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草——百草之王

 同窗小新 2012-05-19


2011-11-26 12:43:54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成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是古代诗人对艾草的真情描写。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黃草、家艾、甜艾、艾蓬、香艾。是我们祖先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它是古代取火的重要原材料,也是一种香料,还是一味中药,更是灸法操作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自古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又有百草之王之称。这种平凡的植物在中国的医药史、民族史、文化史上都有重大的价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艾草”在多个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远古的火种
艾草,又名冰台,是古代人取火的重要材料之一。在远古时代木燧所取火被用于日常的取暖熟食,而那个时期青铜器还没有被开发,作为宗教祭祀用火的明火时怎样取得的呢?在《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为冰台”。远古代的先人们把冰磨成凹凸的圆镜,然后面向太阳折射阳光来引燃艾绒,作为火种的重要来源,古代人们把取火仪式中所用的艾草称之为冰台。又因为冰台取火多用祛除鬼疫、疗理疾病,后来这种方法被医家专门用灸灼百病,所以也把艾成为灸草。

◎ 清明插枊,端午挂艾
收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采葛”内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真实的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纯朴友谊。说明艾叶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并且有很高的知名度了。流传至今有许多的习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的习俗。端午节到来老百姓在自家的门窗上挂上艾叶,用来“避邪”“祛毒气”。在一些经史书籍上还记载着端午节时“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等更多与艾有关的民间习俗。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文字记载艾草在医药上的运用,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且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公元前的经典著作《孟子》中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记载“越人熏之以艾”。此外,《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爱赋》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在众多的草药中,艾的自身功效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蕲艾传》和《人参传》,李言闻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药材而著书的只有“ 艾”,并把艾的价值和人参的价值相媲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这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

    此外,李时珍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本草纲目》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术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十分肯定,应用也非常普遍,在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叶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它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以预防产后体弱受病。

   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造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少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症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等用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这些用艾方法在全国很多地方民间都习惯采用。

   传统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做灸料,且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用。现代研究表明:艾在燃烧时散发多种成分,其中的挥发油又名艾叶油,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鞣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以及多数革兰阴性肝菌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 艾草做成艾绒
    艾草在世界各地都,多为野生。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田林、土梗之中,春天抽茎生长,叶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丝状毛绒,质地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花,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株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绒的制做方法是,将端午节前后采集的艾叶,置于露天反复经日晒夜露1个月左右(如此做法油脂易挥发,达到陈艾的程度),趁干置于非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充分捣碾,待叶质全碎后,继续捣令其细软如棉,用25 目的筛子去灰尘及杂梗(要反复捣筛才能制成不含有叶质的白色或黃白色净绒),再行培燥即成艾绒,装于塑料袋中备用。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多只得150克艾绒,变为土黃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灸疗特点: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肤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影响施灸的效果。一般来说,艾绒的优劣,与采集时间和艾的品种、艾生长的茂盛程度和放置时间有关。阴历五月初五的艾,为生长将成熟时期,叶纤维已形成,此时采集的艾绒富有弹性,绒长而柔韧,为优良艾绒。目前,我国艾有两种,一为蕲艾(大叶艾),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可制出优质绒,一种是野艾(又称小叶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其艾香不如大叶艾, 为劣质艾绒。同一种艾,土壤肥沃者产绒较优,反之则劣。此外,新采集的艾与存放3年的艾,所制出的绒也有区别,陈艾取绒较新艾柔韧,易燃,这与油质挥发有关。不同的艾绒对皮肤刺激的感觉也有区别。质量优、无杂质、已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燃烧速度较慢,在皮肤上的热感是由轻至重达到灼痛缓慢地进行,温热时间长,热渗透力较大,因此疗效较好。劣质绒燃烧速度快,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感觉即温则痛,渗透力较弱,患者难以忍受。此外,新制的艾绒,因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旧的艾绒为佳,所以历来针灸家强调应用蕲艾和陈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