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学问”

 指间飞歌 2012-05-16

漫话“学问”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30日 10:41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王志光

  提起“学问”,人们自然会认为看了许多书,拥有了众多的知识,知道了诸多的道理,就是拥有了很多的“学问”。

  伟大的知识学者也在告诉人们,获得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的途径;二是间接的途径。因为人生有涯,所以单靠直接的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便是很有限的,甚至会走很多的弯路。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还需要通过间接的途径。于是喜欢“知识”的人们以为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学问就越深,于是便如饥似渴地投进书的海洋中,遨游在书海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着书中的知识。

  其实,这不过是对“学问”进行了随便的解释,做了不能说是绝对准确的理解。持这样的“学问观”的人,便会对这种“学问”产生崇拜,便会被“书本知识”所累。我认为,“知识”不完全等于“学问”;但“学问”必定包含有知识。无论学界对“学问”的定义是怎样的,但在我看来,“学问”必然是鲜活的“智慧”。由此“学问”里的知识也就必定是“活”的知识,而死去了的“知识”是不能称其为“学问”的。

  “学问”必存在于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中,是现实人的智慧呈现。一个人的“学问”必生成于他对生活中各样问题的解决中,是个体的人适应社会环境、驾驭社会环境的一套心验过的东西的概理和升华;并且,这样的东西还将是对个体人今后的人生发挥持续性积极作用的存在。

  因此,称得上“学问”的当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是鲜活的、有益于个体人生活的“存在”。古人所谓的“求学之不已”的说法,当指一个人应该是“眼睛向前看,步伐朝前迈,事往新处做”的,也就是要用心于你的生活而不断地求得人生的感悟;而不是固守所谓“知识的海洋”不知“求变通”地“僵读”、“死读”。求静止的、死的“知识”的“读书者”,就是在读死书,就是“死读书者”。这样的读书人必定是要落后于时代的人。只有不断地解决前行中的各样困惑,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我所谓的“学问”。所以,“学问”当是活的“存在”,当是人生的经验和求生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书所奴,为读书而累,其实不过是没有获得真正的人生道理所致罢了。不读书者,也会自悟出人生的道理和求生的智慧。这样的人当是有心于生存的环境,善于在环境中把握人生,能积极地适应自己所处环境的人。因而,这样的人当属智者,当属拥有了真正智慧的人,和获得了我所谓的那种“学问”的人。

  “死读书”或“读死书”的人,动辄陷进生活的窘境中而不能自拔,面临生活的困惑而一筹莫展。其原因则是掉进了书的死海中而没有感觉到鲜活的人生,更无获得这鲜活人生的觉悟。这样的读书人也可能是一位“饱学之士”,但对现实又会有多大的价值呢?虽然你的生命在前行,但你的思维却总停留在过去;虽然你置身于现实,但你依然没有感觉到现实,因为你的思维总停留在过去。这过去的经历又不是你的过去,你始终在他人的“过去”中思维,总是处在“间接中”。你没有了人生的“直接”,你怎么能应付现实中所遭际到的各样不幸和困惑呢?其实,这样的知识的拥有者的思维已经脱离了现实。但是,只要你的肉体存活于“现在”,你就无法真正地摆脱现实。因为你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你无法否认你是“现实中”的人!因此,现实中是没有“桃花源”的,你生活在现实中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对你的挑战,不得不动用你的智慧去解决你所面临的各样困难和不幸。

  一个人如果对现实的感悟是零碎的、片面的、不系统的,你就无法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遭遇。只有有心于并且用心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逐渐建构起自己的适应社会的各样智慧。虽然一个人书读得很多,从书中获得的道理也是一大堆,但却解决不了现实中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读书人还不懂得书中的道理大多不过是对已经过去了的生活的经验概括。这样的道理你接受得再多,又会有多大的价值呢?又能帮助你解决多少现实中的问题呢?

  人生总是向前进的。拘泥于过去,就会落后于时代。经验都是对过去了的生活的概括;智慧则是生成经验的“助产士”。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要你重复别人经历过的事情,而是要你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生活中的问题还得由你自己来解决,求得别人的帮助,其结果则是:真正的体验你并未得到,收益的当然只能是帮助你的人,你从中获得的只能是“外在”。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处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中,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中不断地获得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感悟。这些体验与感悟的升华和沉淀,就构成了你的“学问”。

  因此,“学问”就是你对亲历的、体验过的事情的分析、反思和概括,它是你心验过的“存在”,是你人生智慧的凝结。它不是“外铄”于你的东西,而是内发于你心田的智慧。道理由你的心灵处而来,是你对你的人生有了自己的说法。这“说法”就是你的“学问”。因此,“学问”当是你自家的“觉悟”,自家的“心得”。它是感动你心灵的“存在”。没有这种心灵的觉悟,纵然你博闻强记、读书万卷,那也是没有太多的用处的。脑子里满是别人的心得,其实你不过是在发挥着录音机的作用,也不过是空有着一个躯壳而已,算不得活生生的一个现实人!

  “学问”当是各种各样的:用心于治学,自有治学的“学问”;热中于经商,自有经商的“学问”;喜欢于为政,自有为政的“学问”……学问乃求得人生美好生活的智慧。生活着的人都应该获得这样的人生觉悟,拥有自己的“学问”。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金州分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