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极宗师杨澄甫(瞿世镜)1,2,3,4

 弟朱三千 2012-05-13
一、大器晚成

太极宗师杨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于北京,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
均为太极名家。
澄甫公幼年随父学拳。健侯公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
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
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
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
健侯公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风顺。
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曰:"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
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
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瞑目!"澄甫
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公已34岁。健侯公有一位家道
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倏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
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柱子"。练拳者用木桩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
"打桩"。例如,练大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腊杆之
粘劲,亦须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
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
。其他们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在各种不
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杨式太极之长劲,虽然将人弹
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公闭门苦练6年,反复
悟健侯公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2丈以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先生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
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坛找吴氏试手。吴氏得知澄甫公来访,
赶紧走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澄甫公曰:"没事。咱俩摩摩手。"
人一搭手,澄甫公顺势进圈,用了一招杨式老架提手上势,手背贴在吴氏腹部,轻轻提
3下,吴顺势跳了3跳。杨吴本有同门之谊,又有众多门徒在场,故澄甫公点到为止,
并未发劲。吴氏柔化功夫极好,往年澄甫公与吴推手,往往无法将吴粘住,更不能将其
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将吴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长进,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
时澄甫公已40岁矣(1923年)。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澄甫公来者不拒,对
方莫不随手跌出寻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路
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是澄甫公名声大噪。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分高下。
其中之一是河北香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外
"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仍保留辫,与人交手之时,他一摇头,辫子飞到对手眼
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
,河北完县人。孙先生瘦小轻灵,有"活猴"之美誉。露禅公与董海川比武之后,义结金
兰。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贴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
武术界之魁首也。 

[转载]太极宗师杨澄甫(瞿世镜)二 



二、武功盖世
有人学了一套太极拳养生拳架,认为只要苦练一番,即可成为名家。此乃误解。杨家有
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
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劲。澄
甫公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现
称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澄甫公往树干上施
用靠劲,枯叶纷纷飘,令观者咋舌。澄甫公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
景华师曾随澄甫公出门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汉迎面走来,与澄甫公擦身而过,澄甫公只
觉得自己大腿与此人相触,此人已腾空跌出寻丈之外。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
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轻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澄甫公善用丹田内劲,发
劲必定出声,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随口说声"好"或"去吧",对手即被抛出。澄甫公虽
然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澄甫公与陈微明师伯在楼上推手,澄甫公突
然发劲,微明师伯如脱弦之箭,往窗口飞去,众门徒大惊失色。只见澄甫公一个箭步往
前蹿跃,顺手拉住微明师伯足踝,大喝一声:"回来!"师伯双足落地,立于窗前,吓得
面如土色。微明师伯道:"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可否打轻点?"澄甫公伸出两只食
指,粘住微明师伯腕、肘,澄甫公手指一沉,微明师伯即往后腾跳不已。澄甫公与振铭
师伯突发按劲,澄甫公右臂接劲,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师伯即腾
空飞出。景华师与张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振铭师伯跌在景华与张玉身上,3人一起摔
倒在地毯上。
澄甫公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一位少林拳师躲在走廊转角后面,突然向澄甫公猛扑
。时值寒冬腊月,澄甫公双手合拢于棉袍长袖之内,手臂即在袍袖之内轻轻一迎一送,
拳师跌出丈外,叩首谢罪。
澄甫公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
利无比,可剁穿铜钱。澄甫公剑法精妙,比试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令对
方兵刃脱手。张秀林之刀法、枪法久享盛誉,所用枪杆粗如童臂。一般武师抖白腊杆,
均为上挤下采。张秀林双臂抱住大杆,用腰劲左右甩打,无人敢当。张公与澄甫公闭门
切磋技艺,张公用大杆,澄甫公用竹剑。张以中平枪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势。澄甫公
大叫一声:"大哥站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点中张公手腕,枪杆落地。澄甫公自谦
曰:"大哥年迈,身手稍缓,否则难以近身。"景华师与澄甫公对剑,手腕每每被其点中
。澄甫公教景华师剑法,将袖子(上海人俗称"纹旦")皮数块,悬挂于屋梁下不同高度与
角度,令景华师手执宝剑,足踏九宫步,往复穿行,目光顾及任何一块柚皮,即刻眼到
身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练到百发百中之后,将柚皮换成桔子,最后又换成铜钱大
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发百中,则点人手腕脉门,好比探囊取物,易如反掌。除单练之
外,尚须对练黏剑、散剑,训练过程甚长,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因班侯公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故杨家练枪
均用无枪头之白腊杆。班侯公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37斤,竟然被班侯公练大抖枪时抖
断,其太极内劲,何等浑厚惊人!澄甫公所用之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枪
之时,两杆紧贴,往复粘黏,毫无声响,只听得澄甫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跃出。澄
甫公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200余斤。景华师曾观看澄甫公与汇川师伯练习黏枪,
枪杆甫交,澄甫公出声发劲,武师伯被腾空扔出3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
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武师伯倒地之时,枪杆尚未脱手。余幼时听景华师讲述澄
甫公之枪技,心中窃以为凡人决无此等神力,老师必定有所夸大。80年代,我于上海爱
兴公园结识吴鉴泉门人江长风老先生。据江先生云,当年曾见澄甫公与武汇川表演太极
黏枪,杨公大喝一声,将武掷出数丈之外,澄甫公仙逝之后,从未见此绝技。吴门长于
柔化,无人有此猛劲。江老先生并非杨门弟子,对杨公决无溢美之意。于是我深信景华
师当年所言不虚。澄甫公之枪法,不仅在太极门中赫赫有名,并且受到其他们派拳师高
度赞赏。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之"十二路棍点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枪、四
散枪部分技法。
澄甫公虽然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履、散手、对刀、黏剑、粘枪及内功心法,
技艺超群,但因少年时代不够用功,健侯公擅长之弹弓暗器及点穴法,均未能继承,与
班侯公、健侯公相较,仍然稍逊一筹。 

[转载]太极宗师杨澄甫(瞿世镜)三,四 



三、武德感人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之时,
仅以身姿示范,决不多言。澄甫公生平从不议论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弟子
,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练功不易,练到这
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传统,乃用长劲将对手弹放到一丈之外,决非用冷断劲伤人内脏
。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王爷要学推手,露禅公必先跪下叩头请安,申明杨家推手必定
要发劲,被发之人必定跌出甚远,但决无内伤之虞。澄甫公内劲充沛,有时难免在无意
之中伤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汉与人比剑,用竹剑点人手腕,不料对方剑坠臂折,澄
甫公懊悔不已。因此,澄甫公经常将双手拢于袍袖之内,轻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澄甫公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公为太极门
门长,并且请澄甫公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澄甫公因北京拳场门徒众多,各种事务
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公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
先生为代理门长。孙先生不知张先生曾聘请澄甫公,即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意
、八卦、太极三科,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澄甫公不明情况,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
设宴为澄甫公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
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澄甫公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应该
由他当门长, 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插,杨某当即告辞,尚祈
张馆长见谅。"事后,澄甫公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
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张之江自知理亏,
遂推荐澄甫公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
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处于平等
地位。由此可见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
澄甫公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带了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物拜
见澄甫公。吴先生说道:"三爷您可好?我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为生。杨家
之恩,没齿不忘。"澄甫公曰:"杨吴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过的学生,我决不收留
,你可以放心。"后来澄甫公在沪授拳,均被澄甫公婉言谢绝,并且说明,杨吴两家拳式
略有不同,拳理拳法一脉相承。张秀林门人田作霖、孙禄堂门人陈微明拜澄甫公为师学
太极拳,均为其本门师尊亲自推荐,否则澄甫公决不收留。因此,澄甫公与内外名家各
派,均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澄甫公武德崇高,感人至深。
四、驾鹤西归
1936年,正当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因此引起诸多猜测,
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景华师曰:"决无此理!杨家这弹簧劲,放长击
远,极其轻松巧妙,丝毫不用蛮力。露禅公、健侯公发劲刚猛,均享高寿。我已80余岁
,发人于寻丈之外,毫不费力。"
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景华师曰:"澄甫公乃忠厚长者,身不二色,与侯夫人夫
唱妇随,感情深厚。澄甫公来沪之后,有富家太太、小姐学拳,澄甫公即蓄须明志,保
持距离。我在杨家为徒 ,时时追随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师守身如玉。万万不可听信市井
小人闲言碎语!"
景华师深通中西医理,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时,抖白
腊杆左右各200遍。在树桩上刷杆,亦须左右各200遍。站桩要站三柱香。练拳辛苦食量
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1只。景华师初到杨家之时,见澄甫公狼吞
虎咽,好比《水浒》上之打虎将武松,大吃一惊。日久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澄甫公成
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荤厌素,
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恶果
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本人简述澄甫公事迹,可作为研究杨家太极拳之补充资料,亦可启发吾辈后学,深刻反
省。澄甫公乃露禅公嫡孙,自幼练功,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澄甫公身为第
3代传人,对于杨家功夫,倘且未能全部传承。如今只要祖辈、父辈曾在杨家学拳,或者
与杨家稍微沾亲带故,即自称杨家某代传人,将自己功夫吹至天高。澄甫公武功盖世,
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倘若功夫尚未登堂入室
,便口出狂言,目中无人,岂不愧对澄甫宗师?在下不才,愿每日三省吾身,与海内外
拳友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