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官膳及其相关

 青草庐 2012-05-06

官膳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据南京93岁老人黄万金说,1928年,他的表哥李福全在丹凤街开了一家“双凤园”餐馆,就是以专做黑色食品出名,并且做“ 黑菜”在南京城唯此一家,黑色食品营养丰富,所以生意很红火。开始是国民党警察厅的官员经常来吃,后来在国民党高官中流传开来,双凤园的黑色食品成了名噪一时的官膳。   

“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都是常客。宋美龄也爱吃我们店里的菜。”黄老说,不过 “双凤园”是家小店,店铺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这些大人物一般都是叫手下人来订餐回去吃。宋美龄是悄悄地派侍从室一名叫黄禄潮的人来。   黑色官膳风行一时,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双凤园关门,黄万金放下锅勺参加了抗日军队,和表哥各奔前程,黑官膳就此消失。   

退休以后,为了让这些菜品的配方不失传,黄万金老人自筹资金作实验,终于让这些失传了70多年的配方再次面世。 

主要菜品

宋美龄最爱吃的一道菜叫赛熊掌,胶质丰富,美容养颜,其实就是清汤炖猪爪,汤是浓浓的乳白色,但猪爪与众不同,是黑色的,看上去特别像熊掌,“赛熊掌”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赛熊掌,当时店里还有几道菜的“点击率”很高。一道叫“鸡鸭会亲”。其实,原料是鸡肾和鸭肾,而且也都染成黑色。一盘菜得用几十只鸡鸭。   

还有一道叫“桃园三结义”,用的是鸽子蛋和红枣,鸽蛋有白有黑,加上红色,刚好代表刘、关、张。   

除此之外,还有黑鹅掌、黑蹄筋、黑色的鸭四件……虽然乌漆抹黑的看起来有些吓人,不过,香气还真是诱人。   

不但菜是黑的,当时“双凤园”里推出的点心也都是黑色的。小笼包、蒸饺、年糕、汤圆……就连面包也做成了黑色的,叫“乌龙面条”。 

制作工艺

这些菜主要是利用一种植物的叶子染黑的。

“老南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吃乌饭’,正宗的乌饭就是用乌饭树的叶子捣烂了浸泡糯米,再经过九蒸九晒才做成的。乌饭树在南京叫“南烛”,也叫“青精树”。它的汁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而且还有明目补肾的效果。   

以前马群一带这种树多得很,现在比较少见了。不过在江宁一些地方还能找到。这种汁是红色的,比山楂汁的颜色暗一些。浓度配比很有讲究,要用长长的超大“试管”,专门用来测浓度,一般浸泡需要的浓度在 16%~20%,但不同的菜需要不同浓度,浸泡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民国时的南京菜,又叫京苏大菜,素以做法考究出名,确实有很多值得流存的。当时做菜可不放味精、鸡精之类的东西,靠的是烧、炖、煮的功夫。

乌饭树

乌饭树:又名南烛,古称染菽。

属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生范围较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是不可多得的制作盆景、盆栽的优良素材。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种为主。

中国南部各省都有分布。果实味甜可食,江淮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故名。

性味

果:酸、甘、平,无毒。

枝叶:苦、平,无毒。

成分

果:含糖类、

功用

果:强筋骨、枸椽酸、酒石酸。

畲家人常于每年三月初三采集其叶,榨汁浸糯米,蒸成乌饭食用,以助阳补阴,明目壮肾,乌饭树名也由此而得。

【物种名称】乌饭树  

【中文】南烛,西烛叶、乌米饭、苞越桔,沙沙面、零丁子,古称染菽  

【拉丁学名】Vacciniumbracteatum  

【英文名称】OrientalBlueberry  

【科属分类】[杜鹃花科] [乌饭树属]

形态特征

乌饭树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为常绿植物树种,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萌发力强,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树高1m~3m,多分枝,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枝有灰褐色细柔毛,老叶脱落。叶革质,椭圆状卵形、狭椭圆形或卵形,长2.5—6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急尖,边缘具有稀疏尖锯齿,基部楔状,有光泽,中脉两面多少疏生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2cm~5cm,具有10余花,有微柔毛;苞片披针形,长1cm,边缘具不明显锯齿。花柄长0。2cm,具绒毛、萼钟状、5浅裂,外被绒毛,花冠白色,壶状,长5mm~7mm,具绒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枚,花药先端伸长,成管状,花丝有白绒毛,子房下位;花柱长6mm,浆果球,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mm,萼齿宿存,内含白色种子数颗,花期6~7月,果期8~9月。果实味甜可生食。

据《本草纲目》记载,乌饭树叶“可润颜色,益肠胃,灭三虫,补精髓,坚筋骨”,常食之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管硬化,延缓衰老。江淮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故名。

生长习性

多生于山坡灌木丛或马尾松林内,向阳山坡路旁,多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地理分布

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福建、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南至台湾、广东(海南岛);朝鲜越南,日本,泰国也有。

药用价值

果实:酸、甘、平,无毒,强筋,益气,固精。  

枝叶:苦、平,无毒。  

根:主治跌打损伤肿痛,鲜根捣烂水煎外洗。散瘀,消肿,止痛。治牙痛。  

牙痛:鲜根3~5钱,捣烂炖鸡蛋吃。  

筋骨痿软乏力,滑精:果2~5钱,水煎服。

刀伤出血:鲜嫩叶捣烂外敷。  

妇人白带:乌饭树根30克,红枣5个,水煎去渣服,并食枣。  

血虚风痹(贫血衰弱、神经痛)、

腰脚无力:春季采新叶、嫩枝,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瓷瓶收贮,每次用温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

植物色素特性

乌饭树叶色素。

异名:BlueberryLeefColor;

成分:槲皮素及酚苷。

性质:蓝黑色浸膏。有酸性条件下色素的稳定性好,

来源:以乌饭树(VacciniumbeacteatumThunb,又名南烛)的叶为原料,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提取而成的天然色素。

用途:天然着色剂,对蛋白质、毛发、淀粉、白醋及色拦油有良好的着色能力。

园艺

庭院观赏  

常绿植物树种,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萌发力强,制作盆景可采用提根式,悬根露爪、苍古遒劲,根干灰褐色带红,姿态优美,古拙典雅;带叶制成苏派盆景,叶片层叠有致,清奇古雅,为不可多得的一种新盆景树种。

附记及典故

唐代青精饭

是按照道家食疗营养古方用南烛树叶浸米蒸者而成的饭食。南烛树又称乌饭树,人食其树叶汁能强筋益颜。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我国苏、浙、皖、赣、鄂、湘等地区有吃乌饭的习俗,尤以江南为最。每年这天,各地大街小巷卖乌饭的担摊比比皆是。旧时2、3个铜板的乌饭,置于干净的湿白布上一摊,热气腾腾,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叶包裹,喷香扑鼻,别具风味。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为什么要吃乌饭呢?

据说从前有个老太太爱吃烤鹅,每次要吃鹅,就在巷子里放上烧红的铁板,巷子两头,一头放碗酱油,一头放碗香醋。把鹅赶进巷子里,烫得鹅两头奔跑,跑到这头吃口酱油.跑到那头吃口香醋,不一会儿就成了烤鹅。老太太死了后,阎王把她打入地狱,罚她下油锅,走滑油山。她的儿子就是有名的目莲和尚。目莲和尚知道妈妈在阴间受苦,常送饭给妈妈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许多小鬼抢光,妈妈根本吃不到。目莲到山上采了乌饭草,泡成黑水,煮了饭送去。阴间小鬼一看饭是黑的,不敢吃,母亲这才吃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目莲这个孝子,“吃乌饭”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每年四月初八,当地人互相赠送乌饭。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会把乌饭送到死者家里,表示悼念。  

戏剧《宝莲灯》(即以前的《目莲劈山救母》)中有一段动人的情节:

仙女三圣母(即青提夫人),因思凡下嫁人间,触犯“天律”,被玉皇大帝关进了地狱,终日挨饿,儿子沉香(即后来的目莲)孝敬母亲,送饭到狱门,都被看门鬼吃光了。沉香后来找到一种树叶挤汁把}米浸黑煮饭,从此看门鬼便不再敢吃。沉香母亲依靠乌饭不但维持了生命,还生津复元,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上帝,于是将其母亲释放。这虽是一种传说,倒也不乏扶正祛邪之意。

我们还可以在《神隐》一书中见有这样的记载,西域有神,名日佛,佛生日以黑黍饭不落角祀之。中国奉教者(有佛教,也有道教)率相仿效,遂成此俗。

至于为何要在四月初八食乌饭,这是因为四月初八为佛诞之日,佛家煮乌饭以供佛,供后,将乌饭散发给弟子,说食之可以消灾。因为乌饭既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煮青精饭赠亲送友,于是流传开来。

《江宁府志》、《金陵岁时记》都说过去“吾乡每届是日,沿途争卖,以当点心。”到这时青精饭已无迷信含义,而是当作节日食品了  

福建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

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

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

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

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限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制作及古籍引用

林洪的《山家清供》,开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杜甫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

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新安志》“南烛”条载:“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馏饭,故又谓之青精饭。”  

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载有“王圣俞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

陆龟蒙道室书事诗,就有“乌饭新炊茶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之句。

南烛叶

中药材·版本一

【出处】《本草新编》

【拼音名】Nán ZhúYè   

【别名】南烛枝叶(《开宝本草》)。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8~9月采收,拣净小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处。   

【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叶呈长椭圆形至披针形,两端尖锐,边缘有疏细锯齿,多向背面反卷,长2~6厘米,宽1~2.5厘米;革质而有光泽,上面暗棕色,主脉凹陷,下面棕色,主脉及侧脉均显著凸出;叶有短柄,多向后弯曲。质脆。气弱,味涩而苦。   

【化学成份】含卅一烷、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槲皮素、异荭草素、对-羟基桂皮酸、内消旋肌醇。   

【性味】酸涩,平。 

①《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   

【归经】

《本草经疏》: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泄。

①《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②《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③《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熬膏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一切风疾,久服明目: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及皮,拣择细锉)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别于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温酒调下-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烛煎)   

②助阳补阴,发白变黑:春间采甫烛嫩叶,约二十斤。用蒸笼在饭锅蒸之,蒸熟晒干为末(阴干者无用),大约一斤南烛叶末,加入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山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两,白术二斤;为末,蜜丸。白滚水送下一两,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编》)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

《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

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

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中药材。版本

【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拼音名】Nán ZhúYè   

【别名】南烛枝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

[V.spicatum(Lour.)Poiret ;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

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

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

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5-6cm,宽1-2.5cm,两端尖锐,边缘有稀疏的细锯齿,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叶脉明显凸起。叶柄短而不明显。质脆,气微,味涩而苦。   

【化学成份】

叶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1]。

叶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铁、锰、铅、锡、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2]。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肠胃;养肝肾。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2.《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3.《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4.《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摘录】《中华本草》 

食用价值

南烛叶中有丰富的色素成分,在物理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色素会强力附着在食材上,同时发生褐变。   

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

乌米饭   

原料:糯米500克,南烛叶50克(2把)。   

制法:   

1.将糯米淘洗净备用。   

2.南烛叶洗净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去叶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时左右,待米色变黑,熟烂可即食用。   

功效:

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黑色蛋糕??够创意!青草庐 注】 

南烛叶不仅可以做出香喷喷的乌米饭,还可做出赛熊掌、黑鹅掌、黑蹄筋、黑色的鸭四件、黑鸡蛋等黑菜,只是浸泡时间更长,要48小时。   

民国时期黑官膳(黑菜)风行一时“当年宋美龄最爱吃的一道菜叫‘赛熊掌’,胶质丰富,美容养颜。”……“其实就是清汤炖猪爪,汤是浓浓的乳白色,但猪爪是黑色的,看上去特别像熊掌,‘赛熊掌’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网摘

黑色官膳 - 名称由来
黑色官膳黑色官膳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年,李福全在丹凤街开了一家“双凤园”餐馆,就是以专做黑色食品出名,并且做“黑菜”在南京城唯此一家,黑色食品营养丰富,所以生意很红火。宋美龄吃过饭店的黑色食物之后,觉得很好吃经常过来。当时的国民党要员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张群、陈立夫、陈果夫等人,也都经常到双凤园吃这里的黑色食物,市民就称这里的黑色食物为‘官膳’。”

黑色官膳 - 失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双凤园的人员跟随陆军医院迁往苏州、南浔、湖州等地,为抗战官兵提供日常的饮食供应。南京沦陷后,双凤园的人员伤亡惨重,活下来的人员也随难民分散到全国各地。双凤园的“黑色官膳”就此失传。

黑色官膳 - 重现
为了不让制作黑色食物的技艺失传,黄万金自筹资金,选购配料,同时努力回忆当时的制作方法,经过多年的实验,终于使失传70多年的配方重现人间。2010年,黄万金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含有植物黑色素的黑色食品加工法”发明专利。

黑色官膳 - 制作工艺
    这些菜主要是利用乌饭树的叶子染黑的。“老南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吃乌饭’,正宗的乌饭就是用乌饭树的叶子捣烂了浸泡糯米,再经过九蒸九晒才做成的。

以前马群一带这种树多得很,现在比较少见了。不过在江宁一些地方还能找到。

这种汁是红色的,比山楂汁的颜色暗一些。浓度配比很有讲究,要用长长的超大“试管”,专门用来测浓度,一般浸泡需要的浓度在 16%~20%,但不同的菜需要不同浓度,浸泡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黑色官膳 - 影响价值
    现代营养学认为,黑色食物营养丰富,能够补肾、防衰老,有保健益寿的作用。

黑色官膳 - 主要菜品
  “赛熊掌”,胶质丰富,美容养颜,其实就是清汤炖猪爪,汤是浓浓的乳白色,但猪爪与众不同,是黑色的,看上去特别像熊掌,“赛熊掌”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鸡鸭会亲”,原料是鸡肾和鸭肾,而且也都染成黑色。一盘菜得用几十只鸡鸭。

  “桃园三结义”,用的是鸽子蛋和红枣,鸽蛋有白有黑,加上红色,刚好代表刘、关、张。

    还有黑鹅掌、黑蹄筋、黑色的鸭四件……虽然乌漆抹黑的看起来有些吓人,不过香气很是诱人。

    不但菜是黑的,当时“双凤园”里推出的点心也都是黑色的。小笼包、蒸饺、年糕、汤圆……就连面包也做成了黑色的,叫“乌龙面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