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牧:第四节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田牧 2012-05-16

第四节 诗语的音乐性


  诗语的音乐性,是指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者相近的艺术特质。
  音乐的基本因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节奏、旋律、音色。
  ①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在音乐中,“拍”是小节内固定不变的长度单位,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那么两个八分音符也是一拍。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形成“节拍”,俗称“拍子”。如果在一小节内只有强拍而不跟弱拍的,叫“一拍子”(强)。如果强拍后跟一个或两个弱拍的,叫“单拍子”,分别称作“二拍子”(强/弱)和“三拍子”(强//弱)。“四拍子”(强//次强/弱)以上的只不过是“单拍子”复合而已。因此,音乐节奏的基本节拍只有三种,即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在各拍内部音的长短变化形成“节奏”。因此,“拍子”是在一定间隔内出现强弱拍的一种音组织,“节奏”则是在拍子基础上出现的音的长度变化”。
  ②音乐的曲调,又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被称为“音乐的血液”。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③音乐的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被称为“音乐的容颜”。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而不是指个体的嗓音;乐器音色由于乐器种类繁多而丰富多样,有时单一运用,有时混合运用。
  而诗歌语言与音乐一样,也有三个基本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奏、平仄,押韵。更准确的说,是节律、调律、韵律三者共同构成了诗语的音乐性,不妨简称“诗音三律”

音乐

相似点

诗语

节奏

乐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节律

曲调

乐音的高低、起伏合乎规律的横向进行。

调律

音色

乐音的异同、聚散合乎规律的定位安排。

韵律

  ①诗歌的节律,是指节奏及其规律。与音乐节奏一样,诗歌语言的节律就是语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汉字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语言其实就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一种声音,诗语的音乐性与汉字音、义相关,而与字形无关。在诗语的组成中,音步最大,音节次之,音素最小。
  音素是指由一次发音动作所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如mǎ是由ma和ˇ三个音素组成。汉字的音由声、韵和调三部分

  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儿化音除外)。
  音步是指表现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俗称“顿歇”(顿),还称“音组”或“音尺”等。如“长江黄河”是两字一顿。
  在汉语中有“单音节词”(人)、“双音节词”(人民)和“多音节词”(人民币)。但是,三音节词以上的词汇(人民公社、人民共和国),在音节上都可以划分为二音节或三音节等,有如音乐中的“复拍子”。因此,从音步的角度看,诗语只有三种基本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和三音步,这就恰与音乐的基本节拍对应。
  简而言之,音节的长度由调值决定,音步的长度由音节数决定,句音的长度又由音步数决定。
  律诗的节律是非常有规律的。看看杜甫的两首诗就非常明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登台。
  艰难/苦恨///霜鬓,潦倒/新停///酒杯。

七律都是四三句式,每句分成四顿,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一字,老病///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律都是二三句式,每句分成三顿,有“二二一”或“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②诗歌的调律,是指声调及其规律。在音乐中,利用乐音的长短、强弱的变化形成节奏,再利用乐音的高低起伏形成旋律。五线谱非常清晰的标示了这种关系。诗歌也是一样,在节律的基础上形成调律,具体表现为不同声调的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的波流。 “抑扬顿挫”这四个字,概括了诗语音乐性的两个基本要素。[1]“抑扬”就是调律的高低起伏,“顿挫”就是节奏的轻重缓急。从数学角度看,节律表现为时间间隔的直线,调律表现为空间运动的曲线。
  “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2]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另有轻声。这是四元分法。在诗语中常用的是二元分法,就是阴平、阳平归为“平”,上、去、入归为“仄”。平仄的不同组合和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了诗歌的调律。
  律诗的调律最典型,它与节律完全一致。以田牧《途次乡思》为例:

  险峰/擎剑//勒龙/,层嶂/逼云///。(二二二一)
  ////阴,阳/阴阳//入上/阴。(每句四声)
  泉碧/许知//空海/去,柳青/疑觉//故山/。(二二二一)
  ///阴上/////阳。(每句四声)
  分宵/密雨//沧波/阔,连日/愁乡//冷梦/。(二二二一)
  阴阴/去上//阴阴/,阳/阳阴//上去/阴。(每句四声)
  踏破/苍苔///落早,小窗/无月///寒杯。(二二一二)
  /阴阳///入上////阴阴。(每句四声)

  全诗都是四三句式,第一、二、三联是二二二一顿式,第四联是二二一二顿式,节律典型,节奏铿锵。在此基础上,各顿尾字的平仄相间,调律典型,旋律悠扬。唐人特别注重格律精细化,提倡“仄分抑扬,平分清浊”。具体来说,就是纵横双向的“四声递用”,使全诗四个白脚和八个诗句“平上去入”四声俱备,诗句中相邻平声细分阴阳,使之递相嬗变,力避“三连阴”或“三连阳”。这样的诗,顿挫齐整,抑扬分明,阴阳交替,有天音地籁之妙。
  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其中(5)是(3)的变格,称为特拗句。(○平,●仄,⊙可平可仄)

  1)⊙○○
  2)⊙●●
  3)⊙○●
  4)⊙●○
  5)⊙●○

  按照“节律+调律”的原则,来分析一下五种句式中各顿尾字的平仄情况,也就是诗句节拍的声调,简称节调。

句式

顿式

节调

互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言律诗共有5种句式、10种顿式,而节调只有6种。6种节调的共同点是“平仄间用”,不同点是㈠㈡㈢㈤中平仄均衡,㈣为三仄,㈥为三平。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是完全平衡的。
  再来看看五言律诗:

句式

顿式

节调

结果

互补

○○

///

///

●●

///

///

○●

///

///

●○

///

///

●○

///

///

可以看出,五言律诗的5种句式10种顿式中也只有6种节调,与七言律诗完全一致。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也是完全平衡的。
  总之,律诗调律的基本要求是“平仄间用”。这在古体诗和散体诗中也有所体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这是《诗经》首篇《关雎》。虽然我不知道当时读音,但以平水韵也看出“平仄相间”的概貌。

  ///,●///。平平仄,仄平平。
  夜中//不能/寐,起坐///鸣琴。
  ///,○///。平仄仄,平平平。
  薄帷///明月,清风///我襟。
  ///,○///。平仄仄,仄平平。
  孤鸿///野外,翔鸟///北林。
  ///?○///!平平仄,平仄平。
  徘徊///何见?忧思///伤心!

这是阮籍
《咏怀》中的一首古体诗。

  ///呵,      ●●○
  哪一颗星//没有/光?  ●○
  哪一朵花//没有/香?  ●○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

这是冰心《繁星·一三一》。再看看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这头/,母亲//那头。     ●●○,○●○
  长大后/,乡愁//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这头/,新娘//那头。     ●●○,○●○
  后来啊/,乡愁//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外头/,母亲//里头。     ●●○,○●○
  而现在/,乡愁//一弯/浅浅/的海峡。 ●,○●○●○
  我//这头/,大陆//那头。     ●●○,●●○

“的”是轻声字可计作阴平,但在此的意义可省略,故不计音。
  ③诗歌的韵律,是指押韵及其规律。所谓“脚”,就是诗句的尾字。因为它在古人竖向书写中处在最下方。不押韵的叫“白脚”,押韵的叫“韵脚”。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li
ú)”“楼(lóu)”同属“尤”韵,是韵脚。“尽(jìn)”“目(mù)”韵母不同,是白脚。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音色。这个定义也就表明韵是由音色这个要素所造成。诗歌押韵位置在尾字的叫“尾韵”或“脚韵”,在句中的叫“中韵”,在首字的叫“头韵”。诗歌绝大多数是押尾韵的,原因是句尾是大顿,顿歇时间长,给人感觉明显,印象深刻,押韵效果最突出。
  在音乐中,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反复当然也可在乐句的任何位置。但是,在乐曲中乐句的末尾一个音,一般总是某调式的主音或它的属音和下属音,因为它们之间都是“协和音程”的关系,从而使各个乐句之间很和谐。大概诗歌常押尾韵也是同一道理。
  虽然乐曲旋律的“同音反复”和“协和音程”强调的都是“音高”,但乐曲通过特定的乐器的演奏,作用于耳的却是一种包含音高的“音色”。这和诗歌语言也非常相似。人们吟诵时,共鸣体的发声方式不同发出了不同的音色。这个“音色”包含着“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的声调也是“音高”。人们也是根据“字音”逐个转换成“字义”后听懂诗歌的。
  因此,要想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必须押韵。这也许是无韵诗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吧。
  押韵方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韵字位置的安排、韵字音色的转
换、韵字调值的变化
  ①韵字
位置的安排
  韵字位置,或疏或密,或前或后,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十分注意,韵的间隔要疏密有度,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远则散而损,近则簇而僵,均有伤于音乐美。如果散体诗超过五句才用一韵,很难有“同音反复”的感觉;如果五言诗句句押韵,就会有“单调冗复”的感觉。在中国诗歌中,近体诗的韵字位置已成程式,必须倚律作诗、依谱填词、按调写曲。
  词中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多用密韵;中调、长调多用疏韵,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如:
  
  萋萋芳草忆王
  柳外楼高空断
  杜宇声声不忍
  欲黄
  雨打梨花深闭

这是李重元《忆王孙·春》,共5句,句句押韵。

  花野归来衣带
  草庐抱酒醉斜
  虚棂延梦月儿
  一瓣雪随风入舍,
  半枝梅倚竹敲
  隔溪恍又踏歌

这是田牧《浣溪沙·读梅兮若《野里·束卷》有作》,共6句,5句押韵。

  今宵玉镜圆无柄,光射九天
  稀星静拱,初梅仰对,共祝清
  来寻旧友,当轩话雪,移影回
  平明犹忆,春江破暖,晴照青

这是田牧《人月圆·开春望月应令樱林花主》,共11句,48字,才用5韵,虽属小令,却是疏韵。

  登临望断澄流,波光帆影斜阳
  狮吟绝唱,楼圆旧梦,云婚雨
  旷远山川,青苍吴楚,春诗秋
  问秦淮河畔、乌衣巷口,都道是,清平
  须信琼花歌
  月依墙,夜潮羞
  石头水底,降幡沉锁,朽随雪
  南北无分,东西相合,虹桥飞
  与期三五子,韵摇风铎,境腾天

这是田牧《水龙吟·阅江楼邀约
》,共102字,属长调,是疏韵。
  在诗经中,都是押“尾韵”的,大致可分为句韵、偶韵、交韵、抱韵、疏韵、遥韵、缀韵等多种方式。
  句韵,就是逐句押韵。偶韵,就是偶句押韵。交韵:就是两韵交叉进行,单句与单句押,双句和双句押。抱韵,就是四句两韵,但是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句与第三句押韵。疏韵,就是三句起韵,有人说还有少数四句起韵的。遥韵,就是隔章押韵,一般是在诗章的末尾用相同或相似的一个句子。缀韵,以同一诗段出现在每章的末尾,至少有两句,且自身押韵,实际上是主诗的副歌,起饱和情绪和强化旋律的作用。
  在词中,还有“插韵”,类似于诗经的“抱韵”。

  无言独上西,月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剪不
,理还,是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

这是李煜的《相见欢》,“楼”“钩”“秋”“愁”“头”是主韵,“断”“乱”是副韵,副韵插在主韵当中。

  
莫听穿林打叶
,何妨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
,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瑟,归,也无风雨也无

这是苏轼的《定风波》,“声”“行”“生”“迎”“晴”是主韵,上片夹“马”“怕”,下片夹“醒”“冷”和“处”“去”,一个主韵插入了三个副韵。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偶韵和句韵是最常用的韵式。请看以下诗例。
  律诗和绝句的押韵位置是“偶句尾”,也叫“偶韵”,有时首句尾字也押韵。这是一种最完美的韵位安排。如田牧《长江》是七律正格,首句押韵:

  韵响琮琮巴蜀谣,波横滟滟楚吴腰。
  转山犹恋千年雪,入海旋生万里潮。
  春雨秋风迎峡过,秦星汉月倚汀摇。
  龙吟烛夜飞起,撒落宝珠联凤绡。

再如田牧《寒晨山行》是五律正格,首句不押韵:

  青山浓雾处,烟雨半熹。柳挂云留影,桃披霞染
  行听松韵亮,吟觉足音。令使东风力,放晴扶燕

  乐府诗中的“柏梁体”押韵位置是“各句尾”,也称“句韵”。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全诗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 常)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 尉)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 尉)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再如曹丕的《燕歌行》,也是逐句押韵。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②韵字音色的转换:
  韵字音色的转换,就是换用不同韵母的韵字,简称“换”;在后人看来,就是从一个韵部转到另一个韵部,故又称“转韵”。转韵能使我们减少束缚,在选字上获得更大的自由。
  古体诗和骈文,换韵自由,只要两句以上就可以换韵。一般从换韵起句先转,对句跟转。但换韵往往和诗歌内容的段落划分有关,力求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如李白《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 归飞哑哑枝上
  机中织锦秦川
, 碧纱如烟隔窗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


起首一联“栖”“啼”是第一韵。第三句开始换韵,“女”“语”“雨”是第二韵。
  宋词和元曲也存在换韵现象,但是这种换韵遵循严格的诗词格律,不能自由发挥。律诗绝句不能换韵。
  此外,韵母相近的字相互押韵,或者说相邻韵部的字相互押韵,就叫“邻韵通押”。古体诗可以邻韵通押;律诗、绝句只允许起句邻韵通押。
  ③韵字调值的变化:
  韵字调值的变化,是指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叫“异调通押”。
  “上去通押”的词,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去声)。
  浓睡不消残酒(上声)。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去声)。
  知否(上声)?
  知否(上声)?
  应是绿肥红瘦(去声)。

  平仄通押”的词调,有《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
  听取蛙声一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
  旧时茅店社林
  路转溪桥忽

这是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押 “an” 韵,“蝉”“年”“前”“边”属下平声一先韵,而“片”“见”属去声十七霰韵,是“平仄通押”。

  琅
,清,谁弹
  ,无,惟翁醉中知其
  月明风露娟
,人未
  荷蒉过山
,曰有心也哉,此
  醉翁啸咏,声和流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

  山有时而童
,水有时而回
  思翁无岁
,翁今为飞
  此意人
,试听徽外三两

这是苏轼《醉翁操》,公认这是一首词曲珠联璧合的古琴曲。只“响”是上声,“怨”是去声,余为平声韵。

  “四声通押”,就是指“平上去入”四声通押。元曲中多见。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入),心难舍(上)。一点相思几时绝(入)?凭栏袖拂杨花雪(入)。溪又斜(平),山又遮(平),人去也(上)。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意马收(平),心猿锁(上),跳出红尘恶风波(平)。槐阴午梦谁惊破(去)?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平),闲快活(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