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真的能使生活更幸福吗?

 昵称535749 2012-05-13

Kaid Benfield May 08, 2012  Kaid Benfield

我经过调查一系列研究报告,发现城市化确实具备的一些优势——公共运输良好,文化活动简易,娱乐购物方便,连通性强等——这些都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早在二月初,我首先通过一项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后来在其他研究中也发现,“精致舒适城市”的居民比城郊居民更幸福。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除非城郊与城市具备相同优势。

我在一段时间内跟踪调查这个主题,我相信存在一些原本以为的主观因素,其实完全和一些构建良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客观因素一样重要。当然,研究归研究,无论如何,我们正试图衡量幸福水平(西雅图市议会会长称:“衡量西雅图居民幸福水平是个重要工具”),我认为制定出一个衡量指标是迟早的问题。就在今年初,《每日野兽》测量了幸福水平的多个因素,得出城市使生活更幸福的结论,包括一个公告故事,表明华盛顿居民是美国最幸福的,其次是博尔得,旧金山,圣何塞以及安阿伯。

我当然相信相同因素之下,城区环境更加多功能和可持续,并且使居民生活更为幸福。但是并非所有研究与此结论相符。  

比如,去年十月,艾瑞克 杰夫在《大西洋城》里写道,一些研究表明,农村和城郊比城市产生更多“个人幸福”:

在最近的一期城市地理杂志中,布莱恩 百瑞和亚当 奥古里兹主张,数据资料已清楚的表明了城市农村幸福的梯度变化——也就是说,人们从小镇迁移到城郊乃至城市,其中存在着个人幸福的递减……

他们的首要资料是社会普查,即自1972年起定期收集到的大量社会资料。在对G.S.S.调查的居住幸福感问题的回应中,研究人员发现,1972年至2008年期间,‘幸福感在全国大城市中丧失,而在小镇和农村却保持高水平。’

但是,杰夫指出,其他研究又和以上结论有分歧,至少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  

另一项研究——数据通过苹果手机的使用收集,显得更为自主化——发现以上结论都是错误的,自然才能产生真正的幸福感:
几年来,乔治 麦凯容调查人们幸福水平。使用苹果手机叫做苹果i派党,他对此进行了一个市民科学实验,把人们作为传感器。‘我正在实验的是经过特别研制的人性化实验。’

安装了应用后,确认你的人口资料,幸福率,轻松水平以及三重梯度的睡眠测试。因为结论与地理定位有关,所以麦克荣能找到相应人群的居住环境。

结果显示,海岸居民最幸福,其次是山地,沼泽,林地和草地。城市在排行中处于最后。

麦克荣承认,他的方法学具有缺陷,但是无论如何,还是相信(我也是)对幸福的主观评价比外部量化信息更真实——(《每日野兽》的发现部分根据城市天气,就业率和收入等)。  

自然作为心情催化剂必然与生物自卫本能有关。这个词由威尔逊最早描述,即人类具有本能的与自然联系的情感需要。一项蒙特利尔研究发现,比如在一个实验中,走过植物园的学生组对沿路的记忆比走过城市街道的学生组的记忆更为深刻。  

我们难以知悉究竟该从这些发现中提取什么结论,也许只是散乱的观点。我缺少彻底研究的时间和资源,但试图找到观点之间的协调性,进行直觉性推测:对我们的幸福感来说,既需要城市,包括生动的城区环境,也需要农村和郊区环境——一方面能促进人类积极互动和文化社会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又能调节自然与美好的人居环境。  

十分有趣的是,麦凯容的发现忽略了环境的物理特征。比如“城市一些高端活动和不幸福相连,包括疾病,等待,工作等。”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能达成共识了。  

(原载于国家科学研究开发公司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