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斯贝尔斯

 梦中家园 2012-05-12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人,也是生活体验比较特别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患有先天性心胜病,从小就随时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他曾获得医学博士,后来担任心理学教授,再转任哲学教授。不过他对大学哲学教授颇为反感,认为“他们并不处理与生命真正相关的问题。他们给我的印象是自负,而且固执己见”。由此不难想像他与同事相处不睦。在纳粹政权控制德国时,他也备受压力,因为他的妻子是犹太人。若不是盟军及时攻进海德堡,他们夫妇就被送往集中营了。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界限状况”。

界限状况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不大会去烦恼“人生”的问题。如果有一个人说,他最近在苦思人生问题,却找不到答案,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不过是庸人自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思考深度有限。

    但是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生有三种界限状况: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精神)界限。当这三种界限出现时,便是人必须思考,作出抉择的时候。

   (一)身体界限

    一般人多半只有在面对身体的界限时,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譬如车祸、受伤、衰老,或是觉得来日无多之时。这时候,很多人会开始问:“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将来又该往哪里走?生命如此短暂,应该如何抉择才能使生命有意义?”然而这些人还算幸运,真正可悲的是那些即使在面临身体界限时,仍然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人。

    举例来说,有一年期中考有一个学生缺席,写了一封信给老师。信上写着:“老师,我因为车祸住院。在医院里面,我才开始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当时老师想着,光是这句话就可以让他期中考拿九十分了!因为他是真正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上。老师平常教课的时候,就算拜托同学多思考人生的意义,仍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因为大家只想着考试及格就算了。然而,这位同学却因为不幸发生车祸,而能够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所谓的意义是指,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实现自我的过程。很多人喜欢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绝不可能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或是某一件事情上面。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只能是由内而发,而不是向外寻求的。

(二)心理界限

    人的心理是指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譬如,我的心理状况很正常,因此与别人交往时情绪稳定;别人称赞我,我就高兴,别人批评我,我就难过;然而,如果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觉得难过,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觉得高兴,那才是有高度修养的证明。子路就是这种人, 《 孟子 》 中描述子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说他的过失就很开心。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过失,才有改善的空间。

    许多人平常都认为自己是正人君子,然而遭遇考验时,突然有一种黑暗的、莫名的冲动,这时候才警觉到自己并非自己平常所想的这么健全。也就是说,表面上人似乎很健康,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自我并非如此可靠。这时候我们会察觉一些连自己都无法了解的念头,以及其中的盲点,这就是发现了心理的困境,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界限。

   (三)灵魂(精神)界限

    灵魂则代表着“精神”,它关系着“意义”的问题。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不属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到我这里来治疗心理疾病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也就是说,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这个地方,不在于身体,也不在于心理.这个地方称作“灵”。

    那么灵是什么?先不要问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同意荣格所说的,一个人有可能在身体健康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不快乐,这就代表着,一定还有第三个因素决定人们是否快乐,而这第三个因素姑且称之为“灵”,如此而已。

    西方文字的表现就已经透露出人们相信有灵的存在: body 代表身体, nind代表心理(心智),最后一个则称为 soul (灵魂)或是 spirit (精神)。

   刹那与永恒

    人在作抉择时,往往必须掌握到“刹那”。所谓刹那是指,我们平常都生活在平淡而稳定的日子之中,忽然在某一个瞬间,可能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画面,让我们很感动,觉得自己的“真我”浮现了,觉得人生好像不一样了。这时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日子,就知道生命的质与生命的量是不同的。

  密码与超越界

    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密码,如果解开了密码,就会发现人生虽然有限,却有它存在的真正基础。举例来说,一个人单身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生活还过得去,但是一旦开始谈恋爱,就会发现不同的人生角度,在那一刹那,会觉得好像人生所有的秘密全部解开了。也就是说,我们活在世界上,有时候会疑惑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但是在恋爱的阶段,在两个人的互动过程之中,自己好像获得一些启发,借由这段感情,找到了解开人生之谜的钥匙一般。

    同样的,许多人在读书、交朋友,甚至看电影的过程中,都是因为一个密码解开,而让整个生命开朗起来。马丁·路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天他在《 圣经 》中读到一句话:“我相信罪过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刹那之间忽然顿悟。事实上,相同的经文,他在此之前读了不下千百次.都没有顿悟,却在某个年龄、某个心境,以及某种外在环境的配合下,豁然开朗。

    由此可知,人的这种忽然觉悟是很难去操控的,也无法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总之,在那一刹那好像所有的秘密都解开了。基督徒常说“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 )信了就会得救,这句话就是从马丁·路德的体验中来的。

    他一再强调,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因此需要倚靠“信仰”的力量。越是能够承认自己的无能、懦弱,就越有希望得救;相反的,越骄傲就越没希望得救,这也是基督徒一贯反对“骄傲”的一个例子。

四大圣哲

    雅斯贝尔斯研究了历史上各大文明的重要思想家之后,选出四个人作为人类的典范 ——释迎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这四个人并非一般人眼中的成功者,甚至可以说,以世俗的眼光来衡量,他们是所谓的“失败者”。然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见证了人类精神之中丰富的潜能。透过四位圣哲作为表率,人类觉悟自己具有的尊严:亦即只要看到他们,就会肯定作为一个人可以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

    当然,所谓的崇高,并不是指人一生下来就是崇高的,而是指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生命、走在人生路上时,必须对自己有如何的自我期许,以及希望得到何种结果,这种精神,就是四位圣哲最大的贡献。

    人类的典范绝对不是那些靠着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称雄称霸,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物(如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等)。所谓人类的典范,应该是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够效法的。他们指出,烦恼并不值得担心,因为烦恼之中能够磨炼出智慧;死亡并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死得糊里糊涂。

    四位圣哲的共同特色,正在于他们让许多人在面对人生负面的情况时(如烦恼、痛苦、灾难、罪恶等),能够坦然以对,并透过这些困境让自己内在的精神得到淬炼。他们所表现的,在某个意义上,也就是尼采所谓的“超人”。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曾受命担任弗赖堡(Freiburg)大学校长,后来因为反对纳粹暴行而与之决裂,但是接受校长一职的行为,仍然为人诟病。学术与政治之无法相容,由此可见一般。海德格尔在哲学界的影响极大,其代表作 《存在与时间》,更是广受研读与讨论的当代经典。他虽然否认自己与法国的萨特属于同一阵营,但是大家都将他们归在“存在主义”的名下。以下简单介绍他的思想,便知其中道理。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首先宣称他所关心的,其实是西方哲学所欲探求的“究竟真实”,亦即“存在” ( Being)本身。可惜的是,历代哲学家大都“遗忘了”存在,亦即把一般的“存在者” ( beings,或存在物)当成“存在”本身来思考,以致陷人思想与人生的迷雾中。譬如,我们习惯以概念来思考,结果往往把“存在”当成众多存在物之一,好像那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性” ( beingness),而忽略了“存在”是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那么,如何把握与理解“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指的正是“人”)着手,亦即要从“人的存在状态”着手分析:一经分析,便发现人的特性在于对“时间”的意识,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变过程中,觉察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人也可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时立即体认了自我抉择的迫切性。人若真诚面对自己,就会面临存在的关键,亦即“存在”是一个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但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对自己的存在漠不关心,陷人讲闲话、好奇心、模棱两可的处境中,活着好像是在应付别人,好像自己永远不必真诚面对自己似的。宇宙万物之中,惟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可能成为“存在”,亦即使“存在”开显出来。那么,这种存在者的背景是什么?又要如何真正存在?

从此有到存在

    “此有”( Dasein , being 一 here )是指“存在者在此”,亦即人的生命在此时此地的当下,是开放的,让人有机会作选择。由于时间的流变,并且最后必须面对死亡的空无性,亦即人生可能沦于幻灭,因此人的生命出现忧惧(Angst anxiety)之感。面对空无,人不能再逃避了,他必须采取立场。“此有”一旦选择做自己,他就因而属于自己,也就成为真诚的生命,可以形成开放的管道,让“存在”展现出来。我们常说,真诚的人说话最有力量,也最感动人,那是因为他毫无遮蔽,让真理(“究竟真实”的另一种说法)可以源源不绝地展示。也就在这一刹那,“此有”成了“存在”。海德格尔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人在面对死亡时,实在没有理由再虚伪了。

人的未来

    海德格尔试图回归希腊时期的“真理”观,肯定真理即是揭开或开显,而不再是一般知识所谓的“言说与事实对应”。若讲究“对应” (correspondence) ,则不涉及人的实践要求,只是在理论层次来往。若强调“开显”(manifestation),则须以人的真诚与抉择为前提,在毫无遮蔽的情况下,让“存在”展现出来。惟其如此,人生才有自由可言,正如一滴水只有回归大海,才不会有干涸之苦。

    在推崇“存在”的重大意义时,海德格尔并未忽略“此有”的具体处境,就是一方面人是“被抛弃”在那儿,成为“在世存在者”,与其他人共同组成这个现存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在认知这种状况时,必须认真而严肃地考虑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由此可知,海德格尔以专业术语表达的,依然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关怀所在。

   马塞尔

    马塞尔幼年丧母,深刻体验了孤独。他学会以戏剧来制造对话机会,八岁即写过两篇剧本,此后一直以文学创作来展现他的思想。哲学方面的代表作为《形上日记》 ,亦即以日记写下他的形上沉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体验了“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当成抽象的号码或数字。这位法国哲学家特别指出:“是”不等于“有” , “奥秘”不等于“问题”,以及“我与你”不等于“我与他”。从这三点可以引发正面而积极的人世情怀。

是(Being)=/= 有(Having)

    许多人喜欢问:“我拥有什么?”然而实际上,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叫做:“拥有就是被拥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举例来说,我拥有一辆车子,就等于我被这辆车子所拥有,因为我必须时常担心:“我的车有没有被拖走?停车费还没缴怎么办?”又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很辛苦地工作赚钱,以前租房子,后来终于自己买了一栋房子。他拥有了这栋房子,而他也被这房子所拥有。后来他拼命赚钱,买了五栋房子,从此以后就更累了,因为他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烦恼房子的问题:租给别人怕收不到租金,收到租金又担心别人以后不肯搬走,景气不好的时候还忧虑房子跌价,然后每年还要缴一堆税金。几年辛苦下来,生活品质反而下降了。

    由此可知,拥有的东西太多时,人的生命内涵以及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后反而会被拥有物所拥有,变成了拥有物的奴隶,以致精疲力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你所“有”的越多,你所“是”的就越少;这二者常是呈现反比的。

    当然,这只是要提醒人,不要去拥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必拥有。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是我们所能够掌握的,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简朴生活”。

    简朴生活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东西用到坏为止”。举例来说,旧眼镜戴了将近十年,镜片都已经起花了。最近因为看不清手边的东西,把眼镜拿下来检查时,才发现这副眼镜实在已经老旧到不能用了,所以才换了副新的。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不应该把还可以用的东西丢弃,因为任何东西的存在,无论它是什么材质,若是没有充分被利用,那么它作为这样东西本身的价值就被忽略了。

    第二个原则是“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就是把自己的皮包打开,检查里面所有的东西,看看是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是必要的。把握这两个原则,才能够做到不浪费的“简朴生活”。

奥秘(Mystery)=/= 问题(Problem)

   我们常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老人问题等各类关于人的问题。事实上,凡是与人有关的都不能称为问题,因为凡是问题就预设了一种解决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找到解决的方法,问题自然会消失。但是,属于人类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因此,对于人类,应该以“奥秘”形容之。奥秘与问题的差别在于:问题是预设了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消解问题;奥秘则否,我们只能够跟它一起生活。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现在看到一个问题青少年,我们不应该认为他有问题,而以为只要把问题找出来,给他一个答案,问题就解决了。要解决问题,惟有跟他一起生活,把他当作“奥秘”对待,而不是当作“问题”解决。

    我们和人来往,都希望彼此的相处永远没有困扰,但是这种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如果我们跟朋友在一起都没有任何需要费心的事,代表彼此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感情,因为人是奥秘,不可能没有生命的互动。

    我与你(I-You)=/=我与他(I-He)

    “我与你”是指一种说话的场景,我如果问:“你好吗? ( How are you ?)”你会回答:“我很好,谢谢你,那你呢? ( I am fine,thank you ,and you?)”由此可知,“I”与“You”可以对等代换,我说“你”的时候,“你”一定在我面前出现(presence)。“你”在我面前,因此与我是平等互动的:当我说“你”的时候,这个“你”是“你”;而“你”回答的时候,“你”就变成了“我”。

    所谓的“他”,是不在眼前的,也就是缺席(absence)的。譬如我现在说:“张三如何如何 …… ”,由于张三不在现场,所以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相反的,当我问:“你今天怎么没有来?”你立刻可以提出解释,说自己有正当理由。因此,我们与人相处,应该要用“我与你”的关系来取代“我与他”的关系。因为我们在同别人来往的时候,若把他当成“你”,就代表尊重他;相反的,若把他当作“他”,便不是如此了。

    就一般人的习惯而言,当一个人不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比较直接、尖锐,甚至刻薄的方式批评他,然而,当那个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却会用不同的方式批评他,或许比较委婉、比较保留。举例来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批评一个不在场的人,可能把他骂得很严重,同学也都听得很过瘾。下次上课的时候,这个人也出席了这堂课,结果提到他的时候,就会说一些婉转的话,就算必须批评他的缺点,也会补充称赞他的优点。

    一般人平常是不是也如此?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提到某个不在场的人,那么批评起来就肆无忌惮。听到有人骂他,就算明明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也懒得替他辩护;相反的,如果这个人在现场,那么大家的态度又不一样了。由此可知,我们对一个人的批评,和他在不在现场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也说明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符合存在主义的要求。

    事实上,在他人面前不敢说出口的话,在他背后,也不应该说。同样的,当我们在背后批评他人的时候,也要想:“在他的面前我是不是也能说出相同的话?”如果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像他在现场一样,那么我们的言行就会比较谨慎,这样才算是符合存在主义的要求。

人生=旅行的过程

    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既然只是旅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人生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不能带走,所以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分享不单单指财务方面的分享,还包括了关怀、知识、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很多人都有参加旅行团的经验,在那段时间大家真的会互相帮助,如果到国外念书,那更是情同手足。然而,一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似乎整个态度就转变了,因为故乡会让我们觉得有恃无恐。

    事实上,人生整个说起来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因为缘分而有机会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可能并不长,在此之后就各分东西,继续走向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舍得”,并且在当下去珍惜及感受相处的缘分,因为这些过程,只能留待将来回忆。若是舍不得,继续坚持原来的那份情感,最后恐怕也只会变得不堪,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某种束缚。

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当下的“自我抉择”,但是从来不曾忘记“超越界”,也就是人类生命最后的基础。

    如果从人生所面对的四大领域 ―“自我、群体、自然界、超越界”来看,存在主义的出发点显然在于“自我”,肯定自我的抉择与负责态度,不愿虚度此生;其次,由自我推至“群体”, 因为人是“在世存在者”与“共同存在者”,进而要以“我与你”的相互尊重及信任对待所有的人。然后,即使不谈宗教,他们对于“超越界”也有一定的体认(完全否定超越界的,只有下一章要介绍的萨特比较明显)。不过,对于“自然界”,无论是科学研究或哲学沉思,则较为少见。

    我们在思考人生问题时,因为本身经验的限制,可能会局限在狭隘的经验范围之内。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以为,自己的人生只是如此而已,还必须保持开放的心胸,去面对“人”的生命。这就是存在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