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晋江古厝之外墙

 远近轻重 2012-05-09
走进晋江古厝之外墙
  红砖外墙
  石头墙
  出砖入石
  夯土墙
  绿釉花窗
蚝壳厝
外墙用水刷石模仿红砖组砌图案
  用模印花砖装饰的镜面壁身堵,四周青石框,中间用红砖拼成万字等图案,并镶嵌砖雕二十四孝图。四角方形青石上雕刻骑鹤童子、长翅的仙童,内容特殊。
  “土埆起”

  晋江古厝的外墙普遍以白灰、红砖作为建筑材料。

  古厝的下落正面称为镜面壁,是一幢房屋的门面,一般由上而下分为数个块面,每面称为一堵,最下面的台基称为“柜台脚”,以白石砌成,柜台脚正面浮雕出踏板的形象,板下两端有外撇的“虎脚”。柜台脚以上,是白石竖砌而成的裙墙,称裙堵,其上一般不做雕刻。裙墙以上,是红砖砌成的身堵。身堵大多用红砖拼花,组成各种图案,有万字堵、古钱花堵等各种图案,变化很多。近代以来,身堵也用模印红砖拼花。身堵正中,是白石或青石雕成的窗户,以条枳窗为多,也有竹节窗或缡虎窗等形式。身堵以上、屋檐以下是狭长水车堵,水车堵内,多为泥塑彩绘或彩陶装饰。

  古厝的山墙称大栋壁,普遍用红砖斗石砌,称“封砖壁”,也使用块石与红砖混砌的墙体,石竖立,砖横置,上下间隔相间,石块略退后,称“出砖入石”。出砖入石成功体现了不同材料的质地对比,色泽对比,位理对比,砖石浑然天成。

  一些古厝还采用较为经济的砌筑方式,如夯土墙,晋江称为“大墙板”。以黄土、沙、牡蛎壳碎片、碎砖瓦等混合夯筑而成,或者使用土坯块砌筑,称为“土埆起”。

  闽语云“海者闽人之田也”,海中所产也可以用作建筑材料。除了海礁石用来堆砌园林假山外,牡蛎壳捣碎后可以用作添加材料来装饰墙面,近代兴起的水刷石技术,经常用牡蛎壳碎片,远看与石材无异,济水楼、济阳楼等近代洋楼中就可以见到。牡蛎壳还可以用来砌墙,在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晋江沿海一带保留着许多牡蛎壳砌成的蚝壳厝,以晋江入海处的陈埭仙石的蚝壳厝最为典型。

  牡蛎壳小的有拳头大小,大的有成人的脚掌大小,一般用来砌筑大壁山墙,也可与红砖、白石混砌,既可防雨水,又可耐海风侵蚀,别具滨海之韵。

  □郑君平 文/施清凉 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