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章节结构
小说分为这几个阶段:第一回至第五回:开篇,犹如一本精美图书的封面,为我们开启了神秘丰富的画卷。
第六回至十六回,主要描写之前相传曹公写的《风月宝鉴>的风月故事,为宝玉的"意淫"提供反面教材.(大观园建成之前)
第十七回到五十七回,是宝黛爱情和红楼梦里女孩子们的情爱描写,至纯至美.(大观园建成之后)
第五十八回到第八十回,是悲剧的上演,众女孩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大观园开始走向消亡)
小说的第一回至第五回可以作为红楼梦一书的引子,是一个大纲。就前5回而言其丰富性就让我们眼花缭乱,这期间主要讲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小家庭的悲剧,两位女主人公的出场,一个宝玉的美梦.我感觉前五回成一个W字型的叙述体例,首先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起写了石头的来历,此神话故事,之后通过顽石神话过渡到甄士隐的家庭故事,期间又穿插了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木石前盟(宝黛爱情的前身奇缘).之后有贾雨村作为为情节的穿插者,引出了我们的两位女主人公:黛玉进贾府,宝钗随后赶到.第5回的太虚幻境,可以看出神话-尘世-神话-尘世-神话的W字形结构.
顽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四者之间的关系。在学长李劼的书中,他将男主人公宝玉的第一层来历归结为; 青埂峰的来历 ,这是混淆了上述四者的关系,由于程甲本的影响,上述四者的关系一直很模糊。其实是,顽石是通灵宝玉的原身。贾宝玉所带了的通灵宝玉是无才补天的顽石的幻象;神瑛侍者乃贾宝玉的前生。故顽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对应关系。此石已有灵性,但是这绝非贾宝玉的前身,顽石或者说通灵宝玉是故事的纪录者,就像贾宝玉身上携带的摄像头,把男主公的所见所闻,及其经历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通灵宝玉的在书中的作用就如同一个随行的记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15回“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是疑案,不敢纂创.”宝玉和秦钟算账,宝玉肯定知道,但是此时通灵宝玉不在,故未见真切。是指已有灵性的顽石未见真切非贾宝玉也。此处脂批“借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又如:脂批所云:石兄,玉兄,皆为特指,石兄就是顽石,玉兄为贾宝玉。有证:第25回: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此处皆为石兄。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此后脂批:叹不得见玉兄撒手悬崖文字为恨。
至此顽石交待了本书的来历,当然无才补天的顽石有说是曹公自喻,此非本文主题,搁置不说。
接下来,有甄家的小故事,引出了小说力图描述的第一个女子:英莲。甄家的起火衰落,甄士隐的出家,英莲的走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以提示:贾府的败落,宝玉的撒手悬崖,众女儿的悲剧,这有一种强烈的一一对照和提示关系,所以说甄士隐一家的在第一回的故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者精心布局的结果:在全文中有一种整本红楼梦故事的缩影的意味。以此情节来对照后面精彩的故事,这不不能让人佩服曹公的匠心独具。有人一直奇怪英莲(香菱)为何能位列副钗之首,我给的答案是:香菱由被拐,卖给呆霸王,其悲惨的结局强烈的暗示了红楼梦众女儿的悲剧。
接下来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出场:先从冷子兴的演说开始:将贾宝玉的来历出身一一道出,与神瑛侍者的故事相互照映。没有这一段演说那么到第3回宝玉出场就会显得突兀了许多。贾宝玉的出场其实有这样三层:灵河畔的神话故事,神瑛侍者,第2层:冷子兴所说的家族背景:直到第三回作者着力笔墨正面描写宝玉精彩的亮相,并与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对照与灵河畔的木石前盟)。可见作者在刻画本书第一主人公是镜头是层层推进,将贾宝玉的形象从模糊到清晰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4回主要刻画了黛钗二位女主角的进京之原委:也是二位女主角的出场。但是这一黛一钗的写法却不相同:黛玉进京从水路而来,作者采用的跟踪式写法:黛玉丧母,水路进京,直到进荣府,宁府,然后带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像我们看电视跟着摄像机的劲头亲身目睹这个事件的全过程。宝姐姐进京从旱路而来则是虚写,侧面描写,从一桩与英莲有关的人命官司写起,顺便交待进京的源起。林进京是从水路来,原因是丧母,这体现了黛玉的孤傲性格的由来:而宝钗则从其兄命案写起,与黛玉孤身进京不同,薛家来京可谓气势浑宏,场面不小。黛玉进京是贾母所嘱咐,期间又穿插主要人物,宝钗进京为了待选皇宫,目的不同,气势迥异,由此可见之后薛林之争的端倪:一个有贾母的爱护,宝玉的倾心。一个有权有势,有做妃子的决心。
好啦,现在男女主人公全部出场亮相,其他主要人物在读者脑海中也有了初步印象,接下去似乎就是按部就班的叙述了,但是曹公偏不如此,有宝玉一梦,奇峰突起,让读者又在如诗似画,如梦如幻的仙境中走了一趟。正如李劼所说:经过3,4回的描写,任务齐集到一处制造出一个特定的情景,而且在这聚集过程中铺写出来整个故事格局的气势,境定势成,然后在可以看做全书总纲的第5回中浓墨重彩,第5回之所以成为总纲那是应为此回中包含了众女孩悲剧的全部信息,笔法也颇为奇特有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一一暗示,并且有警幻仙子对宝玉的定评: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说男主人公的固然有来历,但是大观园中的女子所属薄命司:她们同样不是凡人俗胎,她们是来自太虚幻境这个神仙之所请。看原文 :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所以我一直对刘心武等考证可卿出身来历的做法不去理会。众女儿都是仙女般的人物,何必去花大把的功夫用在穿凿附会的考证上呢?
至此第5回止小说的开局完成,整个故事的准备已经全面就绪,接下来就是精彩故事咯,堂堂一等公的宁荣2府,宝玉林妹妹神仙来历,接下来一定是大场面,结果作者有意给我开一个小小的玩笑:正文却从一个与贾家不相干的乡下老太太刘姥姥说起。
下面大家休息一下,我简单介绍一下第六回至第十六回的作用:如前所述我一直认为这一段的叙述主要是从曹公其兄的《风越宝鉴》而来,此10回文字有一个主题:世俗的情欲。闹学堂,宝玉秦钟之间和其他学生,怜香惜玉的暧昧关系,有同性恋倾向。接着可卿淫丧天香楼,贾珍在丧礼上的从第六回开篇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开始,第7回的贾琏戏凤姐,茗烟与卍儿,变态表演。此处着力写了被曹公删除的爬灰之事,接着秦钟在其姐姐葬礼期间与小尼姑智能儿。就在期间还有贾府的老功臣焦大的一番极具影射意义的大骂,真是宁府除了那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别无干净之物,描写的男主人公生活的一片肮脏世界,情欲冲天。
但是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深意呢?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想:1,前后对比,十六回前的情欲世界是男人世界的肮脏,以突出大观园建成之后纯洁的女儿世界的干净,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显然女孩子的世界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在此之前作者故意写尽男人的肮脏,与看了女孩便觉清爽,看了男人便觉恶心一脉相承……,第2点:可以看出对于主人公贾宝玉而言,这段情欲故事的主角是秦氏姐弟,在太虚幻境中,警幻的妹妹就是可卿,而其弟秦钟也与宝玉关系说不清楚,那么作者何意呢,我们来看看第5回警幻说的一段话就找到了答案:'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说宝玉“意淫”,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关键在此句,先把自己的妹妹可卿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警幻这样做其用意十分明显,但是曹公似乎还嫌不够。那只是梦中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在贾宝玉的生活的现实中也安排这样一种环境,这样兄妹二人,以这些来唤醒宝玉,以绝其情欲,而后向意淫方向转变,只有男主人公的观念改变了那么才可能有以后宝黛的纯美爱情和大观园里的干净之地,故随着秦氏兄妹的相继去世,大观园的建成——红楼梦进入了一片阳光灿烂,光彩照人的纯情时代……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此回开始终于迎来了繁华似锦的大观园的世界。大观园的建成和元妃省亲,之后红楼梦宝玉及其众女儿终于有了一片自己的乐土,此后的描写从本回到第八十回,我很赞同李劼的春夏秋冬的分法这里我借花献佛与大家共同经历回忆一下这保罗万象,精彩纷呈的描写!这里引用一段话:可以用春夏秋冬来形容17回以后的叙述色彩和氛围的话那么第17回——32回是明媚的春天;33回-57回是日趋繁丽的夏天。57回开始弥漫起一阵阵秋意;七十九回以后步入日益寒冷的数九寒冬,直到那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第17回到第33回,整个故事充满了春天的阳光和明媚:从大观园才题对额到诉肺腑。是宝黛爱情的初恋阶段,从各自心中有他,到相互间大胆倾诉,期间,宝黛共读西厢记,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两小无猜的天真浪漫,到林妹妹藏花的高雅。也有龄官画蔷这样浪漫的笔触。诗情画意,眼不能及看看这些回目就足以让人倾心陶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这是一幅明媚春光图,如吹向大观园的徐徐春风,沁人心脾。相信喜欢红楼梦的朋友最喜欢的回目大部分出在此部分中。期间虽然有金钏的死讯,凤姐和宝玉遇鬼,但是在通灵宝玉庇护和贾母等的溺爱之下,宝黛之间柔情蜜意,大观园内一片祥和的气氛。每一个脸上都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愉快。
第33回,宝玉挨打惊动贾府上下,父子的激烈冲突如一声惊雷,宣布夏天的来临。37回贾府的小姐们起来雅兴要像现在大学生一样组建社团——诗社成立。林妹妹在诗作上独领风骚,宝姐姐在宴会上获得贾母的高度评价,薛林之争进入白热化。此期间诗社的热闹,与宴席上的欢乐交响呼应。此一大部分在作者极力渲染了大观园内外的繁荣景象。各色人物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老太太的享乐主义,风姐的泼辣决断,鸳鸯的不屈服,晴雯的刚烈勇气,平儿的正直善良,探春的精明能干,宝钗的贤惠德行,香菱的天真可爱,湘云的豪爽。小戏子们的各自表现。作者似乎还嫌不够,直至宝琴等来到之后一片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好不热闹!联诗作对,一片人员鼎盛。这期间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宝黛爱情的诗意,此时宝黛爱情处于热恋阶段,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试探到彼此倾心,成为知己。这种热闹的场景直至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是一次最后的狂欢—此后一片凉意袭人,秋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弥漫……
夏秋交替之时,伴随着藕官烧纸而来。此后就是在一群小丫头和婆子之间的矛盾中展开,与此同时主仆矛盾,嫡蔗矛盾,开始显露出来,查抄大观园,探春一句话:从自己家里开始败露成为现实。此后芳官等被逐,晴雯冤死,瑟瑟秋意,阵阵幽风,大观园内人心惶惶,大观园外是2尤之死,连一向刚强的凤姐也到了持强羞说病的地步,此时众女孩子的诗作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悲凉。桃花行,柳絮词就是自我命运的预报,整个世界满目寒霜……随后宝玉的一片诔文,与其说是悼晴雯,悼黛玉,不如说是宣布冬天到来的无奈与气氛
78回之后已经是以迎春和香菱的悲惨结局作为了的第一场雪。自此大观园的冬天与一片悲歌中悄然而至。
整本书的叙述极为有条理,浑然天成。前5回交待故事的来历主要人物的出场和第5回总纲式的人物结局暗示。第6回到17回是宝玉的成长环境的在叙述和他性格的形成。大观园落成之后是以春夏秋冬的基调来写故事的主题部分。
水浒传 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初读水浒,顿生豪气。 实不类三国红楼之属,读三国,最喜其权谋机术,诈中生诈,而其文一树九枝,纵横捭阖,直教人有逐鹿九州之欲,问鼎中原之意,恨不逢乱时,怨不蒙明主,想沧海细涓,叹高山微砾,宇内一合,吐哺归心; 读红楼,最喜其娇嗔软语,香词艳曲,而其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直教人莫执一端,难名一处,唯醉生温柔乡,梦死脂胭场,男人得一日入大观园,其万劫而无憾矣!遂忘八十回之后诸篇,独记初试云雨,群芳夜宴,啖腥割膻,海棠春絮,至于哭成葬花词,沥为芙蓉诔,略看略看!(哈哈) 读水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不平者,拔刀相助,有不忿者,揭竿而起。何论亲疏远近,天下英豪,皆兄弟耳;何论富贵得失,一臂之力,万死不辞。恩怨必报,侠义践行。世浊浊若镇关西者,三拳打死;世浑浑同店小二者,一掌拍飞。打的就是恶,救的必是良。素不相识亦可施财奉礼,亦可宴请留宿。反观今人,我辈有愧。 再看其文,不难品出,施老用了递归写法。由高俅引用出王进,又传递给史进,再调用鲁达,中间生三王。(只看到这里)一步一进,向主角靠拢,每一段就一主人公,相当于一独立的故事,相当于调用一个函数,而且有返回值引出下一个故事,俨然是递归调用,不容置疑!
试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作者】曹 涛
一
《红楼梦》一书就像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原因就在于作品具有特殊的框架结构。正因如此,鲁迅先生就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所说,虽然只是就《红楼梦》的社会效应一个方面的论述,但也足以证明《红楼梦》内涵之丰富了。
以往研究《红楼梦》的结构,大多是平面的、单线的剖析。通常所说的有以下几种:
网状结构。即以宝钗、黛玉、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经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编织并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情世态。
波纹结构。全书的细节、情节组成许许多多的大波、小波、前后起伏,回互钩连,蔚为大观,终于推出盛极必衰波峰至波谷的重大主题。
立体式建筑。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结构可以比为立体式建筑,他认为作者曹雪芹是一位设计营造建章宫极为神奇伟大的建筑师,所建造出的是千门万户,复道回廊巨型建筑群,游人入内,目炫神摇,迷不得出。“千人百事,千头万绪,交加回互,仪态万方,而又条理脉络,井然不紊,即从一人一事去推寻。也无不起结互应,一发全身,字字灵,笔笔到”。周先生的说法虽源于张加伦先生,但更为具体,更为深化,但仍未摆脱脂砚斋评点的范围。
甲戌本开卷,叙至“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传者。”脂砚斋眉批道:“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谬误。”周汝昌先生根据张加伦一零八回之说,作进一步推论,即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为纲,判定第五十四回与第五十五回为全书分水岭。前五十四回写盛,后五十四回写衰。每九回一个段落。以六乘九等于五十四。五十四加五十四,则一零八回应是曹雪芹先生著书时,最早的设计蓝图。惜乎曹雪芹先生已不克完成,撒手西归。以致真伪难分。但认为前八十回中,其结构之痕迹,依稀可辨。
总之,不论哪一种有关《红楼梦》的结构论述,都能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揭示《红楼梦》所蕴涵的巨大而深邃的思想意义,但由于思考分析的单向性、平面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与非逻辑性,因而读者、论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争纷不已。倘若能打破通常所使用的时空关系,从多维时空的角度,把握内在各个故事的交叉复叠关系,使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与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使一个故事的情节与另一个故事中的情节,使一个故事中情节里的细节与另一个故事中情节里的细节,或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物与另一个故事里的情节,或是一个故事里的情节与另一故事里的细节,……纵横交错相互撞击,自然就能进发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思想火花。这既是各色人等都能从《红楼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精神营养的最好诠释,同时又是长期以来,各个研究者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开发“红学”的根本原因。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能从多维时空的角度,把握各个故事交叉复叠的关系,就总体的关系上来分析其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将会对《红楼梦》的研究,开拓出更新更宽阔的境界,撷取更丰硕的成果。
二
《红楼梦》里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大故事、小故事,但最基本的故事框架有四:以假故事引出真故事;以虚幻神奇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以小故事牵出大故事;以甄宝玉的故事对比贾宝玉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独立成篇,但在《红楼梦》里,四个框架故事纵横交错,成立体型,成多维时空交叉。
框架之一,以假故事引出真故事。贾雨村与甄士隐一组故事,在全书中时隐时现,贯穿始终。有时作为引子,有时作为催化剂,有时作为对比度……不一而足。第一回至第五回,既介绍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将要出现的主要人物,又向读者暗示,真事即将隐去,假语村言行将开始.手法之妙就在于;既是前朝旧事,何况是假语村言,这既避免了讥讽朝廷,切议时政的危险,躲过文字狱的罗织,同时又暗合了一切文艺创作应该避实就虚的原则,越是虚就越是实,越是典型,其思想涵盖面就越是广泛。贾雨村、甄士隐故事,有时以寓言形式,如《好了歌》及其注释,隐喻封建末世官宦贵族世家必然衰亡的命运。有的直接插入真故事中,起牵引催化作用,如黛玉进京,由贾雨村护送,正面引出木石姻缘的故事主干。又如宝玉挨打,就是贾雨村谒见贾政,希望见到宝玉,而贾政见宝玉语言滞涩,心中有气,而不知宝玉因金钏儿投井身亡而伤心自责。加上贾环进谗,终至宝玉挨打,一波接一波地展开情节。另外,又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仍由贾雨村带出甄英莲,又由甄英莲带出薛蟠及薛蟠一家,再由薛蟠进京,带出“金玉姻缘”。又如贾府被抄,固然有种种因素,但从包勇口中得知,又与贾雨村投井下石有关。就以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几分几合,亦能体察到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人生教训。总之,这个故事,与大故事交互穿插,既起到介绍背景作用,同时又起到推波逐澜的作用。
故事的框架之二:以虚幻神奇的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以女娲补天所遗留的石头为契机,带出一僧一道,由一僧一道携石下凡历劫为故事主干。石头所以要历劫,又因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处,为灵河畔三生石边的“绛珠仙草”时时灌溉,结了一段不了之情,绛珠仙草愿意“以泪相报”,所以双双下凡。历劫之所遭遇种种,在警幻仙子的册子上,早已注定。故事写宝玉初至太虚幻境到再至太虚幻境,虽表明警幻仙子多次希望宝玉早早从红尘中脱身,但故事中的人物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仍有迟早之分,有悟与不悟之分。早认识,则早日脱离苦海,迟认识则久羁红尘,多受感情折磨。不悟者,只能在孽海情波中翻滚、煎熬。有悟者,或摆脱儿女之情,按宝玉之祖先荣、宁二公对警幻仙子的嘱托,走仕途经济之路;或抛弃一切,斩断尘缘,完劫回归。太虚幻境的出现,就整个故事而言,既是故事发展的铺垫,又是故事发展的中介。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预示主要人物的命运;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表现宝玉所承受命运巨大压力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宝玉的父母、姐妹(林黛玉除外)、兄弟、社会门第都要求宝玉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走仕途经济之路。在冥冥之中,又有宝玉的荣、宁二公专门委托警幻仙姑给他指点迷津。警幻仙姑也不负所托,动之以声色,戒之以仙册。但宝玉不为所动,以致仙姑叹道:“痴儿不悟”。第二次窥视仙册时,宝玉虽然有所觉悟,但这个有悟与仙家及社会传统的要求,大相径庭,而是彻底的大彻大悟,斩断十里红尘,撒手腾入空门。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矛盾的深刻内涵。木石之盟是男女青年由相慕相悦,以至相亲相爱,这是出自内心的感情活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一面。金玉之缘,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是家庭、社会出于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强加给宝玉的。宝玉的玉石上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项圈上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确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子,这里曹雪芹将一副对子的八个字与封建时代合婚用的庚贴里的八字,巧妙地混为一谈,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明金玉之缘,是冥冥上天的意愿,也就是实际意义上最高统治者的意愿。这既可证明金玉之缘纯由他人命定,又可表明金玉之缘是在多大的压力下结合的。金玉之缘结合了,表面看胜利了,但实际上却是失败了,一个遁入空门,一个以死殉情,一个独守空闺,铸成婚姻家庭大悲剧。木石之盟失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是胜利了,以生命抗争,以抛弃一切的抗争,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爱情的典型。
写太虚幻境还有一重更深的意义,批评与鞭挞了十二金钗里的伪君子假道学。统观《红楼梦》一书,与宝玉有肉体关系的女性,挑明的只有宝钗与袭人,隐隐约约的是侍候宝玉洗澡的碧痕(第三十一回),可以略去不论。以梦暗示的有秦可卿。这三个女性尽管身份、辈份不一样,但都工于心计,说的是道德仁义、仕途经济,心里想的手里做的却luanlun横交错,符合文学创作原则,而且真、假、有、无的剖析判定,使小说真实可信,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富有文学色彩,富有人生哲理的广阔内涵。
框架结构之三:以小故事牵出大故事,或是说以小故事套出大故事.《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只是为大故事的展开作铺垫,介绍主要人物,介绍人物活动的场地,故事并未启动。第六回抽出闲笔交待了宝玉与袭人特殊关系后,有一段叙述,就可以看出作者极其匠心地以一个小故事牵引发动一个大故事:“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这个“头绪”就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故事虽小,但应当视作与宝黛故事并行不背的,至为重要的结构框架。刘姥姥在全书中前后出四次,严格说有五次。第一次在第六回,即初进荣国府求见凤姐,想“打秋风”,救救女婿的穷。第二次出现在第三十九回到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原想带些土仪酬谢酬谢,却误打误撞地得到了贾母的欢心,畅游了大观园。第三次在第一百一十三回,凤姐托孤。第四次刘姥姥设计救巧儿,第五次完全是顺带一笔。刘姥姥几次出现,作者用最经济,最有实效的笔法,概括了轰轰烈烈的贾府兴衰史。
第一次“打秋风”,就刘姥姥而言,是想厚着脸皮“告帮”,弄几个钱。就大故事而言,是重彩浓墨写凤姐。凤姐,一个大观园里的总管家,两府里的真正实权派,如何能将其奢侈、势利、骄矜、精细、淫逸、泼辣,淋漓尽致而又落墨不多地表现出来,作者是颇具匠心的。倘着从一个与凤身份相似的人物来看凤姐,一切都是司空见惯,没什么大了不得的。若是从丫鬟、仆妇的角度来看凤姐,也只能看到凤姐的狠毒、刻薄的一面.若是从凤姐的长辈来看凤姐,要么是看出她的能干、利索,要么是看出她的权诈、利害,如果能用一个村妇的眼光来看凤姐,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位差”太大,所产生的反应就强烈。位差与效应成正比。单就奢侈一项而言,就刘姥姥看来,府里的丫环、比乡间的奶奶还体面,更遑论凤姐的衣着打扮。写凤姐施舍了给丫环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的前前后后,就将凤姐的骄矜、势利、精细的大管家身份充分表演了一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此时贾府的“烈火烹油”的轰轰烈烈省亲活动已过去,宝玉与众姐妹住进繁花似锦,雕栏玉砌的大观园已多时,大小主子恣情游乐。但在一派安享富贵的乐曲声中,已隐隐约约透出一丝哀音。如凤姐因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拈酸耍泼,表明凤姐已无昔日威风,局面难以控制。黛玉制“风雨词”,预示烈风暴雨的将至。贾赦妄想娶鸳鸯为妾一事已暗露杀机。但这一切表面上,至少从刘姥姥眼里,府里歌舞升平,一派兴旺景象。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救人”,贾府已经历了一场极大的政治风波,家道盛极转衰,抄家、失玉、黛玉之死、宝玉出家、众姐妹或死或嫁,一派萧索、凄凉景象。刘姥姥再进贾府,凤姐病中托孤,为第四次进贾府设计救巧儿,埋下伏笔。第三、四次从刘姥姥进贾府一事来看,再气派的王侯之家,也不能永保其富贵。对大故事而言,刘姥姥这一则小故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这个小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与大故事穿插互衬,并行不背。其效应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以小见大,“位差”效应明显。(二)以俗见雅,刘姥姥之俗与老太太及众儿孙之雅,两相对照,相映成趣。(三)以质见文。文是后天培养的,质是天然生成的。质与文比较,质胜文。(四)以弱援强,救巧儿就是一例.同时又证明天道循环,盛衰相接,与中国的易学传统的哲理思想契合。所以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论述刘姥姥的故事,都是全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的一个部分。
框架结构之四,以甄宝玉故事对比贾宝玉故事。甄家与贾家原是世交,两家的家庭背景极其相似,两家的两位公子都叫宝玉,两位宝玉又有同样的相貌,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爱好。两个家庭又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由烈火烹油到门庭萧索的巨变。但两家的宝玉在经历了“抄家”浩劫后,却走了两条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甄宝玉家道中落后,翻然悔悟,觉今是而昨非,从此关心仕途经济,与险恶的仕途、虚伪的道德,妥协言和,由真而假。贾宝玉则与之相反,虽经历了同样的抄家厄运,但仍坚持往昔的性情、爱好,蔑视世俗礼法,热爱纯洁真贞的爱情,但这一切在尘世中都不可得,终于抛弃一切,遁入空门,由假返真,重归大荒山。就情节而言,真假宝玉相识、相交、相弃,不仅制造了种种悬念,而且也使及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两个宝玉的经历,与太虚幻境中两幅对联,遥遥相应。
在几个比较完整的大故事中,又夹杂一些零星的小故事,如妙玉的故事,贾蔷与龄官的故事,贾芸与小红的故事,倪二金刚与贾芸的故事,金寡妇的故事,这些并没有贯穿始终的小故事,放在大框架里,与其他故事复叠、交叉,可以同样产生有一定认识意义的思想内涵。
三
四则并行不背、相互渗透、相互交缠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于作者曹雪芹采用了超前的多维时空交叉的复叠框架结构,既可使一个故事里的各个情节,与各个情节里的许多细节,或综合分析,或分类分析,或单项分析,都可以引发许多值得思考、值得认识的人生课题,还可以将某一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与另一个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作大跨度的分析、比较,从而引发出对社会、对人生更深沉更尖锐的思索,并闪发出哲理性的思维光芒。
以第一框架里的两个故事为例,假故事引出真故事。这两个双双并行,交错复叠的故事,其中就蕴涵了许许多多值得比较值得分析的论题。先从人物分析这个较大的角度着手,贾雨村、贾政是分属于西个不同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但由于两个并行的故事交错复叠,他们两人不仅相识相交而且相互为用地推动了《红楼梦》故事的发展,并互为表里地表现了封建末世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切不可将贾雨村视作颟顸无能或贪婪狡黠的封建官吏,贾雨村的特点在于他在干坏事的时候,还口仁义道德,在仁义道德说教的时候,心里又时时盘算着如何损人害人,不择手段地向上爬去。当门子告之以护官符帮贾雨村走出困境后,贾雨村不仅没有酬谢自己当年穷困落魄寄居葫芦庙时相识的小沙弥出身的门子,而且终于“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当贾雨村得知被拐卖的英莲正是自己恩人甄士隐之女时,不仅没有秉公断案,使英莲冤有所伸,身有所归,而且听从门子的话,将英莲断给打死钟爱英莲的冯渊的凶手薛蟠。当贾雨村在知机县急流津遇恩人甄士隐时,先是假装痴呆“一时想不起来”,继而又妄想仙翁能佑护他仕途兴旺升官发财,说“倘蒙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当甄士隐不为所动时,就忙着“公务”去了。贾雨村渡河后回头望到庙里着火,毫无转身援救之意。在知机县并不“知机”,遇急流津全无“勇退”之心。按说贾府亦大有恩于贾雨村,不仅为他起复了因贪酷而革职的官位,而且因他与贾府常常走动,官职越做越大,爬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贾雨村假冒与贾府同宗,时时出入贾府,附庸风雅.当贾府可能被抄时,不仅没有出面营救,而且投井下石,对贾府的被抄起了催化促进作用。这样就使一个极懂“仕途经济”忘恩负义之徒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贾宝玉为什么一听人劝他留心“仕途经济”就极为反感的原因所在。
在真故事里的贾政,与贾雨村有所不同,属于另一类型的封建官僚。封建社会里的官吏,一种是象贾雨村那样,通过一级一级的科举考试,最后“学而优则仕”,叫做“正途”出身;还有一种是因祖上的功勋,“恩荫”而做官的,叫“旁途”出身,还有从基层保荐的而做官的,还有通过用钱捐官的,统统称之为“旁途”。贾政就是以“恩荫”而入仕的。因为出身“旁途”,官就做不大,始终在主事、员外郎、员外、郎中之间徘徊,充当中下层官吏。他外放过一次江西粮道,因为无能,纵使家仆贪污勒索,被劾而归。贾政做官不在官职的大小、俸禄的多寡,因为他拥有巨大的产业与数不清的钱财,做官只是他酬谢皇恩的一种形式,是他无所事事生活里的一种排遣。因为贾政读过一些书,在与帮闲的清客相公相处时,以风流高雅自居,在与家人相处,特别与贾宝玉相处时,以严厉戾悍而著称。他一生推荐过一个人,即酷吏贾雨村。贾政与他同辈的贾赦、贾敬表面上有所不同,因为他勤劳奉仕,因为他满口孔孟之道,但骨子里,却是一丘之貉。贾政既不会治家,更不会治国,是个典型颟顸无能封建官僚。在训诫贾宝玉不好读书,喜爱女孩时,似乎满脸正气,但他又拥有一妻二妾,以宣泄其淫欲。更为不堪的是,当其妾赵姨娘病危时,弃之不顾。贾政者,假正经也。贾政与贾雨村,一个正途,一个旁途。一个贪污勒索、溜须拍马、拼命上爬、草菅人命;一个昏庸无能、附庸风雅、假装正经、碌碌无为。一正一反,既向读者表明了所谓关心“仕途经济”是些什么样的人,又向人们显示了封建末世的官僚的共同嘴脸。这就将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景象,从又一个侧面显示出来。
仍以第一框架里的假故事带出真故事为例,跛足道人以“好了歌”渡化了甄士隐,最后一僧一道又将历劫后的贾宝玉度化而去,撇开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不谈,光就封建末世善良不愿为恶的知识分子,那种既无法改变现状,又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的归宿,只能以归皈佛、道为解脱,作了概括性、总结性提示,这同样是一篇很有思想内容的论题。再以甄士隐之女甄英莲(谐“真应怜)的一生为题进行分析,又何尝不是一篇封建社会一个备受凌辱、遍尝辛酸而又力求自保力求解脱女性的自白书,有相当深刻的社会内涵。
如果以第二个框架的虚幻的故事映衬现实的故事为例,同时可以找出许许多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警幻仙子”在《红楼梦》一书的地位与作用。又如太虚幻境与大荒山青埂峰两处的描述与作品主题的关系等等,无一不可深入开发的。至于第三、四框架与第一、二框架之间,还可以引发许许多多能够深入了解作品,深入认识封建社会,深刻体验人生的研究课题,至一些小故事,如贾蔷与贾芸,又如倪二金刚与焦大,贾宝玉与秦钟,贾母与刘姥姥,贾府与甄府,等等,或比较、或分析,只要是有心人,总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有意义的东西。这类例子太多,俯拾皆是,恕不一一列举。
总之,正因为《红楼梦》具有极其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前认识的艺术结构,因而才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怎么过年的?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红楼梦》第53和54回中,曹雪芹就非常详细的描写了贾府过年的场景。作为一个从上到下有三百余口人,一天有二十余件事的显赫家族,贾府在过年的时候又会忙些什么呢?
一、收年例。贾府虽是“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同时也有好多庄园,是剥削阶级食物链的上层,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是在所难免的。即使乌庄头送来那么多的年例,贾珍还抱怨物品短少,面对着那张浸透了劳动人民一年辛苦血汗的沉甸甸的米面肉菜单子,竟然斥责:“这够做什么的!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贾府对底层百姓的倾轧可见一斑。曹雪芹通过这一描写,暴露出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道貌岸然,刻画了官僚地主的剥削本质。
二、祭祖。贾府每年除夕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既是出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实际需要,也是后代报效祖先、感恩先人的一种隆重礼仪。贾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极有气派,祭祖不仅有复杂的准备工作,而且仪式隆重、复杂,充分显示了贾家非同一般的地位。曹雪芹通过描写“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的宏大场面,烘托出了贾府严格的宗祠制度和等级制度,使贾府一品望族的地位跃然纸上。
三、朝贺。贾府是一个即将没落的家族,因为有了元春的入宫和得宠,才给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即使这样,贾府仍然无法摆脱“外面的架子还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败落趋势。为了维持这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贾府必须要对赐予他们恩惠的皇帝表达千恩万谢,尤其是到了春节这种重要节日,更要虔诚的到皇宫磕头朝贺,感激皇恩。“次日五鼓,贾母等人按品上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写出了贾府上下在对皇帝朝贺问题上的高度重视。
四、取乐。曹雪芹在描写贾府过年取乐时,除了与亲戚们互相宴请吃“年酒”外,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元宵开夜宴”上。元宵节时,普通人家可以出外观赏烟花社火,而贾府这样的官宦人家,自然不用像平常人家那样,他们可以在深宅大院里自娱自乐,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热衷于享乐的贾母为了活跃节日气氛,竟然在“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还“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来一起喝酒、听戏。高兴之余,贾母还要大把给戏子们赏钱,以此来显示了贾府表面上的富足。
曹雪芹描写贾府过年,看似在向读者展现贾府热闹、繁荣的场面,但其真实用意却在于暴露贾府政治、经济上的日趋衰败。从先前元春省亲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如今“只怕就精穷了”似的入不敷出;从“除夕祭宗祠”的人山人海、颇为隆重,到“元宵开夜宴”时的廖无几人、冷冷清清,贾府的败象越来多,也越来越明显。贾府作为“百足之虫”的末日,已为期不远。这次过年,是贾府由胜转衰的重要分水岭。
林黛玉为什么会输给薛宝钗?
熟读《红楼梦》的人都会知道,金陵十二钗是书中十二女子的通称,她们就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史湘云、妙玉、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钗性格各异,地位显赫,才貌双全,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是精英中的精英,无不让人称羡。作者对红楼妙龄女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各有千秋,通过个性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更为突出,那些妙语连珠,有血有肉的情节,让人读后爱不释手,拍案叫好。难怪这么多红学家研究多年,还在潜心品味,可见红楼独特魅力所在。而十二女子中,我对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印象最深。提起林黛玉,我们就会想起那个悲切切、手把花锄感叹:“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红楼佳人。对此,我有个疑问,以林妹妹在贾府的地位、受宠的程度,及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感情,本应是婚姻的胜出者,为什么却输给了薛宝钗?为什么她在府中四面楚歌,沦为孤家寡人,最后气绝身亡、香魂离体?
就自身资历来讲,林黛玉可谓得天独厚,生得“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于情忠贞不二,为爱可以徇情,且智力超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史书诗词,琴艺女红,无所不能。见月伤心,看花落泪,多愁善感的黛玉让人怜惜,因其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受到贾母万分宠爱,宝玉的体贴关爱,众人呵护谦让。按道理说,天时、地利、人和,从众人的同情度及关注度,甚至是投票选举与宝玉成婚的话,也非林妹妹莫属,为什么最后形势逆转,居然连老祖宗也投弃权票,而钟情薛宝钗?黛玉究竟为什么输给了头号才女薛宝钗?
剔除社会原因,黛玉自由恋爱未遂最根本的原因:
之一,她输给了自己的性格上。
林黛玉性格的缺陷酿就了爱情的悲剧,使自己成为红楼一号悲情人物。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职业发展、感情归宿、婚姻的走向,这话不无道理。林黛玉自卑、自闭的心理、悲凄孤僻的心态,孤高自许、孤标傲世就决定了她的心理素质是不健全的,加之她终日以泪洗面,无病呻吟,有病悲戚,多愁善感,自寻烦恼,必然走向悲情的坟墓。其实就感情基础来讲,她和宝玉优势绝对胜于宝钗,从小青梅竹马,宝玉的体贴,外加贾母的怜爱,两人成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什么最后还会有变化呢?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决定婚姻的走向。有人说,心理有残疾的人,不但不会给所爱的人带来幸福,还会以己命相克,给爱人带来不测。最后走了,还将所爱人的魂魄带走,难道这就是爱?
之二,她输给了心胸及为人处世上。
林黛玉性格偏执、叛逆,心志不成熟,造就心胸狭窄,影响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缺乏器量,不善交际,封闭自己,只能让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她心高气傲,心眼窄小,说话刻薄,锋芒毕露,气度明显不及薛宝钗。不是吗?林妹妹尖酸刻薄的话,很少人能接受得了,就连一向忍让的宝玉也多次与之激烈争吵,搞得人心很烦。她虽才智过人,但胸无城府,喜怒形于色,说话无遮拦,分寸无度,直言不讳,树敌诸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府宅之地,勾心斗角,祸从口出,需谨慎从事。有人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既然你不是小人,你就缺乏小人的道数,你对小人不绕道而走,却反而迎头而上,那不是以卵击石吗?黛玉处事多考虑个人感受,多心、疑心病发,整日斗气,向对方发难,就连下人也要小心翼翼,伴林如伴虎,生怕稍有不慎,牵连九族。多事之地,有些事情本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经她一折腾,小题大做,株连无辜之人,反而引得周围人不快。最后,自己腹背受敌,众人退避不及,怨声载道,支持者减少,宝玉无奈,最后连老祖宗疼爱她也无能为力。
之三,她输给了不善经营爱情上。
林黛玉过于悲切的基调,决定了她最后的归宿,对爱情只会任人摆布,缺乏智慧和反抗精神。林妹妹不幸为悲剧中的主角,终日以泪洗面,男人除了怜惜外,还能产生什么样幸福的感觉?幸福是一种甜蜜,一种刺激,一种渴望,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与宝玉的喜聚不喜散性格截然相反,不都说性格互补会幸福吗?如果双方感情基础牢靠,但不善经营,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崩溃?假如他们真结婚会不会幸福?就林妹妹这样争强好胜的性格,呵,难保。勉强生活在一起,终日斗气,而宝哥哥又是在胭脂堆里长大的,难免和某个女子走近,林妹妹就不会吃醋或者多心吗?提到林黛玉,人们脑海里除了那些怜惜,同情,才华之外,快乐的词汇似乎与之无缘,压抑,伤感,直至痛心。成婚是幸福的开端,如果天天这般压抑,这还是幸福生活吗?走向坟墓也是必然。
之四,她输给了不善借利上。
借东风投奔靠山,这一点林黛玉不及王熙凤,当风姐发现老公外遇,虽说没上过学,却有过人的智慧,懂得如何应对,去找老祖宗做主。而林黛玉在大事上没有原则,小事动辄就怄气,让德高望重的史太君很失望。一个人的婚姻,注定与家人关联,如果祖辈不同意你们成婚,你们还有其他办法可想?原本局势对之有利,老太君撑腰做主,万般宠爱,到沦落弃人,却变为逆转,痛失最得力的老祖宗一票,除感叹林妹妹命运不济,更多是她自己不善借利,不善经营爱情而成。有时候,女人感性的基调多了,反而会害了自己。而她的情敌宝钗性情温和,遇事冷静,以柔克钢,处世得体,不卑不亢,忍让宽容,豁达开朗,受人推崇。如果在贾府投票选举的话,那么,宝钗当之无愧是宝玉首选的媳妇。
之五,她输给了体弱多病上。
谁都希望爱情地久天长,可这也需要身体健康做保证,未到海枯石烂时,自己却早早退潮,生活注定提前谢幕。身体的虚弱,也会造成爱情的衰竭早亡,所以有一个好身体是决定爱情是否长久的关键。如果女人有一个好身体,山不转水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惜,林妹妹悲切的心理导致病情加重,没有等到幸福那一天就命归西去。
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没看过原著的,各位可对照电视剧而看。红学家分析,林黛玉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无法行使妻子的职责,没有精力和气量掌管家政,不能担当生儿育女的责任,贾母权衡利弊,最后只能忍痛放弃林黛玉,选择薛宝钗,这是大事所趋。过去是男主外,女主内。林妹妹最关键的两项指标都不足以让众人信服,老太太又怎么会放心将偌大的府第交给她掌管呢?老太太从全局考虑,也不可能同意宝玉娶林黛玉。
著名学者王昆仑先生在其红学名著《红楼梦人物论》之《薛宝钗论》中说:“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人还有‘取妻当如薛宝钗’之想。诚然的。宝钗是美貌,是端庄,是和平,是多才,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可以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不苟不纵;把繁杂的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奢不吝。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如果你多少有些生活的余裕,她也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风雅的情怀。她使你爱,使你敬,永远有距离地和平相处度过这一生。不合礼法的行动,不近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和人吵嘴怄气的事,在她是绝不会有的。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想望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红学家又补充说,“如果贾宝玉能够出将入相,担任国家要职,薛宝钗还能够为他出谋划策,做幕后高参;如果在现代,她还能开展夫人外交,成为丈夫有力的臂膀。”呵呵,这德智双全的宝钗可真是完美之极,这样的女性即使在现代,又有几人可媲美?
同为女人,我可以同情林妹妹的遭遇,欣赏她的才气,但我不赞同她的处世风格。虽然只在府宅门地,但人与人的相处不就是在点滴生活中体现的么?如果在小圈子里处世失败,那么何谈在社会立足?林黛玉如果按现代女性的标准来看,一定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甚至好女人。空有腹中才气,不谙世故,悲切成性,气量窄小,只有才华的女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女人。小家碧玉与大家风范女子相比,哪个相形见绌,答案已明。我是感觉,宝玉即使最后勉强和她结合,不是被她的多疑折磨死,也会抑郁成僻,导致出家,甚至出轨。当一个男人对爱无可奈何时,骨子里都渴望逃离。
真的,如果我是男人,给我十个病态美的林妹妹我绝对不娶,我宁可要一个身心健康、才华出众的薛宝钗。有时候,女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无权怨天尤人。虽说性格无法改变,却倘若放宽心胸,坦荡做人,改变心境,适应环境,也会改变命运。呵,我还从没听说,悲观成性的人可以长寿,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幸运,并成功到底。聪明的女人,记住,若想感情牢固,婚姻幸福,事业有成,你可千万别学那小家碧玉的林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