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寺,又名长庆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相传该寺为南朝梁代所建,唐咸通(867年)重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
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西禅寺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但西禅寺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有大玉佛外,就是全国著名的高石塔——报恩塔。
报恩塔建于1986年,是最年轻的佛塔。为八角型楼阁式,塔高67米,15层。报恩塔的每层塔壁,都嵌有惠安著名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或佛教故事,并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装饰其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既是一座雄伟的石塔,又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精品。
西禅寺历史上并没有塔,为什么要建这么高的塔呢?这得从谈禅法师说起。谈禅,福建长乐人,16岁出家于西禅寺,他天资聪慧、善于经营管理,曾到广东南华寺和国内名山大寺参修佛理,学问大进。1941年被福州鼓山涌泉寺聘为知客,1945年后,西禅寺委派他担任西禅分寺--福州于山护国寺住持。1948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经营佛经、法器及道场用品,历时30余载,积有巨资。自1983年起,西禅寺委派他接任西禅寺的分寺--新加坡双林寺住持。他即发愿要为祖寺建一座全国最高的佛塔,以报答祖国、祖寺的培育之恩,这就是"报恩塔"名称的由来。建塔之前,曾组织以工程师为主的古塔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著名的古塔参观,吸取各种精华,确定了一个"最"字,又不拘泥于此,从而确定了如今的高度和层数。
西禅寺大门坊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了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西禅寺还以盛产荔枝驰誉遐迩,每逢荔红季节,省城文人名士,多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在古寺风尚存一颗宋代的荔枝树,古姿迎人,荔枝驰誉。据《西禅荔枝谱》记载: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谓之蛀核,皆小实也”,每年从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自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人们品味荔枝之余,留下了很多啖荔诗篇。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应邀品荔吟唱的所在。1937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啖荔后留下七绝一首,其中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轰动一时。1981年赵朴初先生访西禅寺,亦留诗句:“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西禅寺的荔枝诗会,形成了禅地地独特的文化氛围,远近驰名。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土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
西禅寺的大雄宝殿规制比鼓山的涌泉寺更大,这里佛像庄严,雕梁画栋,更增金碧辉煌的效果。在殿内大柱上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应迦陵。”殿内四壁还装饰着大型的壁画,非常精美。
大雄宝殿,即通向法堂前庭,花丛幽雅。庭前右面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至双臂难搂,为“宋荔古迹”,非同凡品。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
出了法堂,绕过后墙,可见新建的一座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的三座佛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殿内新铸3尊大佛,左文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
从这里左行几十步,便到了玉佛楼,登阶踏石,步入观音阁。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国内仅见。
观音阁前的玉佛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曲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为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迦牟尼正面坐像,玉色晶莹,盘坐于莲台之上;一为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迦牟尼卧像,至今仍为全国之最。
寺庙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