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臧否“社会风气”要科学

 指间飞歌 2012-05-08
臧否“社会风气”要科学
俞吾金
2012年05月07日13:32   来源:《北京日报》
  “社会风气”是个中性术语,人们既可以说“社会风气很好”,也可以说“社会风气很坏”。然而,这两种说法常常由于其笼统性而显得偏颇。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生活中总是同时存在着“某些好的社会风气”和“某些坏的社会风气”。当人们说“社会风气很坏”时,实际上指的是“某些社会风气很坏”。也就是说,“社会风气”与“某些社会风气”是两个外延不同的概念。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对“社会风气”的评论要科学,不能简单化,尤其不能以偏概全。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当前的“社会风气”呢?我认为,当前“社会风气”既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坏的一面。

  “社会风气”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其一,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全由单位包下来,甚至还把个人的家属和子女的工作、生活也包了下来。从单位方面考虑,它觉得自己已经满足了个人所有的权利和需要,因而余下来的就只有一件事了,即向个人索取义务。改革开放以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因为先前的单位解体了,个人不得不调动自己的主体意识,解决自己和整个家庭的生计。其二,权利意识的觉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由于一切全由单位包下来,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权利是什么。当他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他不但不知道如何去维护,甚至还安于现状,把自己权利上的不完整状态理解为正常状态。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权利意识远远早于义务意识而被个人意识到。一旦个人了解到自己拥有哪些基本权利,他就会竭尽全力去争取并维护这些权利,而当这些权利受到损害时,他就会努力进行抗争。个人从淳朴的、无权利意识的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的状态,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进步。其三,竞争意识的觉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一切都是计划好的,所有的福利大体是平均分配的。这样一来,竞争状态和竞争意识就失去了得以产生的土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状态和竞争意识却获得了丰饶的土壤和巨大的动力。因为市场经济以最充分的方式体现了灵活性和差异性,从而激活了竞争意识,而激烈的竞争不但导致了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且使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上述三种意识的觉醒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此,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

  “社会风气”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其一,责任意识的缺乏。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个人常常只有责任意识而缺乏真正的权利意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态正好颠倒过来,即个人获得了清晰的权利意识,却常常忽略了与这种权利意识相匹配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媒体上报道的一些事件:如假冒伪劣商品、金融诈骗案例、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再发生、企业之间三角债的居高不下等等,多是由于责任缺失而造成的事故。显而易见,这种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之间出现的不对称状态,不但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乱象,而且使社会交易成本大幅度上涨。其二,他人意识的缺乏。在计划经济情况下,个人受到献身精神的影响而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他人和集体,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把自己的关切全部集中到自己身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种利己主义的行为方式,不但给自己造成了悲剧性的命运,也使市场退化为狂野的“丛林”。其三,诚信意识的缺乏。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个人的淳朴确保了个人的诚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在丧失这种淳朴性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诚信。过去人们到市场上买东西,首先关心的是所买的东西贵不贵,但是现在,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所买的东西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种关切的转变不但表明市场上充斥了假冒伪劣商品,也表明了原来淳朴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正蜕变为冷漠的、不信任的甚至欺诈性的人际关系。上述三个方面的精神元素的缺乏,对当前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我们应该对“社会风气”所涵盖的各种精神元素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批评和反思,光大积极的元素,遏制消极的元素。(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叶军、高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