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两线合一”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问题

 昵称3826483 2012-05-01
巧用“两线合一”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竹条一中 李敬峰 谷兴武

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后,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三线合一”的逆命题的教学,因为这种逆命题虽然不能作为定理用,但它在解题中非常常见的。掌握了它,可以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一边上的高与这边上的中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②一边上的高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③一边上的中线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三角形“一边上的高、这边上的中线及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三线中“两线合一”就能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为了便于记忆,笔者简言之:两线合一,必等腰。

本文重点利用该逆命题作为一种思路正确地添加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且证明之来解决问题。

 

    一、我们先来证明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三种情形的正确性:

 

证明:已知:如图1,△ABC中,ADBC边上的中线,又是BC边上的高。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AD就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推出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已知:如图1,△ABC中,AD∠BAC的角平分线,ADBC边上的高。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利用ASA的方法来证明△ABD≌ACD,由此推出AB=AC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已知:如图2, △ABC中,AD∠BAC的角平分线, ADBC边上的中线。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一:

分析:要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就是要证AB=AC,直接通过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不行,那就换种思路,经验告诉我们,在有中点的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是“倍长中线法”(即通过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之加倍,以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延长ADE点,使DE=AD,由此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如图2,延长ADE点,使DE=AD,连接BE

                       

      在△ADC和△EDB

         AD = DE

         ∠ADC=∠EDB

         CD=BD

      ∴ADC≌EDB

      ∴AC=BE, ∠CAD=∠BED

      ∵AD∠BAC的角平分线

      ∴∠BAD=∠CAD

      ∴∠BED=∠BAD

      ∴AB=BE

    ∵AC=BE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分析:上面的“倍长中线法”稍微有点麻烦,经验告诉我们,遇到角的平分线,我们可以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过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从而构造出了高,再利用面积公式开辟出新思维。具体做法是:如图2
过点DDFAB DEAC垂足分别为FE。又因AD∠BAC角平分线,所以DF= DE
因为BD=DC,利用“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原理,所以=,再根据“等积三角形高相等则底也相等”,因为===,又因DF= DE,所以AB=AC,可见“面积法”给解题带来了简便,这种方法也正是被人们易忽视的。

                  

当然,学生在作出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证明两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从而证明∠B=∠C所以AB=AC,此法明显较麻烦些,但是思路要给予肯定。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以上我们证明了“三线合一”的逆定理的正确性,但是这种逆命题不能作为定理来用,掌握了它和它的证明过程,其目的是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二、 利用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添加辅助线,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1、逆命题的应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

人教版八(上)第十二章章节复习题中的第5题:如图4DE分别是ABAC的中点,CD⊥ABDBE⊥ACE,求证:AC=AB

                  

经笔者验证,学生一拿到题目就找全等三角形或构建全等三角形,所以连接AO(图略),证明△AOC≌AOB或者三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其中还要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OA=OB=OC,方法相当地麻烦。

分析:题目没有直接给出“CDBE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这样的语句,所以学生最初拿到这个题目,很难把分立的垂直和平分两个条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有“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很容易想到CDBE分别可以是以AB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中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连结BC CD⊥ABAD=BD

          AC=BC  (注: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同理可得:AB=BC

           AC=AB

由于逆命题的应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一致,所以笔者在此就不过多的举例。

2、逆命题的应用

已知:如图5,在△ABC中,AD平分∠BACCD⊥AD,D为垂足,AB>AC

               

求证:∠2=∠1+∠B

分析:由“AD平分∠BACCD⊥AD”可以想到AD可以是同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所对角的平分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延长CDAB于点E,由题目提供的条件,可证△AED≌ACD∠2=∠AEC,又∠AEC=∠1+∠B,所以结论得证。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知识时,会遇到这个典型题目:如图6,在△ABC中,∠ BAC=900AB=ACBE平分∠ABC,且CD⊥BEBE的延长线于点D

               

求证:CD=BE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D满足了逆命题的“两线合一”,所以延长CDBA,交于点F,补全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由所添辅助线可证△BFD≌BCD,可知△BCF是等腰三角形

∴ CD=DF=CF

再证△ABE≌ACF

∴ BE=CF

∴ CD=BE

可见,学会“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对满足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的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等腰三角形,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开辟了新思维。

    笔者认为,三个逆命题中以逆命题②在几何证明的应用中尤为突出。

逆命题还可以与中位线综合应用:

已知: 如图7,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点CAD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FBC的中点,连结EF

               

求证: EF∥ABEF=(AC-AB)

分析: 由已知可知,线段AE既是∠BAC的角平分线,又是EC边上的高,即“两线合一”,就想到把AE所在的等腰三角形构造出来,因而就可添辅助线:分别延长CEAB交于点G

    简单证明:由所添辅助线可证△AGE≌ACE,得出△AGC是等腰三角形,AG=AC

∴EG=CE

  FBC的中点

∴EF是△BGC的中位线

∴EF∥ABEF=BG=(AG-AB)=(AC-AB)

3、逆命题应用:

已知:如图8,△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AC DF∥AB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EF。求证:DE=DF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似性知识,可证: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初中阶段不能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逆定理),又因点DBC的中点,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DE=ACDF=AB,可见只要证明AC=AB,题目所求证的结论就可得证。因为AD既是BAC的角平分线,又是BC边上的中线,即“两线合一”, 所以△ABC等腰三角形可证,方法见逆命题的证明。

证明:过程略。

还有的题目没有直接给出“两线合一”的条件,而是需要证明其中一个条件或者通过作辅助线构建另一个条件,使题目符合“两线合一”思路。

例6         如图9,梯形ABCD中,ABCDEBC的中点,DE平分∠ADC,求证:AD=CD+AB

例7                           

分析:拿到这个题目,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用“截长补短法”;有的用“角的平分线性质”;有的用“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的方法;笔者发现有几个学生延长DCAE相交于点F,易证ABE≌FCE,所以 AB=CFAE=EF,可见只要证明AD=FD题目所求证的结论就可得证。可是学生想到这一步,思维受阻:DE此时既是ADC的角平分线,又是AF边上的中线,DAF肯定是等腰三角形,就是不知道怎么证明。可见,学生如果有“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和掌握了它的证明方法,那么此法是可行。只是此法用于这个题目较为麻烦、不可取,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火花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由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逆命题的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在此就不过多的举例。

 

三、请读者小试牛刀

 

学习了以上“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新思路,笔者最后再一次警告读者:由于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吻合,所以可直接应用;但是运用逆命题添加辅助线构造的等腰三角形必须先要证明,不能作为定理用,切记切记!谨防与三线合一性质搞混淆。

请读者试解下面问题(前2题提示,后3题不予提示)

1已知,如图10ABC中,∠BAC 90°, ADBCD,∠ABC的平分线ADEACP,∠CAD的平分线交BPQ。求证:△QAD是等腰三角形。(提示:可证∠AQB=90°,延长AQ。此题把逆命题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综合应用)

                

 2如图(图略,读者自己画),在△ABC中(ABAC),MBC的中点,AD平分∠BACBC于点DBEADECFADF.求证:ME=MF.(提示:延长BECF.)

  3如图(图略),BECF是△ABC的角平分线,AMCFMANBEN. 求证:MNBC.(画图时,注意ABAC

 4、如图(图略),已知梯形 ABCD中,ABCD,∠C的平分线CEADE,且DE=2AECE把梯形ABCD分成两部分,求这两部分面积之比.(画图时,注意AB为上底,CD为下底,E点在线段AD上)

  5BDCE是△ABC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ADBDDAECEE.求证:(1)DEBC(2)DE等于△ABC的周长的一半.(画图时,注意BDCE在直线BC的同侧)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的应用不断为学生开辟了新思维,强化了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解题的能力,而且在添加辅助线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化归的数学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