救寺便在芸芸众寺中,享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切皆因《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而今,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打上了《西厢记》印记。即便寺中最为古老的舍利塔,今名已称“莺莺塔”。

  普救寺位居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寺院依塬而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前广场,一个上书“永结同心”的同心巨锁,宣告了它的“爱情圣地”身份。进得寺内,便见一条陡峭石阶,石阶栏上,成百上千同心锁拴于铁链,不知锁定了多少有情人的终成眷属之梦。

  莺莺塔下长廊内,几幅彩绘画作,讲述了张生、崔莺莺相遇相知并结为佳偶的历程。大佛殿与藏经阁之间,有一处别致的“梨花院落”,为崔莺莺一家当年寺内寓居之所,也是《西厢记》故事的集中发生地。“惊艳”、“赖婚”、“邀宴”、“跳墙”、“拷红”等情节发生于此。院中西厢房为莺莺与红娘居室,《西厢记》中的西厢便得名于此。

  梨花院落的东西厢房及正屋,均有蜡像,还原了“邀宴”、“拷红”等场景——张生俊美、莺莺可人、红娘机智、老妇人有心机、欢郎可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院落外,紧贴东墙有杏树一株,开得正盛。据传张生当年跳墙入院私会莺莺,爬的便是这树。导游介绍,原树早已不在,今树为后人所植。即便如此,忆到当年之事,游人便不由自主树下留影,期冀爱神。

  《西厢记》中,丫鬟红娘至关重要,她的及时通报、机智应答,方才催成张生和莺莺的美事。而今,人们仍将媒人称为红娘,实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古代中国盛产爱情故事,单论经典,便有梁祝化蝶、牛郎织女、白蛇传、天仙配、柳毅传书等。其中,最接地气,最为曲折,故事发生地最为传奇的,要数《西厢记》。

  蒲津渡遗址:

  从容的铁牛与铁人

  永济有两处景致,均立有铁人。一处是普救寺内,花园石牌坊前,共有两尊铁人,高约四尺,峨冠博带,拱手而立。

  相传明万历年间,沈忠仁、沈忠义兄弟均为京城高官。父死之后,二人不念手足,为争家产,诉至公堂。蒲州太守梅耿的夫人,着夫官袍,替夫断案。她用“三纲五常”之礼、“羊羔跪乳”之道,晓之以理,责之以情,沈家兄弟愧疚难当,无地自容,相撞而死。后尊皇命,铸铁人立公堂之前,其后,该地诉讼官司锐减。

  另外一处铁人,位于蒲津渡遗址公园,站在“黄河铁牛”身旁。蒲津渡为古代黄河上著名渡口,位于古蒲州城西门外。因黄河改道,渡口和蒲津浮桥均已不再,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稳固浮桥而铸的铁牛、铁人,也渐为泥沙埋没。

  1989年,经过勘探,在原蒲津渡东岸位置,地表以下7米,发现铁牛四尊,南北两组,面朝西。铁牛旁各立一铁人,如牧策牛。后经挖掘并原址提升,铁牛铁人重见天日。出土时,锈迹斑斑,经保护处理及游人抚摸,而今乌黑光亮。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矫角,昂首,前腿蹬后腿蹲,造型生动。牛尾后有横轴,轴头纹饰不同,各有连珠、菱花、卷草等。每尊牛旁,长相衣着形态各异的铁人,分别代表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可以想见,盛唐时期民族融合景象。

  据悉,蒲津渡西岸,同有铁牛铁人四对,尚未挖掘。八对铁牛铁人,用铁量相当于唐朝一年产铁量的75%,工程之浩大,类似今日“三峡工程”。

  黄河无情改道,铁牛铁人,曾沉入淤泥数百年。人牛有义相扶,在暗无天日,憋闷腥臭的淤泥中,它们相互安慰,走过劫难。历经那段岁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而今,它们从容现身,带着大唐的雍容,不动声色,便自令游人惊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