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中国金融创新“遇见”CDS

 文海睿得 2012-05-15
当中国金融创新“遇见”CDS

 2011-04-18 10:34  
作者: 岳跃 李滨彬 高立   责编: 初林     月号: 2011年04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日前,央行主管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外声称正计划推出自己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产品,一时间引发了市场诸多热烈的争议和猜测。

  在20世纪90年代初,CDS作为金融创新的一剂良方,在美国受到热烈的追捧,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们纷纷指认CDS为危机的罪魁祸首,称其为雷曼兄弟倒下的“凶器”、AIG病入膏肓的“毒药”。

  如今这一颇受争议、广受诟病的信用衍生产品正在中国的土地上孕育,有望年底正式推出。当中国金融产品创新遇见CDS,又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信用衍生产品,中国的需要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别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信用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其本身并无罪,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最近几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先进的金融市场相比,还一直缺少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基础。

  我国从2002年以来就处于宏观经济的上行周期,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各类资产的信用风险并不突出,为金融体系实现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的同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商业银行是国内金融体系的核心,从2001~2009年企业的融资来源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基本维持在75%以上。截至2009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人民币信贷余额39.97万亿元,远超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规模,商业银行成为信用风险的主要持有者和承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殷剑锋称,中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后,本身会承担大量集中的信用风险,所以银行业有迫切的需求要将这些风险转移出去。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也有巨大的需求去投资那些带有信用风险的固定收益证券。

  从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分布上看,中国需要创新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来促进对原本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配置,降低信用风险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此外,我国庞大的信用资产规模为信用衍生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基础。目前,现货市场的容量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及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要求的背景下,基于各类信用债券,尤其是基于无担保企业债和银行基础贷款的信用衍生品已经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除了商业银行贷款以外,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目前的规模为亚洲最大。截至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托管量达到26415.1亿元,2009年全年国内发行信用债券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6548.78亿元。

  同时,国内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创新能力、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但中小企业通过传统途径进行融资面临门槛高、授信额度低等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来建立能有效转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中国CDS进行时

  此前,于北京举办的一个中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在金融危机中背黑锅的信用衍生品打抱不平,也为中国如何发展信用衍生品建言献策。信用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负面色彩,只是由于人们运用这一产品的目的、方式及监管不当等原因,才使其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作用。

  但是危机过后,监管层对信用衍生品的态度极为谨慎,由此导致了国内推出在即的CDS被搁浅。这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一直致力于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是中国版CDS的力推者。交易商协会试图借助这次高峰论坛改变监管层的看法、缓解舆论压力,这实际上也是他们为推出CDS所做的前期宣传。

  7月13日,一款特别的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引来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因为除了基础债券外,这个中期票据还捆绑发行了“中债合约1号”,一种信用保护合约。不过,这只能算作是中国版CDS的雏形,只有剥离出来实现独立的交易流通,才能被称作是一个可转让的简单CDS产品。

  近日,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这一款CDS产品暂定名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将作为一款中国特色的债务风险管理工具推出。

  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条件,并进行了简单尝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CDS这类信用衍生品曾经的劣迹:它促使欧元区主权信用危机愈演愈烈;它还是高盛帮助希腊政府隐瞒赤字的工具;再往前推,雷曼兄弟的破产,它也脱不了干系。早在十几年前,CDS在美国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有监管机构看出了它潜在的问题:无人监管的状态、宽松的金融环境,让CDS的交易过于自由和放任。

  正如瑞银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王洋所说:“在这个市场上,由于它这种本质是逐利的,所以想通过它这种自律来控制风险,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目标。”

  有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如何吸取教训,走出一条中国版的CDS道路,如何加强控制、监管,避免危机的悲剧再次重演,成了监管层和业内人士面临的新课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我们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对我们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有用的这一部分,避免过多地层层衍生导致杠杆比率越来越高、隐含的风险越来越大的那一部分。

  如今,CDS仍然是金融市场上最为敏感的词汇之一,市场对推出中国版CDS亦不乏质疑之声。但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CDS作为中性金融工具的属性。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不足,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当然,CDS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而应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可能会给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隐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